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管圆线虫病
外观
Angiostrongyliasis | |
---|---|
类型 | 蠕虫感染、眼部疾病[*]、小肠病变[*]、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Strongylida infectious disease[*] |
病因 | 广州管圆线虫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传染病科 |
ICD-11 | 1F60 |
ICD-10 | B81.3, B83.2 |
ICD-9-CM | 128.8 |
DiseasesDB | 29348 |
Orphanet | 74 |
广州管圆线虫病属食源性寄生虫病,是由于广州管圆线虫(学名: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又称广东住血线虫或广口源线虫)寄生在人体中枢神经或脑脊液中所致,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生吃或进食未熟透的寄生有广州管圆线虫的水产品后即可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主要是螺类,也包括虾、蟹等产品。病例分散,容易感染,发病率、死亡率不高,可治愈。1984年,中国第一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在广州发现。
该病的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症状有头痛、发热、颈部强硬、面部神经瘫痪等,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广州管圆线虫是在鼠类的心、肺部寄生的线虫,旧属后圆线虫科,今属住血线虫科。主要中间宿主是福寿螺。最早在1935年由中国寄生虫学家陈心陶在广州捕捉到的老鼠身上发现,故名[1]。现在于澳大利亚、西南太平洋、夏威夷、南亚、东南亚、马达加斯加、日本、台湾、埃及、科特迪瓦、印度、萨摩亚、斐济、古巴、加勒比海地区、波多黎各及美国东南部均有发现。[2]
新闻事件
[编辑]2006年7月中旬起,北京开始有少数市民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3]
8月18日,北京确诊2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及后,北京市卫生局启动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症状监测,要求医院每日一报。指定北京市友谊医院为定点医院。[4]
8月21日,确诊病例增至50例。[5]
8月22日,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发布暂停购进、销售福寿螺的市场控制指令。
8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水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
8月26日,确诊病例增至88例。此前共有2人自愈,3人病愈出院。16例病重,无死亡病例。
参考资料
[编辑]- ^ Chen, H.-T. Un nouveau nématode pulmonaire, Pulmonema cantonensis, n. g., n. sp. [一种新的肺吸虫, Pulmonema cantonensis, n. g., n. sp.]. Annales de Parasitologie Humaine et Comparée. 1935, 13 (4): 312–317 [2018-03-10]. doi:10.1051/parasite/1935134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3) (法语).
- ^ 存档副本. [2006-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12).
- ^ 存档副本. [2006-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29).
- ^ 存档副本. [2006-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1).
- ^ http://www.ah-tlp.com/internet/gnnews/2006-08-21/882.html[永久失效链接]
外部链接
[编辑]- 台湾大学医学系学习资源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