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玛奇运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고려留言 | 贡献2020年11月8日 (日) 03:01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巴斯玛奇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內戰的一部分

布哈拉在红军部队的围攻中燃烧,1920年9月1日
日期1916 – 1934
地点
结果 蘇維埃勝利
参战方
 俄罗斯帝国
(1916–1917)
俄罗斯 俄羅斯共和國
(1917)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花剌子模人民蘇維埃共和國
布哈拉人民蘇維埃共和國


 苏联
(1922年12月30日起)

巴斯玛奇
希瓦汗國
(1918–1920)
俄罗斯 白軍
(1919–1920)[1]
布哈拉酋長國
(1920)
支持:
阿富汗酋長國 (至1922年中葉)[2]


Saqqawists
(1929)[3]
指挥官与领导者
米哈伊尔·伏龙芝
格里戈里·索科利尼科夫
弗拉基米尔·拉扎列维奇英语Vladimir Lazarevich
瓦西里·绍林英语Vasily Shorin
奥古斯特·科尔克
谢苗·普加乔夫英语Semyon Pugachov
米哈伊尔·列万多夫斯基
康斯坦丁·阿夫克先季耶斯基
菲利普·戈洛谢金
馬三奇
費爾佐拉·忽扎耶夫
米尔扎·达武德·侯赛因诺夫英语Mirza Davud Huseynov

恩维尔帕夏 
易卜拉欣贝克 
奥斯曼·霍贾耶夫俄语Усман Ходжа
穆埃特金贝克俄语Муэтдин-бек 
库尔希尔马特俄语Курширмат
Irgash Bey
马达明贝克俄语Мадамин-бек
朱奈德汗
穆罕默德·阿利姆汗
俄罗斯 康斯坦丁·蒙斯特洛夫俄语Монстров, Константин Иванович 


哈比布拉·卡拉卡尼 處決
兵力
突厥斯坦方面軍英语Turkestan Front
120,000–160,000[4]
Perhaps 30,000 at its height, over 20,000 (late 1919)[5]
伤亡与损失
9,338 killed or died of disease
29,617 wounded or sick (Jan. 1921 – July 1922)[6]
516 killed
867 wounded or sick (Oct. 1922 – June 1931)[7]
Total: 40,000+
9,854+ dead
30,484+ wounded or sick
Unknown
Tens of thousands of civilians killed.[8][9] Several hundred thousand Kazakh and Kyrgyz people killed or evicted.[10] Unknown number killed by starvation.

巴斯玛奇运动(俄語:Басмачество羅馬化:Basmachestvo),正式稱呼為突厥斯坦解放組織[11],是以突厥人为主的穆斯林反对俄罗斯帝国苏联中亚统治的抵抗組織。巴斯玛奇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年开始,由为反沙皇徵兵和反俄起义发展成一次长期的对苏联的内战,由恩维尔·帕夏領導,直到1920年代晚期才渐渐平息。

苏联方面的资料将其描述成一次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连同普通暴徒和乌合之众以及伊斯兰激进分子的叛乱运动。发动起义的叛军被故意贬低称为“Basmachi”,或“土匪”。苏联用这个词来代表在俄国革命和1930年代之间中亚活跃的穆斯林敌人。[12]其他历史学家认为,起义重要的基本力量是许多普通的农民和牧民,这些人民反对俄罗斯的文化帝国主义,更反对苏联的强硬政策和对粮食牲畜的征收(戰時共產主義)。这类观点同时也考虑到苏联当局对沙皇政权的殖民政治政策的延续。然而,穆斯林传统主义和泛突厥主义也是起义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普通的匪帮也有参与。

影响

这一运动“一度耽搁了中亚民族进一步的界定工作,也让布尔什维克当局越发忌惮当地的穆斯林势力(同時也引起大批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逃往中國)”[13],对中亚地区接下来的民族划界以及5个加盟共和国成立起到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 In Union with him and Bey Madamin counter-revolutionary robber bands with July 10, 1919, to January 1920.
  2. ^ Muḥammad, Fayz̤; Hazārah, Fayz̤ Muḥammad Kātib. Kabul Under Siege: Fayz Muhammad's Account of the 1929 Uprising. Markus Wiener Publishers. 1999: 12. ISBN 9781558761551 (英语). 
  3. ^ Supporters of Habibullah had fought in alliance with such films only in northern Afghanistan
  4. ^ Moscow's Muslim Challenge: Soviet Central Asia, Michael Rywkin, page 35
  5. ^ Soviet Disunion: A History of the Nationalities Problem in the USSR, By Bohdan Nahaylo,Victor Swoboda, p. 40, 1990.
  6. ^ Krivosheev, Grigori (Ed.), 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 43, London: Greenhill Books, 1997.
  7. ^ General-Lieutenant G.F.KRIVOSHEYEV. SOVIET ARMED FORCES LOSSES IN WARS,COMBAT OPERATIONS MILITARY CONFLICTS (PDF). MOSCOW MILITARY PUBLISHING HOUSE: 56. 1993 [2015-06-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1-02). 
  8. ^ Uzbekistan, By Thomas R McCray, Charles F Gritzner, pg. 30, 2004, ISBN 1438105517.
  9. ^ Martha B. Olcott, The Basmachi or Freemen's Revolt in Turkestan, 1918-24, 355.
  10. ^ Baberowski and Anselm Doering-Manteuffel 2009,第202頁.
  11. ^ Muḥammad, Fayz̤; Hazārah, Fayz̤ Muḥammad Kātib. Kabul Under Siege: Fayz Muhammad's Account of the 1929 Uprising. Markus Wiener Publishers. 1999: 128 [2019-10-16]. ISBN 97815587615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6) (英语). 
  12. ^ http://www.oxfordislamicstudies.com/article/opr/t125/e309?_hi=5&_pos=5#match
  13. ^ 庄沐杨. 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哈萨克语的拉丁化运动. 澎湃新闻. [201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