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拿巴主义
此條目可参照法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1年8月30日) |
波拿巴主义 Bonapartism | |
---|---|
领袖 | 阿道夫·比约 夏尔·德·莫尔尼 埃米尔·奥利维耶 阿道夫·维特里 欧仁·鲁埃 拿破崙-熱羅姆·波拿巴 喬治-歐仁·奧斯曼 |
成立 | 1815年 |
解散 | 1889年 |
意識形態 | 君主主义 民粹主义 保守主义 家长制保守主义 |
政治立場 | 右翼 |
官方色彩 | 蓝色 (早期) 绿色 (晚期) |
法国政治 政党 · 选举 |
波拿巴主义(法語:Bonapartisme; 英語:Bonapartism)是由拿破仑·波拿巴及其追随者和继承者产生的政治意识形态。这个词后来被用来指那些希望恢复波拿巴王朝及其政府风格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波拿巴主义者是在19世纪的法国积极参加或倡导保守主义、君主主義和帝国主义政治派别的人。
拿破仑之后,这个词被应用于在雾月政变中夺取政权的法国政治家,他们在執政府以及随后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及法兰西第二帝国中参政。波拿巴主义者希望在波拿巴家族,即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一世)和他的侄子夏爾-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拿破仑三世)的领导下建立一个帝国。[1]
在馬列主義中的使用
基於拿破崙·波拿巴的功績,馬克思主義者和列寧主義者使用波拿巴主義為一種政治修辭[2]。卡爾·馬克思是雅各賓派和法國大革命的門徒,也是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的同時代評論家。他使用波拿巴主義一詞,指涉反革命軍官從革命者手中奪取權力,並利用有選擇的改革來收買群眾的激進主義。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認為,波拿巴主義者保留、掩飾了少數統治階級的權力。他認為拿破崙一世和拿破崙三世都以這種方式腐敗了法國的革命。馬克思在1852年撰寫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提供了這一定義和分析。《霧月十八日》,他敦促人們注意「歷史現象」的重複性,最終濃縮成為一句格言:「歷史總是重複上演,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喜劇。」[3][4]。
托洛茨基在《波拿巴主义与法西斯主义》《被背叛的革命》等作品中多次使用「波拿巴主義」一詞,在《波拿巴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中解释了波拿巴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关系,认为波拿巴主义是议会民主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过渡阶段,他将波拿巴主义定义为「政府的真正轴心在于警察、官僚机构和军事集团。是一个军警独裁制,只是用议会制度的外衣掩饰而已。而以军刀作为国家的裁判者的政府,正是波拿巴主义的。」[5] 在这里,波拿巴主义的讨论被严格地限制在了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国家中,并强调了波拿巴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区别。在讨论苏联的作品《被背叛的革命》中托洛茨基描述工人國家如何被官僚專制竊占,最終成為墮落的工人國家。[6]托批評史達林為蘇維埃波拿巴主義。[6]
參見
腳註
- ^ Hanotaux, Gabriel. Contemporary France. Books for Libraries Press. 1907: 460.
- ^ 18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 Marx 1852. www.marxists.org. [2023-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1).
- ^ Marx, Karl. David Fernbach , 编. Surveys in Exile. Harmondsworth, UK: Penguin. 1973: 146. ISBN 978-0-14-021603-5.
Hegel remarks somewhere that all great events and characters of world history occur, so to speak, twice. He forgot to add: the first time as tragedy, the second time as farce.
- ^ Marx, Karl. 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63: 15. ISBN 0-7178-0056-3.
- ^ 波拿巴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托洛茨基,1934年7月15日). www.marxists.org. [2023-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8).
- ^ 6.0 6.1 Leon Trotsky: The Workers' State, Thermidor and Bonapartism (1935). www.marxists.org. [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