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啟德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17日 (日) 19:49 (补救5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啟德坊(2017年)

啟德坊(英語:Kai Tak Grid Neighbourhood)是香港啟德發展計劃》的項目之一,由多條闊十米的行人街道所組成的住宅小區。內容是在九龍啟德舊機場北停機坪興建一個中低密度無平台住宅區,設計上強調住戶互動與睦鄰關係的休閒社區,每段街道包括了一系列的獨立屋和高密度樓宇,以及各種政府機構或者社區設施[1]

歷史

2013年11月6日,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立法會上表示,土木工程拓展署檢視過啟德發展區用地後,認為可以提高啟德坊中4幅私人住宅用地的地積比率及高度限制,預計總樓面面積可增加約22%,額外提供約1,000單位,研究於2014年年中完成[2][3]

行人專用街道命名比賽

2016年1月5日,土木工程拓展署推出「名繫啟德坊行人專用街道命名比賽」,就啟德坊內10條行人專用街道命名,建議須與周邊環境配合,背後亦要有「故事」。政府新聞網facebook上載有關報道後,隨即引來網民極具創意留言。網民以近日銅鑼灣書店股東及員工失蹤事件作為靈感,寫出「銅鑼灣五子喺邊道」,成為最多人讚好。其他創意留言包括串連近期城中熱話立法會議員吳亮星、鉛水風波以及第三條跑道工程[4]。目前,行人街道命名結果如下(已刊憲生效):振翅里(南/北)、高飛里(南/北)、揚帆里(南/北)、遠洋里(南/北)、天際里(東/西)及善鄰里。

批評

啟德坊屋苑外圍採用圍欄密封,並加設閉路電視,有城市研究者批評是門禁社區,不能做到社區互動

雖然政府強調設計住戶互動與睦鄰關係的休閒社區,不過私人住宅落成後,屋苑外圍採用圍欄密封,並加設閉路電視。城市研究者黃宇軒認為該處是「各自的門禁社區,可望而不可進」,反而公屋部分才能夠感受到公共空間和人與人互動,對比非常鮮明[5]

另見

參考資料

  1. ^ 啟德規劃檢討展開第三階段公眾參與計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政府新聞處,2006年6月23日
  2. ^ 啟德坊擬提高發展密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太陽報》 2013年11月7日
  3. ^ 啟德坊倡加密度 增千單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東方日報》 2013年11月7日
  4. ^ 民熱話:啟德坊街命名 網民串爆熱話新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東方日報》 2016年1月6日
  5. ^ 黃宇軒. 街知巷聞:未完成的啟德 發現三層住屋階梯新大陸. 明報. 2020-02-23 [2020-04-1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