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寺石窟
本条目可能不符合维基百科:文件使用方针#使用守則,请协助改善。 |
36°02′32″N 114°04′23″E / 36.04222°N 114.07306°E
灵泉寺石窟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河南省安阳县 |
分类 | 石窟寺及石刻 |
时代 | 东魏-宋 |
编号 | 191 |
认定时间 | 1996年11月20日 |
灵泉寺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善应镇宝山与岚峰山之间,距小南海石窟仅一山之隔。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泉寺始建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初称宝山寺,隋开皇年间改称灵泉寺,至清末仅存石窟造像及摩崖石塔共209处,北齐及唐代石塔各两座,它现存建筑均为现代重建。灵泉寺石窟主要分布在东侧的岚峰山和西侧的宝山两片区域。宝山摩崖石刻又称“万佛沟[1]。 岚峰山摩崖石刻总共86处,宝山摩崖石刻总共120处(也有说121处,新增未收录墓塔位于77龛旁),马鞍山摩崖石刻总共4处。岚峰山摩崖石刻墓主皆为女性,与宝山区皆为男性的墓地分开。
岚峰山摩崖石刻
[编辑]目前未对外开放,此区域主要埋葬方式为林葬。待血肉消失,仅留白骨时,再由僧人收拾骸骨建塔。
宝山摩崖石刻
[编辑]除了建于隋代开皇九年(589年)的大住圣窟以外,宝山摩崖石刻余者皆为小形窟龛。 在这120处窟龛中按形状可分为:塔形龛、佛龛、屋形龛、碑形龛和屋龛五类。 其中以塔形龛居多,共80处,佛龛21处,屋形龛5处,碑形龛12处,窟形龛2处。 时代跨越从隋、唐至北宋,其中有铭记的塔形龛为30处,佛龛7处,屋形龛1处,碑龛12处,窟形龛2处。隋代龛6处,唐代龛24处。 就龛原有铭记,宝山石刻有灰身塔、枝提塔、像塔、影塔等。 介于塔形龛占整个石刻群的近百分之七十,其可称之为“宝山塔林”。 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塔林[2]。
子萧俭灰身塔
[编辑]子萧俭灰身塔为灵泉寺唐永徽元年(650)所建,仿木结构庑殿顶,面阔三间,当心间人字拱,无补间铺作,斗上面加替木。此龛编号82号是灵宝山摩崖石刻群唯一的人字拱摩崖造像。
-
庑殿顶
-
人字拱
-
题记
大住圣窟
[编辑]位于寺西的大住圣窟,高2.6米,宽3.4米,深3.4米。隋开皇九年(589年)开凿。窟门面朝南,内部平面成方形。窟门圆拱状,门楣为尖拱形。窟门外两侧分开有一拱形浅龛,龛内各浮雕一护法神王像。高约1.8米,东侧(右侧)雕“那罗延神王”,西侧(左侧)雕“迦毗罗神王”。两位护法神王身躯魁伟,双手各持剑叉法器,脚踏牛羊,威然挺立[3]。那罗延神王像上方有“大住圣窟”开凿题记,其记载了开凿年代、用工数目和窟内造像内容。窟内雕三壁三龛,头像和手为后修补。窟内以北壁卢舍那佛、西壁阿弥陀佛和东壁弥勒佛为主尊。其余两侧各刻七列坐佛,窟入口东侧内壁刻二十四传法圣师像。窟顶成覆斗形,中央有浮雕刻一莲花。除窟顶南披外,东西北披都各刻有一如意宝珠与两位飞天。此窟设计与北齐年间 (550-577年)的南响堂山石窟极度相似。台湾中央研究学院在其文章中认为大住圣窟 “无论在石窟形制或经文选择与配置,皆可确认是一座与礼忏有关的石窟。 此窟具有继承前代(北齐),启发后代(唐代)之特殊历史意义”[4]。
-
迦毗罗神王全身
-
迦毗罗神王近照
-
那罗延神王近照
-
那罗延神王全身
墓塔图库
[编辑]-
编号3:道政法师支提塔-隋代开皇十年(590)
-
编号90
-
编号109
-
编号66
-
碑形龛
参考文献
[编辑]-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Ⅱ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428. ISBN 7-5010-1525-2.
- ^ 寶山摩崖石刻塔林. 台湾中央研究学院. 2017-04-01 [2024-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8).
- ^ 中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河南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 凤凰网佛教. 2007-06-19.
- ^ 河南安陽市靈泉寺大住聖窟. 台湾中央研究学院. 2017-07-01 [2024-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