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站
外观
錦江站 | |||||
---|---|---|---|---|---|
日语名称 | |||||
錦江站 – きんこう – Kinkō | |||||
车站概览 | |||||
位置 | 日本鹿兒島縣姶良市加治木町新生町83番地 | ||||
地理坐标 | 31°44′12.86″N 130°39′12.11″E / 31.7369056°N 130.6533639°E | ||||
拥有者 | 九州旅客鐵道(JR九州) | ||||
途经线路 |
| ||||
距离 |
| ||||
车站构造 | |||||
站体类型 | 地面車站 | ||||
站台 | 1面1線 | ||||
其他信息 | |||||
电报码 | キコ | ||||
历史 | |||||
启用日期 | 1986年3月3日 | ||||
上車人次 統計年度 | 平均每日432人次(不含下車乘客) 2021 | ||||
服务 | |||||
■日豐本線 | |||||
| |||||
备注 | |||||
錦江站(日语:錦江駅/きんこうえき Kinkō eki */?)是位於鹿兒島縣姶良市加治木町新生町,九州旅客鐵道(JR九州)的日豐本線車站。是與姶良站同時期新設的車站,主要讓通勤上學乘客使用的車站。
車站附近用地被鹿兒島縣住宅供給公社開發為新團地,後來更願意以全數支付建設費來換取建站,是為請願站[1]。開業時為無人站,民營化後改由JR九州鐵道營業負責車站業務,為業務委託車站,後來JR九州為了減少鐵道事業的赤字,在2015年春季大規模地把車站改為無人車站,此站在2015年3月14日轉為全日無人車站[2][3]。
車站構造
站房
採用簡易車站模式的車站,出入口位於月台正中央位置,只設有樓梯上落,但左側有一座以木板組合屋式的簡易站房,為以前的售票窗口及便利店,無人化後兩者均沒有再營業;右側建有一座男、女獨立洗手間,洗手間前端為單車停泊場。
站房外設有一部簡易式近距離自動售票機以及顯示行車資訊的LED顯示器,此站可以使用「SUGOCA」IC卡,以及可以與SUGOCA互相使用的交通系IC卡。出入口設有了一對出、入站專用的SUGOCA閘機,站外亦放置了一部可供增值的SUGOCA增值機。
月台
相比當時大部份通勤車站的月台,只是採用最簡易的鋼架及鐵板所搭建,本站月台採用全水泥灌注及採用水泥磚所建成,有效長度為6輛,而在站房後方及附近範圍,更裝有塑膠板上蓋及背板,並設有兩張候車長櫈,配置比一般的簡易車站為佳。
列車進站時,往鹿兒島方向為右側上落;往國分方向為左側上落。
路線 | 上下行 | 方向 |
---|---|---|
■日豐本線 | 上行 | 隼人、國分、都城、宮崎方向 |
下行 | 鹿兒島中央、經■鹿兒島本線往伊集院、川內方向 |
歷史
使用狀況
在2021年度,1日平均乘車人次為432人[6]。
年度 | 1日平均 乘車人次 |
1日平均 上下車人次 |
---|---|---|
2004 | 1,215 | |
2005 | 1,162 | |
2006 | 1,152 | |
2007 | 559 | 1,101 |
2008 | 566 | 1,118 |
2009 | 531 | 1,051 |
2010 | 553 | 1,091 |
2011 | 564 | 1,117 |
2012 | 595 | 1,178 |
2013 | 633 | 1,254 |
2014 | 592 | 1,171 |
2015 | 564 | 1,107 |
2016 | 523 | 1,037 |
2017 | 523 | 1,046 |
2018 | 513 | 沒有紀錄 |
2019 | 503 | |
2020 | 409 | |
2021 | 432 |
相鄰車站
注釋
- ^ 団地開発で「錦江駅」を開設 鹿鉄・日豊線加治木-帖佐間に. 交通新聞 (交通協力会). 1986-02-25: 2.
- ^ 2.0 2.1 JR九州の駅半数無人化、新たに8路線20駅. 讀賣新聞. 2015-03-07 [2015-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7).
- ^ 3.0 3.1 小原擁(2015年3月7日). “JR九州:無人化、新たに20駅発表”. 毎日新聞 (毎日新聞社)
- ^ 4.0 4.1 西都城-大隅大川原 国分-鹿児島間 44日ぶり開通 JR九州. 交通新聞 (交通新聞社). 1993-09-21: 2.
- ^ 交通新聞(交通新聞社),2012年12月4日,第1頁。
- ^ 駅別乗車人員上位300駅(2021年度) (PDF). 九州旅客鐵道.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8-26).
- ^ 鹿兒島縣統計年鑑
- ^ 姶良市統計書:交通運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