秒差距
秒差距 | |
---|---|
单位信息 | |
单位制 | 天文單位系統 |
物理量名称 | 長度 |
符号 | pc |
單位換算 | |
1 pc | 相当于 |
米制(SI)單位 | ×1016 米 3.0857 ~31拍米 |
英制與美制單位 | ×1013 mi 1.9174 |
天文單位系統 | ×105 au 2.0626 56 ly 3.261 |
秒差距(英語:parsec,符號為pc)是一個宇宙距離尺度,用以測量太陽系以外天體的長度單位。1秒差距定義為某一天體與1天文單位的對角為1角秒時的距離[1],但於2015年時被重新定義為一個精確值,為000 648/π天文單位。1秒差距的距離等同於3.26光年(31兆公里或19兆英里)。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大約為1.3秒差距(4.2光年)[2]。絕大多數位於距太陽500秒差距內的恆星,可以在夜空中以肉眼看見。
秒差距最早於1913年,由英國天文學家赫伯特·霍爾·特納提出[3]。其英語名稱為一個混成詞,由「1角秒(arcsecond)的視差(parallax)」組合而來,使天文學家可以只從原始觀測數據,就能夠進行天文距離的快速計算。由於上述部分原因,即使光年在科普文字與日常使用上維持優勢地位,秒差距仍受到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的喜愛。秒差距適用於銀河系內的短距離表述,但在描述宇宙大尺度的用途上,會將其加上詞頭來應用,如千秒差距(kpc)表示銀河系內與周圍物體的距離,百萬秒差距(Mpc)描述銀河系附近所有星系的距離,吉秒差距(Gpc)則是描述極為遙遠的星系與眾多類星體。
2015年8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過B2決議文,將絕對星等與熱星等進行標準定義,也包含將秒差距定義為一個精確值,即000 648/π天文單位,或大約67758149137×1016公尺(基於201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對於天文單位的精確國際單位制定義)。此定義對應於眾多當代天文學文獻中對於秒差距的小角度定義 3.085[4][5]。
基礎定義
秒差距是一种最古老的,同时也是最标准的测量恒星距离的方法。它是建立在恆星视差的基础上。
想象待测的恒星与一条地球公转轨道的半径线段(即一个天文单位长度)所成的三角形,分别度量待测恒星到太阳及到地球的边长、与这两条边的夹角。当这个夹角为一角秒时,这个三角形是如此的狭长、以至于这两条边长可视为相等,那么这个边长即称为一秒差距。此时这个三角形既可视为等腰三角形、又可视为直角三角形(因剩余的两个角极其接近直角)。
更详细地说,周年视差的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为,这个距离定义为一秒差距()。
計算秒差距的值
在上圖中(非等比例繪製),S代表太陽,E代表地球在軌道中的其中一點。因此ES的距離就是1天文單位(au)。假設角SDE為1角秒(1度的1/3600),D為太空當中的某一點,因此依據上述定義,該點與太陽間的距離就稱為1秒差距。根據三角學,SD的距離可由下列方式計算出來:
使用小角度近似[a],也就是極端小角度的正切值近乎等同於該角度本身(以弧度表示):
由於1天文單位被定義為597870700 米 149[6],因此可以計算出下列值:
1秒差距 | ≈ 264.806247096天文單位 206 |
≈ 677581×1016 3.085公尺 | |
≈ 511577兆 19.173英里 | |
≈ 563777 3.261光年 |
長度單位
長度單位 | 縮寫 | 表示 | 備註 |
---|---|---|---|
秒差距 | pc | 3.261光年(近似值) | 可用於測量鄰近恆星之間的距離。 |
千秒差距 | kpc | 1000秒差距 | 可用於測量星系或星系團內部天體之間的距離。 |
百萬秒差距(兆秒差距) | Mpc | 1,000,000秒差距 | 用於測量鄰近星系或星系團之間的距離。 |
十億秒差距(吉秒差距) | Gpc | 1,000,000,000秒差距 | 可用於測量大尺度纖維狀結構(比如CfA2長城)的距離和長度或類星體的距離。 |
天體視差
天体的视差越大,则其距离就越近。反之,则视差越小,离我们越远。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除外)比邻星的距离约为1.29pc(4.22光年)。
註腳
- ^ 對於此計算方式,其誤差值約為10億分之一(×10−9)。 1
參考文獻
- ^ Cosmic Distance Scales - The Milky Way. [24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0).
- ^ Benedict, G. F.; et al. Astrometric Stability and Precision of Fine Guidance Sensor #3: The Parallax and Proper Motion of Proxima Centauri (PDF). Proceedings of the HST Calibration Workshop: 380–384. [11 Jul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9-09).
- ^ Dyson, F. W. Stars, Distribution and drift of, The distribution in space of the stars in Carrington's Circumpolar Catalogue.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March 1913, 73: 334–342. Bibcode:1913MNRAS..73..334D. doi:10.1093/mnras/73.5.334.
There is a need for a name for this unit of distance. Mr. Charlier has suggested Siriometer ... Professor Turner suggests parsec, which may be taken as an abbreviated form of 'a distance corresponding to a parallax of one second'.
- ^ Cox, Arthur N. (编). Allen's Astrophysical Quantities 4th. New York: AIP Press / Springer. 2000. Bibcode:2000asqu.book.....C. ISBN 0387987460.
- ^ Binney, James; Tremaine, Scott. Galactic Dynamics 2n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Bibcode:2008gady.book.....B. ISBN 978-0-691-13026-2.
- ^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编), RESOLUTION B2 on the re-definition of the astronomical unit of length (PDF), RESOLUTION B2, Beijing: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31 August 2012 [2017-11-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8-16),
The XXVIII General Assembly of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recommends [adopted] that the astronomical unit be redefined to be a conventional unit of length equal to exactly 597870700 米, in agreement with the value adopted in IAU 2009 Resolution B2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