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网络隐私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16日 (三) 21:13 (补救3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网络隱私(英文:Internet privacy),是指在互聯網上自行決定把與自身有關的信息,存儲、重新利用、提供給第三方、展示的隱私權利[1][2]。網絡隱私是數據私隱的一個小範圍。大規模性電腦資訊共享發生的初期,就已有相關的隱私擔憂出現[3]

网络隱私的範圍涵蓋了個人可識別資訊及像網頁造訪行為般的個人不可識別資訊。個人可識別資訊是指任何可識別個人身份的資訊,譬如只要找出物理地址和年齡,便可以確定某個沒有明確公開自己名稱的人是誰,因為這兩個因素一般足以識別特定的人物。不久後的個人可識別資訊還有機會包括應用所收集到的GPS數據,因為每日通勤和例行活動資訊也足以識別特定人物[4]

一些像史蒂夫·蘭巴姆般的互聯網隱私專家相信,隱私再也不存在;他表示:「隱私已死,忘掉它吧」[5]。事實上亦有意見指「线上服務的吸引力就是故意把個人資訊散播出去」[6]。但安全專家布魯斯·施奈爾卻在一篇散文《隱私的價值》中指出:「隱私能保障我們免受濫權者的監控,即使我們在受到監控時沒做錯任何事」[7][8]

風險

  • HTTP cookies
  • FLASH cookies
  • Evercookies

社交網路的隱私問題

WEB2.0問世後,對於社交生活進行緊密的分析也導致對於互聯網的疑慮更加發酵且受重視。Web 2.0是促進參與式信息共享和互聯網協作的系統,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和MySpace等社交網站。而這些社交網站從21世紀後期開始流行起來。通過這些網站,很多人都在互聯網上提供他們的個人資訊。 一直以來關於海量的個人資訊究竟是被誰收集以及使用等問題都在被廣泛的討論中。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The Editorial Board. Republicans Attack Internet Privacy. New York Times. 2017-03-29 [2017-03-29]. 
  2. ^ Wheeler, Tom. How the Republicans Sold Your Privacy to Internet Providers. New York Times. 2017-03-29 [2017-03-29]. 
  3. ^ E. E. David; R. M. Fano. Some Thoughts About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Accessible Computing. Proceedings 1965 Fall 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 1965 [201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08-16). 
  4. ^ Valentino-DeVries, Jennifer; Singer, Natasha; Keller, Michael H.; Krolik, Aaron. Your Apps Know Where You Were Last Night, and They’re Not Keeping It Secret. The New York Times. 2018-12-10 [2019-04-03]. ISSN 0362-4331 (美国英语). 
  5. ^ Steve Rambam – Privacy Is Dead – Get Over It at The Next HOPE, July 16-18, 2010 in New York City. youtube.com. [2015-02-08]. 
  6. ^ Pogue, David. Don't Worry about Who's watching. Scientific American. 2011, 304 (1): 32.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111-32. 
  7. ^ The Value of Privacy by Bruce Schneier. Schneier.com. [2015-02-09]. 
  8. ^ Bruce Schneier. The Eternal Value of Privacy by Bruce Schneier. Wired.com. 2006-05-18 [2016-07-19]. 

外部連結

Templat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