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特色条目候选/波兰战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兰战役[编辑]

波兰战役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135,345字节)

结果: 13支持, 1反对 => 当选 核对者:—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19日 (四) 05:39 (UTC)[回复]
投票期:2012年4月5日 至 2012年4月19日
说明:现为优良,认为该有的都具备了,便参与候选。—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5日 (四) 05:09 (UTC)[回复]

支持[编辑]

如果支持这个条目的提名,使用#{{支持}},说明支持的理由并签名;
  1. (+)支持,提名人票。--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5日 (四) 05:09 (UTC)[回复]
    (+)支持,已达到特色条目的等级。—うちはイタチ (留言) 2012年04月05日 (四) 18:00 (UTC)[回复]
    ↑投票者没有注明理由,所以本票无效,请投票者补充理由。
  2. (+)支持,完整详细--Huandy618 (留言) 2012年4月5日 (四) 11:31 (UTC)[回复]
  3. 文章完整详细,连うちはイタチ都支持了……--铁铁的火大了抓兔子啦,抓兔子啦…… 2012年4月5日 (四) 12:43 (UTC)[回复]
  4. 文章详实,参考完备。至于うちはイタチ,这……—TBG TBG Best and Greatest 2012年4月7日 (六) 22:33 (UTC)[回复]
    囧rz……,User:うちはイタチ支不支持根本不是重点吧...—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8日 (日) 08:04 (UTC)[回复]
    虽然有点水,但还是要说,他的支持与Cobra兄的支持一样罕见。—TBG TBG Best and Greatest 2012年4月8日 (日) 12:21 (UTC)[回复]
  5. (+)支持,内容相当完整,几近发挥至极致,惟导论部分需再消红,如罗马尼亚桥头堡俄罗斯化等等--A22234798留言2012年4月8日 (日) 03:18 (UTC)[回复]
    (:)回应:没人参与此主题自然是如此。—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8日 (日) 08:04 (UTC)[回复]
    (:)回应:如果有空,我可在完成新加坡战役条目后帮忙消红。--A22234798留言2012年4月9日 (一) 16:25 (UTC)[回复]
    (:)回应:那当然是最好,在此先谢参与与帮助。—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10日 (二) 10:20 (UTC)[回复]
  6. (+)支持经典中的经典条目--スイカバスモ 2012年4月8日 (日) 11:19 (UTC)[回复]
  7. (+)支持,非常出色的战争条目。--MakecatTalk 2012年4月8日 (日) 11:20 (UTC)[回复]
  8. (+)支持,内容详尽,参考丰富。Merphisto留言2012年4月9日 (一) 08:05 (UTC)[回复]
  9. (+)支持,条目很好,但最后衍生的大众文化一段会不会太多?Justincheng12345留言2012年4月9日 (一) 13:20 (UTC)[回复]
    (:)回应:其实那些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9日 (一) 13:35 (UTC)[回复]
  10. (+)支持,内容详实,参考文献可以支撑全文。--B2322858留言2012年4月10日 (二) 23:39 (UTC)[回复]
  11. (+)支持,内容全面,参考来源充足。--Alexchris留言2012年4月11日 (三) 00:18 (UTC)[回复]
  12. (+)支持,完整而全面的内容,完备而丰富的参考,优秀而整齐的排版。Hoising留言2012年4月13日 (五) 05:42 (UTC)[回复]
  13. (+)支持,内容充实,来源尚可。--肚子又饿了(留言) 我的游戏 2012年4月15日 (日) 23:23 (UTC)[回复]
  14. (+)支持,非常优秀的二战条目,达到了优秀条目的标准。--crwx留言2012年4月17日 (二) 15:54 (UTC)[回复]
  15. (+)支持,条目由第一次编写、评优、重写、再评优,再到现在评特,过程不易。现今条目得出优秀水准,主编Ai6z83xl3g居功至伟,值得支持。(惟一建议是希望可以完全翻译条目附有的入侵波兰模版)--ClitheringMMXII 2012年4月18日 (三) 13:32 (UTC)[回复]
(:)回应:因为我认为那些充其量只是地名加上战役,有无翻译感觉相差不大,还是没有条目存在,未来再看看吧...—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18日 (三) 15:28 (UTC)[回复]

反对[编辑]

如果反对这个条目的提名,使用#{{反对}},说明反对的理由并签名;
  1. (-)反对,哈佛脚注与web参考混杂。乌拉跨氪 2012年4月6日 (五) 10:58 (UTC)[回复]
  2. (-)反对,原因为以下句子没有可查证来源:
  • 虽然到了1939年该条约已经过期,但罗马尼亚仍对后来波兰政府、士兵与难民的逃亡占有相当重要的角色
完成,见“使得波兰空军保留实力下来的主力飞机无法获得补给,最终只得将98%的人员撤往罗马尼亚[119]。”与“最南边有一支机械化的“第12军团”,负责阻拦波军撤退至罗马尼亚和匈牙利[134]”、“借由罗马尼亚或匈牙利逃往了法国,吉尔柏特估计约有100,000人,而波军的瓦迪斯瓦夫·安德尔斯少将(Władysław Anders)则估计约有20至30万人[148]”等节,还要补充罗马尼亚的重要性?—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8:11 (UTC)[回复]
  • 并命令德军在8月做好进攻该国的准备
完成,同“宣布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42]”来源。—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8:11 (UTC)[回复]
  • 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和外相哈利法克斯伯爵仍认为能与希特勒能达成一项关于但泽(也许还包括波兰走廊)的协议、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希特勒也有相同的看法。
完成,前段翻译来的,我自己确实没有去找资料关于哈利法克斯的看法,因此该人已删除,但张伯伦可以从“三、英国和波兰同时向柏林暗示他们愿意重新就但泽与走廊问题恢复谈判”看出,该段来源与同段落的意大利来源相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希特勒也有相同的看法。”可以“从8月26日,希特勒试图阻止英国和法国干预在即将爆发的战争,甚至提出在未来将德军供大英帝国指挥[47]。谈判过程中希特勒相信西方盟国向德国宣战的可能性不大,并认为他们也在想办法摆脱先前对波兰的领土保证[48]”看出,无须特别补充。—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8:11 (UTC)[回复]
  • 担任德军真正的主力的三号与四号坦克则仅占其总坦克数量的10%,但德国也吸收了捷克斯洛伐克技术优良的军工业与其坦克—LT-38与LT-35,以填补三号与四号坦克的不足
10%的部分稍候补上,而吸收捷克战车的段落,究竟为何需要来源?你是要质疑德军有无真的吸收?是的话点开两战车内连就知道。—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8:11 (UTC)[回复]
10%是问题;吸收是问题;优良是问题;填补不足是问题,四点。Hoising留言2012年4月7日 (六) 06:04 (UTC)[回复]
10%来源已补。—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7日 (六) 06:24 (UTC)[回复]
完成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8日 (日) 08:16 (UTC)[回复]
  • 在进行实战时,这样的情报传递速度过慢(这些同样也是法军的缺点);相比下,德军士兵于部队大量使用通信设备,师部指挥车相当靠近前线进行情报分享、有些师长甚至自行驾驶飞机进行观测,迅速掌握战场局势变化,并立即做出最适当的判断。
前部分来源同“师部与指挥部则是使用民用电话网络和电报系统[58]”,后部分稍后补上。—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8:11 (UTC)[回复]
完成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8日 (日) 08:16 (UTC)[回复]
  • 此外另有许多商船加入了英国商船队,部分船只之后还被编入了护航舰队中
翻译而来,自己无来源,已拔除。—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8:11 (UTC)[回复]
  • 德军另外还预留14个师作为预备队。
稍候补上。—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8:11 (UTC)[回复]
完成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8日 (日) 08:16 (UTC)[回复]
  • 波军的状况则不是陷入被包围的险境,就是正在往维斯瓦河撤退中,但在路上常受到难民的阻挠德国空军的炸射等状况,且因为德国空军摧毁了波兰的通讯站,后者部队行动难以协同
完成,见“事实上到战争爆发后,波军也无法如计划后撤,原因在于其大部分部队机动力不足,德军快速部队运动速度太快和其空军连续反复地轰炸,波军在撤退时不停被迫仓皇地改变阵地、几近溃窜,最终也无法在被德军快速部队包围前撤离[93]”、“在民众恐慌升高时产生了大量急于逃离的难民,他们不仅制造混乱、降低波军士气,还造成运输道路拥挤,使原本就很不易进行的撤退行动雪上加霜[93]”等来源。—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8:11 (UTC)[回复]
完成Hoising留言2012年4月10日 (二) 07:54 (UTC)[回复]
在开战头三天 (封锁波兰走廊内的一整段)
这段内容主要在讲西盘半岛、但泽波兰邮局和海尔半岛三地的战事,关于它们的伤亡、兵力比与结果,可以各见他们战役的条目都有交待清楚,无须在本条目分别交待,要看一点开就知道。—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8:11 (UTC)[回复]
那要把一些资料拉过来,维基百科不能互相参照的。Hoising留言2012年4月7日 (六) 06:04 (UTC)[回复]
完成。—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8日 (日) 06:53 (UTC)[回复]
  • 一直到9月5日,陆军总司令部才同意进行一个妥协方案,令第19摩托化军越过东普鲁士,往拉里夫河进攻,而第4军团其余部队则继续压迫波军,将其赶至华沙
完成,同“但这个设想被认为过于冒险而遭陆军总司令部否决[121]”来源。—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8:11 (UTC)[回复]
  • 这种说法即仅提到德军固有的机动战性质,反而忽略了对战略影响深远的包围歼灭战
“一种快速、突如其来的军事攻势,通常由陆军和空军联合发动。[176]”难道这段话有提到“对战略影响深远的包围歼灭战”?或是值得争议的地方吗?—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8:11 (UTC)[回复]
其实问题在于忽略一词,为何不是轻视?忽略一词是绝对的,那要有证据。Hoising留言2012年4月7日 (六) 06:04 (UTC)[回复]
不认同你的观点,“忽略”一词是它尽管存在,但完全不提及,或是根本没有注意到。“轻视”是有提到、注意到,但将它轻描淡写,然而上述的美国字典给予闪击战的定义“一种快速、突如其来的军事攻势,通常由陆军和空军联合发动。”里,根本没有任何关于“包围”与“歼灭”的讯息,用“忽略”乃理所当然,为何用轻视?更何需证据证明它轻视了?看这句定义就知道。—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7日 (六) 07:23 (UTC)[回复]
我认同你,但要有专家引证(普通文献也好)才行,维基百科应该不允许原创资料(一手也高风险了)。Hoising留言2012年4月7日 (六) 14:33 (UTC)[回复]
哪种书会去单独解说《美国传统大字典》里面的观点?我引用该书就是拿来说明它欠缺关于“包围”与“歼灭”的讯息,你却说我为原创?这好像就是我把“马修·科皮尔(Matthew Cooper)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波兰战役里,机械化单位的布署纯粹是为了辅助其攻势和支援步兵战斗”归类为“机械化单位的布署纯粹是为了辅助其攻势和支援步兵战斗”的观点,然而你不是质疑马修·科皮尔是否有提过这观点,而是问是否有观点证明马修讲这句话是否符合他认为“机械化单位的布署纯粹是为了辅助其攻势和支援步兵战斗”?这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事情为何还要特地补充来源?—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7日 (六) 15:16 (UTC)[回复]
那则只有提到“机械化单位的布署纯粹是为了辅助其攻势和支援步兵战斗”,没有讲述“忽略了对战略影响深远的包围歼灭战”。Hoising留言2012年4月8日 (日) 05:18 (UTC)[回复]
那则我用来举例,不是用来说明美国传统辞典,请你看清楚,“这好像就是我把“马修·科皮尔(Matthew Cooper)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波兰战役里,机械化单位的布署纯粹是为了辅助其攻势和支援步兵战斗”归类为“机械化单位的布署纯粹是为了辅助其攻势和支援步兵战斗”的观点,然而你不是质疑马修·科皮尔是否有提过这观点,而是问是否有观点证明马修讲这句话是否符合他认为“机械化单位的布署纯粹是为了辅助其攻势和支援步兵战斗””,我没有用句话来诠释“忽略了对战略影响深远的包围歼灭战”,我指的是这两种“要求来源”的情况接近,并非用前文指引后文,其本质根本不相关。—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8日 (日) 05:38 (UTC)[回复]
就是没相关出现问题,前者你半句关于“纯粹”的你正确,后半句“忽略”的现时仍是无从稽考Hoising留言2012年4月10日 (二) 07:43 (UTC)[回复]
算了,到这里我已经懒得再说了,既然这句话引起的争议那么纠缠不清那索性移除,不想再花时间一再重复说明,该句文已拔除。-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10日 (二) 08:52 (UTC)[回复]

Hoising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6:39 (UTC)[回复]

老实说,除了部分资料我确实没有加上来源外,蛮多来源都有交待在整个事件连贯下来的开头处(无须开头一来源,结尾又再来一次),你的要求颇为接近一句话就要一个来源,有些甚至内文就有提到相同处,便无须再提。—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7:39 (UTC)[回复]
很好丫,但那reference name它们还是你要做的。 Hoising留言2012年4月7日 (六) 05:58 (UTC)[回复]
上述我讲有欠缺的,自然一定会补上。—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7日 (六) 06:01 (UTC)[回复]
除了最后一个你还未回答外,我都补完来源了。—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8日 (日) 08:16 (UTC)[回复]
糟糕的我刚才出了手。Hoising留言2012年4月10日 (二) 07:54 (UTC)[回复]
不要惹争议的话,随便你出手。—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10日 (二) 08:52 (UTC)[回复]

中立[编辑]

如果对这个条目的提名持中立态度,使用#{{中立}},说明理由并签名;

意见[编辑]

参考特色条目标准写作指南,给予意见并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