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索氏中喙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索氏中喙鯨
索氏中喙鯨(法羅群島郵票)
與人類體型的對比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下目: 鲸下目 Cetacea
科: 喙鲸科 Ziphiidae
属: 中喙鯨屬 Mesoplodon
种:
索氏中喙鯨 M. bidens
二名法
Mesoplodon bidens
Sowerby, 1804

索氏中喙鯨梭氏中喙鯨(學名Mesoplodon bidens)僅在北大西洋發現,旧称索氏喙鲸,又被稱為北海喙鲸北大西洋中喙鯨北海中喙鯨。牠們是最早為人類所知的喙鯨,其種名源自拉丁文的「bi-」,意指「二個的」,與「dens」,意為「牙齒」,反映牠們口中只有二顆牙齒,當時以為這是牠們獨特的特徵,今日已知所有的中喙鯨和其他大多數喙鯨皆為如此。

基本資料

[编辑]

其他俗名:

  • 俄:Atlanticheski remzub、remzub Sowerbi
  • 法:dauphin de Dale、dauphin de Havre
  • 德:Sowerby-Zweizahnwal
  • 挪:spidshvalen
  • 荷:Gewone spitssnuitdolfijn
  • 丹:Næbhval

出生時身長體重:2.4m、約170kg

最大身長體重紀錄:雄-5.5m、雌-5m;體重1,000~1,300 kg

壽命:未知

外型特徵

[编辑]

梭氏中喙鯨與其他中喙鯨體型相近,嘴喙長度中等,背鰭小而呈鐮刀狀,位於背部中央後方,額隆凸出但不呈球狀。成年雄鯨下顎有兩顆突出的牙齒,約在尖端後方30公分處。灰色的長嘴喙在浮出海面時經常先露出水面,此時成年雄鯨的牙齒明顯可見。

背部呈藍灰至暗灰色,體側較淺,腹部為淺灰至白色。體表散佈許多白或灰色的長條傷痕與斑點(有時背部也有),在成年雄鯨身上尤其明顯。

分布

[编辑]

梭氏中喙鯨主要分布於北大西洋的冷溫帶海域,可說是喙鯨中分佈最偏北的一種,在東岸較常出現擱淺記錄,特別是英國愛爾蘭瑞典丹麥等地。已知的分布北限大致位於加拿大拉布拉多挪威的法羅群島之間,即挪威海(Norwegion Sea)北緯71度30分左右的海域;南限則可能在北緯33至41度之間,接近美國的捕鯨重鎮楠塔基特(Nantucket)。在墨西哥灣曾有一次擱淺記錄,但一般認為這已超過其正常分布範圍。目擊海域的深度自200至1,500公尺不等。

習性、生殖、食性

[编辑]

梭氏中喙鯨會由8至10頭親緣關係相近的個體組成小群體,其中包括成年雄鯨、雌鯨與幼鯨。海面目擊記錄很少,噴氣高度低矮且多分枝,曾有目擊者指出牠們在海面停留的短短1分鐘裡快速地換氣4-6次,然後下潛持續10-15分鐘。已知可潛水至少28分鐘以上,最深記錄約為800公尺深。有時會集體擱淺,最高紀錄為6頭。一般推測梭氏中喙鯨以魷魚為主要食物,不過在擱淺個體的內容物中曾發現可能是大西洋鱈魚(Atlantic Cod)的殘骸。其生殖情況不明。

現狀

[编辑]

梭氏中喙鯨的實際數量不明。雖然過去挪威捕鯨者在冰島外海與波羅的海作業時,有時會捕殺牠們,今日在全世界各地皆無捕獵。部分死亡原因為漁網纏繞致死,但如此造成的死亡率尚末構成主要威脅。

參考書目

[编辑]
  • Pieter A. Folken, Randall R. Reeves, etc. / illustrated by Pieter A. Folkens,《Guide to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Alfred A. Knopf, 2002: p280-281. ISBN 0-375-41141-0
  • Mark Carwardine / illustrated by Martin CammDorling,《DORLING KINDERSLEY HANDBOOKS: WHALES, DOLPHINS AND PORPOISES》,Dorling Kindersley, 1995: p114-115. ISBN 0-7513-2781-6
  • James G. Mead,《Beaked Whales of the Genus Mesoplodon》,edited by Sam H. Ridgway and Sir Richard Harrison, F.R.S. 《Handbook of Marine Mammals, Volume 4: River Dolphins and the Larger Toothed Whales》,Academic Press, 1989: p349-430. ISBN 0-12-588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