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浪卡 (2015年)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ndyAndyAndyAlbert留言 | 贡献2020年11月15日 (日) 08:52 WPCleaner v2.04 - 嘗試修正不合適的跨語言連結)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颱風浪卡
Typhoon Nangka(英文)
7月9日,接近最高強度的颱風浪卡
7月9日,接近最高強度的颱風浪卡
路徑圖
颱風浪卡的路徑圖
颱風浪卡的路徑圖
概況
形成日期2015年7月3日
消散日期2015年7月19日
最低氣壓925 hPa
瞬間最大陣風260 km/h
气旋能量指数45.47
影響
影響地區 马绍尔群岛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北马里亚纳群岛
 日本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颱風浪卡(英語:Typhoon Nangka,國際編號:151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12015)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1個被命名的風暴。「浪卡」(Nangka)一名是由馬來西亞提供,意為菠蘿蜜[1][2]

發展過程

發展初期

2015年7月1日,一個低壓區馬紹爾群島東南方海面上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於凌晨1時給予擾動編號97W。此時該系統仍然在原地停滯發展,結構亦顯得散亂。受中等程度的垂直風切變[注 1]影響,中心幾乎完全外露。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下午2時認為該系統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評級為「低」。[注 2]但於入夜後,有對流雲團於系統附近持續發展,在衞星雲圖上螺旋性更若隱若現。使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3日上午7時,提升對該系統評級為「中」。[注 3]從風場圖上更顯示該系統南側風力已達烈風程度。促使日本氣象廳早上8時於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對其發出烈風警報。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於下午1時30分對其評級提升為「高」,並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注 4]其後,由於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指出該系統有明確的中心且持續發展,因此於晚上8時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給予編號11W。

風切減弱,緩慢增強

7月4日,浪卡身處於高海面溫度、低等程度垂直風切變的大氣環境下有較佳的發展,促使日本氣象廳於凌晨2時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編號1511[注 5],並命名為浪卡。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大韓民國氣象廳亦緊隨升格。台灣中央氣象局亦將其升格為輕度颱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表示浪卡的西方存在著乾空氣,僅只能夠緩慢發展,由於從風場圖上測得40節(74公里每小時;46英里每小時),所以當局在早上8時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而從風場掃瞄圖上,浪卡的結構逐漸改善、風力持續提升,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於7月5日凌晨2時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亦在同日晚上8時將其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大韓民國氣象廳亦於翌日(6日)凌晨2時將其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在同日下午,從衛星雲圖上浪卡逐步發展出一「雲捲風眼」。促使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下午2時將其升格為颱風等級。日本氣象廳和大韓民國氣象廳亦於晚上8時將其升格為颱風。台灣中央氣象局亦同時將其升格為中度颱風

衰弱一時,達到巔峰

7月9日,三個同時活躍的颱風:(從左至右)蓮花燦鴻和浪卡

7月7日從衛星雲圖上,浪卡的高層風眼逐漸清空並持續發展,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於下午2時將其升格為強颱風,更於下午5時將其升格為超強颱風。臺灣中央氣象局亦於晚上8時將其升格為強烈颱風。數日來浪卡中心風力持續提高,中心氣壓甚至一度達到925百帕斯卡(27.3英寸汞柱)卻未產生雙眼牆,可見浪卡所處海域的各項條件能使其達到的強度可能非常強。即使如此,浪卡外圍雲團整合仍屬普通,故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仍未提升其為超級颱風。但由於浪卡上空的垂直風切變逐漸增強,與大氣環境所提供的優良條件互相抵消,浪卡於翌日(8日)起強度開始維持而不再增強,甚至有所減弱。經過一日的衰弱期後,7月9日大氣環境逐漸改善,浪卡重新整合並穩定發展。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晚上8時才將其升格為超級颱風。

巔峰一時,發展雙眼牆

7月10日,由於浪卡受到乾空氣及偏北方的垂直風切變影響,浪卡開始緩慢減弱,風眼逐漸被填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率先在晚上8時將其降格為颱風。中國國家氣象中心亦在翌日(7月11日)凌晨2時將其降格為強颱風。浪卡在上午9時45分進入香港天文台的責任範圍,香港天文台將其強度評級為強颱風[5]。晚上10時,香港天文台將其降格為颱風。而浪卡在12日晚上進入眼牆置換,因此其強度繼續減弱。而浪卡亦開始出現雙眼牆,環流亦開始縮小,但同時亦逐漸修復西面的弱對流區。同時浪卡短暫停滯,為其轉向的先兆。13日凌晨,浪卡開始緩慢而穩定地向北移動。同日稍後,浪卡完成眼牆置換,開始重新增強,並同時達到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下的三級颱風的強度。

眼牆置換結束,兩度增強

7月14日下午,浪卡眼牆置換完畢,其發展出約直徑100公里的大型風眼。但其環流繼續縮小。同日晚上,西面更只剩下與風眼直徑相若的中心密集雲團,而北面雲團雖然具有一定大小,但其強度偏弱。此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南卡強度僅評為90,但研判其將於16日凌晨增強至近中心最大持續風速100節(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下的三級颱風)。下午11時,香港天文台再次將其升格為強颱風。

登陸日本,轉為溫帶氣旋

颱風浪卡在7月16日逼近日本四國

7月16日,隨著浪卡身處的緯度愈高,浪卡並未能如預期般增強或維持強度。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凌晨2時將其降格為颱風。香港天文台亦緊隨在兩小時後將其降格為颱風。浪卡穩定向西北偏北方移動,並逐漸靠近日本四國。日本氣象廳在晚上10時表示浪卡已於日本高知縣室戶市附近登陸。浪卡登陸後結構受損並持續減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率先在17日凌晨2時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亦於清晨5時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並表示浪卡於岡山縣倉敷市附近再度登陸,更於早上8時與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同步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香港天文台亦在兩小時後將其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其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及香港天文台分別在下午2時及4時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而日本氣象廳、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及臺灣中央氣象局均在18日凌晨2時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中國國家氣象中心亦在清晨5時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並對其停止編號。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早上8時對其發出最後的警報。同時臺灣中央氣象局表示浪卡已轉化為溫帶氣旋。日本氣象廳在天氣圖上表示浪卡在7月19日凌晨2時已經併入鋒面

事後調整

由於浪卡轉趨減弱後才進入香港天文台責任範圍,因此該部門公佈的浪卡強度數據一度不完整。香港天文台在8月7日公佈「2015年7月熱帶氣旋概述」,表示浪卡在7月7日晚上增強為超強颱風,並於9日達到最高強度,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220公里。[6]

影響

 日本

統計

以下為7月15日至18日期間總降雨量的地區及雨量紀錄[7]
排行 都道府縣 市町村 測站名稱 降水量(mm)
1 奈良縣 吉野郡上北山村 上北山(カミキタヤマ) 745.5
2 三重縣 多氣郡大台町 宮川(ミヤガワ) 700
3 和歌山縣 東牟婁郡古座川町 西川(ニシカワ) 694
4 高知縣 安芸郡馬路村 魚梁瀬(ヤナセ) 681
5 和歌山縣 田邊市 本宮(ホングウ) 575.5
6 和歌山縣 田邊市 龍神(リュウジン) 574
7 奈良縣 吉野郡下北山村 下北山(シモキタヤマ) 558
8 奈良縣 吉野郡十津川村 風屋(カゼヤ) 518
9 德島縣 勝浦郡上勝町 福原旭(フクハラアサヒ) 513
10 和歌山縣 東牟婁郡那智勝浦町 色川(イロカワ) 509
11 三重縣 尾鷲市 尾鷲(オワセ) 481.5
12 徳島縣 那賀郡那賀町 木頭(キトウ) 471
13 神奈川縣 足柄上郡山北町 丹澤湖(タンザワコ) 424
14 和歌山縣 有田郡湯浅町 湯浅(ユアサ) 423
15 三重縣 南牟婁郡御濱町 御濱(ミハマ) 419.5
16 奈良縣 吉野郡十津川村 玉置山(タマキヤマ) 416.5
17 和歌山縣 日高郡日高川町 川邊(カワベ) 415
18 滋賀縣 高島市 朽木平良(クツキヘラ) 410.5
19 奈良縣 吉野郡天川村 天川(テンカワ) 398.5
20 和歌山縣 田邊市 栗栖川(クリスガワ) 388
以下為7月15日至18日期間出現較大風力的地區及風力[7]
排行 都道府縣 市町村 測站名稱 持續風速(m/s) 風向 日期 時間
1 高知縣 室戶市 室戶岬(ムロトミサキ) 33.9 南西 7月17日 00時13分
2 德島縣 海部郡美波町 日和佐(ヒワサ) 29.7 7月16日 22時37分
3 德島縣 阿南市 蒲生田(カモダ) 26.9 7月16日 22時15分
4 和歌山縣 西牟婁郡白濱町 南紀白濱(ナンキシラハマ) 25.5 南東 7月16日 21時55分
5 和歌山縣 和歌山市 友ケ島(トモガシマ) 23.3 南南東 7月17日 06時17分
6 東京都 三宅村 三宅坪田(ミヤケツボタ) 19.6 南南西 7月16日 22時03分
7 和歌山縣 東牟婁郡串本町 潮岬(シオノミサキ) 18.9 東南東 7月16日 19時
8 山口縣 美祢市 秋吉台(アキヨシダイ) 18.8 7月16日 23時29分
9 岡山縣 岡山市北区 岡山(オカヤマ) 18.7 7月17日 03時48分
10 東京都 神津島村 神津島(コウヅシマ) 18.2 7月16日 20時13分
11 德島縣 德島市 德島(トクシマ) 18.1 南南東 7月17日 02時59分
12 三重縣 津市 津(ツ) 18.0 東南東 7月16日 19時16分
13 和歌山縣 日高郡日高川町 川邊(カワベ) 17.6 南東 7月17日 01時24分
岡山縣 玉野市 玉野(タマノ) 17.6 東北東 7月17日 02時44分
香川縣 高松市 香南(コウナン) 17.6 東北東 7月17日 00時35分
16 兵庫縣 神戶市中央区 神戶(コウベ) 17.5 北東 7月16日 21時16分
長崎縣 雲仙市 雲仙岳(ウンゼンダケ) 17.5 北東 7月16日 06時45分
18 兵庫縣 神戶市中央区 神戶空港(コウベクウコウ) 17.4 南南西 7月17日 16時43分
19 岡山縣 岡山市北区 日應寺(ニチオウジ) 17.2 7月17日 03時57分
20 愛知縣 常滑市 中部國際機場(セントレア) 17.0 東南東 7月16日 18時33分
島根縣 出雲市 斐川(ヒカワ) 17.0 北東 7月17日 03時27分
排行 都道府縣 市町村 測站名稱 瞬間風速(m/s) 風向 日期 時間
1 高知縣 室戶市 室戶岬(ムロトミサキ) 42.6 東北東 7月16日 16時01分
2 德島縣 阿南市 蒲生田(カモダ) 39.9 南東 7月16日 23時31分
3 德島縣 海部郡美波町 日和佐(ヒワサ) 39.6 7月16日 21時11分
4 和歌山縣 西牟婁郡白濱町 南紀白濱(ナンキシラハマ) 37.6 南東 7月16日 22時20分
5 德島縣 德島市 德島(トクシマ) 32.0 東南東 7月16日 23時29分
6 和歌山縣 日高郡日高川町 川邊(カワベ) 31.2 南南東 7月17日 01時11分
7 德島縣 美馬市 穴吹(アナブキ) 31.0 北東 7月16日 23時52分
8 和歌山縣 和歌山市 友ケ島(トモガシマ) 30.4 7月17日 06時11分
9 香川縣 東かがわ市 引田(ヒケタ) 30.1 7月16日 23時49分
10 和歌山縣 東牟婁郡串本町 潮岬(シオノミサキ) 29.8 南東 7月16日 23時48分
11 岡山縣 岡山市北区 岡山(オカヤマ) 29.6 7月17日 03時44分
12 德島縣 海部郡海陽町 海陽(カイヨウ) 29.4 南南東 7月17日 01時
13 長崎縣 雲仙市 雲仙岳(ウンゼンダケ) 28.8 7月16日 22時15分
14 香川縣 高松市 高松(タカマツ) 27.9 北東 7月16日 23時19分
愛媛縣 新居濱市 新居濱(ニイハマ) 27.9 7月17日 00時50分
16 岡山縣 玉野市 玉野(タマノ) 27.8 東北東 7月17日 02時37分
17 兵庫縣 姫路市 家島(イエシマ) 27.1 北東 7月17日 01時30分
18 三重縣 尾鷲市 尾鷲(オワセ) 26.8 南東 7月17日 02時50分
德島縣 三好市 池田(イケダ) 26.8 北東 7月16日 21時36分
宮崎縣 延岡市 古江(フルエ) 26.8 北東 7月16日 04時29分

釋義

  1. ^ 「垂直風切變」是指比較一垂直高度中的風速及風向差。[3]
  2. ^ 當有2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某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低」。除非環境異常優良,否則該系統在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甚微。[4]
  3. ^ 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中」。一般而言,即使發展機會增大,系統過了24小時之後發展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才較高;但如果環境良好,系統亦可以在24小時內形成熱帶氣旋。[4]
  4. ^ 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高」,並同步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此時該系統於24小時之內形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極高,若氣象因素特別有利,該系統更可於6小時內增強為熱帶低氣壓[4]
  5. ^ 前二位為當年公元紀年末二碼(2015),末二位代表南卡是當年被日本氣象廳11個升格為熱帶風暴熱帶氣旋

參考資料

  1. ^ 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 [2015-06-30]. 
  2. ^ 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15-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4). 
  3.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風字:風切變. [2015-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繁體中文)
  4. ^ 4.0 4.1 4.2 Digital Typhoon. デジタル台風:JTWC衛星写真のLOWの意味は?. 2011-07-13 [2015-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日語)
  5.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073號 - 本港天氣預報. 2015-07-11. 
  6. ^ 香港天文台. 2015年7月熱帶氣旋概述. 7-8-2015. 
  7. ^ 7.0 7.1 梅雨前線及び平成27年台風第9号・第11号・第12号による6月2日から7月26日にかけての大雨等 (PDF). 日本氣象廳. [2016-07-13]. 

參見

同期出現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