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石
外观
浮丘石,又叫浮丘山、浮丘岛,是广州一个已消失的石质小岛,曾与海珠石、海印石并称为羊城三石。据地理学家曾昭璇考证,浮丘石故址大概在今广州西门口瓮城遗址往西约250米处,现为中山七路的一段路基[1]。
历史
[编辑]浮丘石本是古时广州珠江中一块礁石,因远看像浮于江面的小丘,而得名“浮丘”。又说系浮丘丈人得道之所,故名。上有天然泉眼,相传晋朝葛洪在此炼丹,有南海神从井中出,赠送一株珊瑚与他,故有“浮丘丹井”之称,更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在唐代前,浮丘石四面环水,为船舶停靠之地。唐末,浮丘石一带已基本淤积成陆,与岸相连,浮丘石亦被称为浮丘山。北宋神宗年间,广州经略使蒋之奇在浮丘石上斥资建朱明馆,馆中有挹袖轩、白云堂,称“其为神仙之窟无疑矣”,又建玳瑁亭、挹袖亭,“楼观松篁,参差掩映”,成为广州城西的游览胜地。元至元年间重修,后被毁[2]。
明万历年间,翰林院侍读学士赵志皋贬为广东副使后,重建朱明馆,馆中有浮丘公和葛洪二仙祠,根据浮丘公与王子晋吹笙得仙的传说建造了紫烟楼,楼左面建吹笙亭、大雅堂,楼右面建听笙亭,又建晚沐轩、挹袖轩等,后建留舄亭,辟后乐园,在此“开浮丘大社,与粤中士大夫赋诗”,成为文人雅士吟咏之处[3]。其后,广东税监李凤又在浮丘石上建道观“广仁观”,后被改建为浮丘寺。
清雍正年间,据《古今图书集成·广州府部》记载,“浮丘八景”(紫烟楼、晚沐堂、珊瑚井、大雅堂、留舄亭、朱明馆、挹袖轩、听笙亭)大多不复存在,“仙灵窟宅、风雅遗踪,一朝俱尽,良可深惜”。
民初时期,广州筑路扩城,浮丘石被凿低或凿平,成为今中山七路东段的一段斜坡,1998年中山七路扩建,将斜坡填高,浮丘山遗迹已消失殆尽。
1982年,流花湖公园兴建湖心小岛,取“浮丘石”之名,命名为“浮丘”。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三石入地化身城基 见证广州千年变迁 - 广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gz.gov.cn. [2024-09-24].
- ^ 寻找广州的“大地之骨” ‖ 冯沛祖_丘石_丘山_朱明馆. history.sohu.com. [2024-09-24].
- ^ 越秀古街巷(第五集).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 ASIN B07B8TM8TG. ISBN 978721808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