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爾薩斯級戰列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尔萨斯級
Alsace class
阿爾薩斯級方案3模擬圖
概觀
艦種戰艦
艦名出處阿尔萨斯
擁有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前型黎塞留级战列舰
次型最高級別
計劃數4艘
完成數0艘
取消數4艘
技术数据
標準排水量40,000公噸(39,000長噸)
全長252米(827英尺)
全寬35米(115英尺)
吃水9.22米(30.2英尺)
动力齒輪減速式汽輪機、4組螺旋槳
功率170,000匹軸馬力(130,000千瓦特)
最高速度31(57公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18節(33公里每小時)/5,000海里(9,000公里)
乘員預計1,780-2,300名
武器裝備主要武器

類型1:9門380公釐45倍徑1935年式主砲在3座三聯裝砲塔內
類型2:9門406公釐口徑主砲在3座三聯裝砲塔內
類型3:12門380公釐口徑主砲在3座四聯裝砲塔內
次要武器

9門152公釐口徑副砲在3座三聯裝砲塔內
16門100公釐口徑防空砲在雙聯裝砲塔內
37公釐口徑防空砲在雙聯裝砲塔內
25公釐口徑防空砲在四聯裝砲塔內
裝甲水線:13英寸(330毫米)
甲板:1.7—6.1英寸(43—155毫米)
炮座:16.1英寸(410毫米)
防魚雷艙壁:3—7英寸(76—178毫米)
砲塔:15英寸(380毫米)
司令塔:1.5—3.1英寸(38—79毫米)
艦載機4架
其它1組彈射器、1座起重機

阿爾薩斯級戰列艦法語:Classe Alsace)是法國接續黎希留級戰列艦後所設計的次型戰艦。該戰艦設計繼承自前一型黎希留級改進設計方案,預計使用9門380公釐45倍徑1935年式主砲,配置在艦艏2座三聯裝與艦艉1座三聯裝砲塔內。原計畫建造4艘阿爾薩斯級戰艦,首艦更預計在1941年安置龍骨,但因法國本土在1940年淪陷而中止建造計畫。

背景

[编辑]

1937年12月,由於前一型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在主砲和副砲測試時發生問題,法國海軍參謀長英语Chief of Staff of the French Navy达尔朗下令對黎希留級戰艦的武器配置重新研究。[1]共有三種改進方案被提出[a],其中C方案為主砲改為3座三聯裝,2座配置於前甲板,1座配置於後甲,並使用380毫米(15英寸)口徑主砲。然而該方案會使標準排水量增加5,000噸,打破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中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35,000噸的限制,因此被迫擱置。[2]

1939年夏天,法國情報部門向海軍部提出警告,指出德國已開始建造Z計劃中的兩艘H級戰艦,該艦據稱有40,000公噸(39,000長噸),配置406毫米(16.0英寸)口徑主砲。[3][4]在歐洲強權沒有打破原限制下,法國不想率先打破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原限制標準,仍繼續遵守標準排水量35,000噸和主砲口徑380毫米(15英寸)的限制[5][6],儘管日本與義大利已經拒絕簽署這次條約。然而當收到德國開始建造H級戰艦的情報後,法國海軍部決定啟動自動調整條款[b],並欲以黎塞留級C方案研發新戰艦來抗衡H級戰艦,此即為阿爾薩斯級戰艦。[7]

設計

[编辑]

為了抵抗德國H級戰艦,法國海軍部採用黎塞留級C改進方案,主砲塔採前2後1的設置。在副砲塔則預計上全放置於軸向上,其中1座在前甲板第2座主砲塔後方,另外2座以超射布局方式置於後甲板的煙囪與後方主砲塔之間。[8]

以下為阿爾薩斯級3種方案資訊細節[9][10]

  • 方案1:
    • 9門380公釐45倍徑1935年式主砲在3座三聯裝砲塔內
    • 8門100公釐口徑高平兩用砲塔
    • 水線裝甲帶:330公釐
    • 船體長:252公尺
    • 推進系統:170,000匹馬力(130,000千瓦特)
    • 標準排水量:40,000噸
  • 方案2:
    • 9門406公釐口徑主砲在3座三聯裝砲塔內
    • 8門100公釐口徑高平兩用砲塔
    • 水線裝甲帶:330公釐
    • 船體長:256公尺
    • 推進系統:190,000匹馬力(140,000千瓦特)
    • 標準排水量:42,500噸
  • 方案3:
    • 12門380公釐45倍徑1935年式主砲在3座四聯裝砲塔內
    • 12門100公釐口徑高平兩用砲塔
    • 水線裝甲帶:350公釐
    • 船體長:265公尺
    • 推進系統:220,000匹馬力(160,000千瓦特)
    • 標準排水量:45,000噸

三種類型的上層甲板皆為170–180公釐,下層甲板皆為40公釐,航速要求與黎塞留级战列舰同為31.5節[11][12]

方案1與義大利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相似[13];然而在次要武器上,阿爾薩斯級缺少1座152公釐口徑三聯裝砲塔,152公釐口徑砲塔配置位置兩艦也不一樣,维托里奥·维内托级的排列是將152公釐口徑砲塔放置在前後主砲砲塔兩側,而阿爾薩斯級則是將3座砲塔放在中心軸線上,此配置讓阿爾薩斯級的側邊火力加強50%以上。防空砲口徑方面,阿爾薩斯級採用100公釐口徑防空砲,比维托里奥·维内托级的90公釐口徑略大。該方案被形容成介於英國前卫号战列舰狮级战列舰之間,因阿爾薩斯級的主砲數量比前卫号主砲多1門[14],而主砲口徑卻比狮级的406公釐還要小。[14]

方案2與狮级战列舰、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南達科他級戰艦相似[15],然而阿爾薩斯級的船體長度、推進系統馬力、標準排水量皆大於美國戰艦,航速上也比美國戰艦快2節(3.7公里每小時)。在副砲上,為了加強防空能力,選擇使用高平兩用(dual-purpose)形式的砲塔,與其他國家使用的雙重口徑(dual-caliber)形式還要好。[c]

方案3使用的4聯裝砲塔,保留當時法國主力艦的設計特色。法國海軍一直提倡4聯裝砲塔配置,不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研發的諾曼第級和里昂級戰艦,後來的敦克爾克級與黎希留級的主砲也是依此建造。次要武器的配置預計接近於黎希留級2號艦让·巴尔号完工後的配置[d],但缺少14門57公釐口徑防空砲與20門20公釐口徑防空砲。

法國海軍部後來選擇方案1[9],主要是此方案與黎希留級的設計相似度較高,方案2不採用的原因在於406公釐口徑主砲的研發延誤,方案3則是船體尺寸過大,排水量已逼近愛荷華級的水準。[e]

阿爾薩斯級首艘艦預定在1941年於圣納澤爾龐奧埃英语Ateliers et Chantiers de la Loire船塢安置龍骨,該地當時也正在建造諾曼地號郵輪英语SS Normandie史特拉斯堡號戰艦霞飛號航空母艦等大型船艦,而霞飛級2號艦潘勒韋號也預計在此建造。不過,為了建造阿爾薩斯級首艦,潘勒韋號的開工日程被推遲,這清楚表明當時法國海軍部對戰艦建造的優先權高於航空母艦。阿爾薩斯級2號艦則預計於1942年在布雷斯特兵工廠的新海軍船塢放置龍骨。

當時該級艦前2艘預計從阿爾薩斯、諾曼第、法蘭德斯、勃艮第等4個省份名取2個當作艦名,但因為法國本土在1940年被納粹德國佔領,阿爾薩斯級便從未動工過。[16]原預計使用的艦名,後來由阿基坦級巡防艦使用。

流行文化

[编辑]
  • 戰遊網營運的戰艦世界,於 0.7.1 版本中新增法國主力艦科技樹,其中的IX級戰艦便是阿爾薩斯級,採用的是三座四聯裝380公釐45倍徑炮的方案。[17]而在0.7.11版本中新增的X级战列舰勃艮第,其舰体和火炮布置也参照了阿尔萨斯的三号方案。

註解

[编辑]
  1. ^ 黎希留級三種改進方案如下:A方案為四聯裝主砲維持不變,只需變更副砲配置;B方案為將2座四聯裝主砲分別配置於前甲板與後甲板;C方案為主砲改為3座三聯裝,2座配置於前甲板,1座配置於後甲板。所有的方案皆使用380毫米(15英寸)口徑主砲。[2]
  2. ^ 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內的自動調整條款由美國代表提出,其為若日本與義大利到1937年3月仍不簽署條約,各簽約國的主力艦標準排水量限制從35,000噸自動放寬到45,000噸,主炮英语Main battery口徑限制從14英寸(356毫米)自動放寬到16英寸(406毫米)。[5]
  3. ^ 在二次大戰初期,歐洲大陸海權國在副砲型式選擇上,較常選用雙重口徑(dual-caliber)形式,而非選用高平兩用(dual-purpose)形式。然而在當時各國船艦缺乏強大的輕型防空武力下,為了提升防空能力,雙重口徑形式漸漸被高平兩用形式取代。
  4. ^ 让·巴尔号完工時的次要武器配備:9門152公釐口徑火砲在3座3聯裝副砲塔內、24門100公釐口徑火砲在12座雙聯裝砲塔內、28門57公釐口徑防空砲在14座雙聯裝砲塔內。
  5. ^ 愛荷華級的船體長270公尺,212,000匹馬力(158,000千瓦特)、排水量45,000噸。

註腳

[编辑]
  1. ^ Dumas, Jean Bart 2001,第87頁.
  2. ^ 2.0 2.1 Dumas 2001a,第88–90頁.
  3. ^ Lenton, German vessels 1966,第48–49頁.
  4. ^ Breyer 1973,第305–309頁.
  5. ^ 5.0 5.1 Breyer 1973,第73頁.
  6. ^ Dumas 2001a,第104頁.
  7. ^ Dumas, Jean Bart 2001,第104–105頁.
  8. ^ Jordan & Dumas 2009,第165頁.
  9. ^ 9.0 9.1 Dumas, Jean Bart 2001,第105–106頁.
  10. ^ Jordan & Dumas 2009,第177頁.
  11. ^ Le Masson 1969,第75–76頁.
  12. ^ Dumas, Richelieu 2001,第16–26頁.
  13. ^ Giorgerini & Nani 1973,第319–338頁.
  14. ^ 14.0 14.1 Lenton, British battleships 1972,第63頁.
  15. ^ Lenton, American battleships 1968,第36–41頁.
  16. ^ Jordan & Dumas 2009,第180頁.
  17. ^ 作戰風格大揭密:法國戰鬥艦. World of Warships. [2018-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0) (中文(臺灣)). 

參考書目

[编辑]
  • Lenton, H.T. German surface vessels 1. London: Macdonald & Co Publishers Ltd. 1966. German vessels. 
  • Lenton, H.T. American battleships, carriers and cruisers. London: Macdonald & Co Publishers Ltd. 1968. ISBN 0-356-01511-4. 
  • Le Masson, Henri. The French Navy Volume 1. London: Macdonald & Co Publishers Ltd. 1969. ISBN 978-0-356-02384-7. 
  • Lenton, H. T. British battleships and aircraft carriers. London: Macdonald & Co Publishers Ltd. 1972. ISBN 0-356-03869-6. 
  • Breyer, Siegfried. Battleships and battle cruisers 1905–1970. London: Macdonald and Jane's. 1973. ISBN 0-356-04191-3. 
  • Giorgerini, Giorgio; Nani, Antonio. Le Navi di Linea Italiane 1861–1969. Roma: Ufficio Storico della Marina Militare. 1973 (意大利语). 
  • Breyer, Siegfried. Battleships of the World 1905–1970.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Ltd. 1980. ISBN 0-85177-181-5. 
  • Labayle Couhat, Jean. French Warships of World War I. London: Ian Allen Ltd. 1974. ISBN 0-7110-0445-5. 
  • Dumas, Robert. Le cuirassé Jean Bart 1939–1970. Nantes: Marine Éditions. 2001. ISBN 2-909675-75-0 (法语). 
  • Dumas, Robert. Le cuirassé Richelieu 1935–1968. Nantes: Marine Éditions. 2001. ISBN 2-909675-75-0 (法语). 
  • Jordan, John; Dumas, Robert. French battleships 1922–1956. Seaforth Punblishing. 2009. ISBN 978-1-84832-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