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C
外观
数字电视 广播标准列表 |
---|
DVB标准系列(国家 / 地区) |
ATSC标准系列(国家 / 地区) |
ISDB标准系列(国家 / 地区) |
DTMB标准系列(国家 / 地区) |
DMB标准系列(国家 / 地区) |
编解码 |
无线电频率 |
数字有线视频广播(英語: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 Cable, DVB-C)为有线数字电视的欧洲标准(DVB),用于利用同轴电缆传送数字电视节目。该系统使用带有纠错码的正交幅度调制传输MPEG-2/MPEG-4标准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流。该标准于1994年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颁布,不久后成为欧洲、亚洲和南美洲使用最广泛的有线数字电视标准[1]。它部署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多数有线电视网与SMATV系统中。
技术说明
[编辑]DVB-C广播器材
[编辑]参考上图,下文是对单个处理器的简短描述。
- 源编码和 MPEG-2多路复用:音视频和数据流被多路复用为MPEG节目流。单组或多组MPEG-PS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MPEG传输流。这是由家用机顶盒或相关的可集成解码器(如Conax)模块。传输的MPEG-2允许的比特率取决于多种调制参数:它的有效范围约在6~64Mbit/s左右(完整列表参见下图)。
- 多路复用兼容和能量分散:系统将MPEG-TS识别为固定长度(188字节)的数据包序列。使用能量分散技术,字节序列经过去相关。
- 外部编码:对传输的数据应用一级保护,使用非二进制分组码、 里德-所罗门码RS (204, 188) 代码,每188字节最多可纠正八处错误字节包。
- 外部交错复用器:交错复用用于重排传输的数据列,对长序列错误将更加坚固。
- 字节/M-元组转换:数据字节被编码为位m元组(m等于4到8之间的整数)
- 差分编码:为取得旋转不变星座图,本单元应对每个符号的两个最高有效位进行差分编码。
- QAM映射:将比特序列映射成复数符号的基带数字序列。有 5 种允许的调制模式:16-QAM、32-QAM、64-QAM、128-QAM、256-QAM。
- 基带整形:通过升余弦整形滤波器对QAM信号进行滤波,以消除接收端的串扰。
- 数模转换器和前端:数字信号通过數位類比轉換器转换成模拟信号,再经由射频前端调为射频。
调制 | 带宽 (MHz) | ||||
---|---|---|---|---|---|
2 | 4 | 6 | 8 | 10 | |
16-QAM | 6.41 | 12.82 | 19.23 | 25.64 | 32.05 |
32-QAM | 8.01 | 16.03 | 24.04 | 32.05 | 40.07 |
64-QAM | 9.62 | 19.23 | 28.85 | 38.47 | 48.08 |
128-QAM | 11.22 | 22.44 | 33.66 | 44.88 | 56.10 |
256-QAM | 12.82 | 25.64 | 38.47 | 51.29 | 64.11 |
DVB-C接收器材
[编辑]接收机顶盒采用的技术与传输中使用的技术是双重的。
- 前端和模数转换器:使用類比數位轉換器将模拟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并后转为数字信号。
- QAM解调
- 均衡化
- 差分解码
- 外交错
- 外解码
- 多路复用适配
- MPEG-2解复用和源解码
- 可编程传输流
DVB-C2
[编辑]2008年2月18日,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宣布将在年内制定DVB-C2标准并开始“技术征集”[2]。包括模拟程序和专利权信息在内的提案可在当年6月16日前提交。
DVB-C2的研究结果已明确表明,有技术可以使第二代DVB有线传输系统的性能高度接近理论上的香农极限,因此未来的任何改进都将无法证明引入颠覆性的第三代有线电视系统
的合理性。
DVB-C2 CfT通过使用当时最先进的编码和调制技术,DVB-C2在相同条件下预计可提供叫此前高出三成的频谱效率,并且对HFC网络的优化预计可使下行信道容量增益超六成。
DVB-C2标准最终于2009年4月获得数字视频广播指导委员会批准。
在DVB-C2模式下,单个八兆赫兹的物理频道在使用4096-QAM时比特率可达83.1Mbit/s;未来的改进将兼容16384-QAM和65536-AQAM调制,届时每一个物理频道的比特率可达97Mbit/s和110.8Mbit/s[3]。
下表为DVB-C2与DVB-C的区别:
DVB-C | DVB-C2 | |
---|---|---|
输入界面 | 单传输流 | 多传输流和通用流封装 |
模式 | 恒定编码和调制 | 可变编码和调制以及自适应编码和调制 |
前向纠错 | 里德-所罗门码 | 低密度奇偶檢查碼 + BCH码 1/2、2/3、3/4、3/5、4/5、5/6、6/7、7/8、8/9、9/10 [4] |
调制 | 单载波正交幅度调制 | 绝对正交频分复用[5] |
调制模式 | 16-QAM~256-QAM | 16-QAM~4096- QAM |
保护间隔 | 不適用 | 1/64 或 1/128 |
逆快速傅里叶变换大小 | 不適用 | 4000[6] |
交错 | 比特交错 | 比特时间和频率交织 |
引导 | 不適用 | 分散和连续引导 |
使用DVB-C的国家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DVB-C will surpass US´ cable technologies in 2013 in Latin America. NexTV Latam. 2019-02-22 [2019-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3).
- ^ Second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for Cable Networks. Call for Technologies (PDF). www.dvb.org. [2009-02-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2-19).
- ^ Dr. Dirk Jaeger. DVB-C2 Gets Reality - Facts and Figures on a New Transmission Approach.. 8th Broadb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 Gdynia. ReDeSign Project. 2010-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0).
- ^ ETSI EN 302 769 V1.3.1.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 Frame structure 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a second generatio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cable systems (DVB-C2) (PDF). DVB consortium. 2015-10-01 [2022-03-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22).
- ^ ETSI TS 102 991 V1.3.1.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a second generation digital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 (DVB-C2) (PDF). DVB consortium. 2016-01-01 [2022-03-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31).
- ^ DVB-C2 The second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for broadband cable (PDF). Dirk Jaeger, Philipp Hasse, Joerg Robert, Institut fuer Nachrichtentechnik at 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raunschweig. 2009-04-08 [2013-01-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