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寮线东堡之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寮线东堡之役
戴潮春事件的一部分

彰化县和美镇的糖圣宫,位于糖友里(清代属于中寮地区);糖圣宫主祀天上圣母妈祖,相传乃是和美镇有一锦园林氏,自认与妈祖林氏默娘同宗,便开始迎奉妈祖为地方信仰。
日期同治二年(1863年)农历九月间
地点
彰化县中寮柑仔井线东堡境内区域
(今彰化县彰化市和美镇境内)
结果 林大用、曾玉明等联手迎击彰化县城的天地会红军追剿,以红军撤军作收。
参战方
民间团练
(白军)
民间团练
(红军)
大清帝国
(官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 天地会成员
  • 曾玉明
  • 参战单位
  • 中寮团练(林大用亲随)
  • 天地会红军
  • 绿营曾玉明燕雾堡驻军
  • 中寮线东堡之役戴潮春事件系列战役之一,发生台湾清领时期同治二年(1863年)农历九月间,确切日期不详,肇因彰化县线东堡中寮庄头人林大用原属天地会红军一员,却于该年九月间率众归降曾玉明(大清将领,时任署台湾镇总兵,驻军燕雾堡),致使原天地会红军不满,自彰化县城出兵讨伐林大用,林大用并退至柑仔井与天地会红军鏖战,后因清军曾玉明派兵驰援才退拒红军。[1][2][3]

    背景[编辑]

    天地会自同治元年(1862年)春季,以四张犁乡绅戴潮春为首,偕台湾中部豪族群起倡乱,同年三月下旬,天地会占领大墩彰化县城,又自彰化县通往郡城(台湾府)的台湾中路大半落入天地会控制范围彰化县城自被天地会红军盘据。因清军在台湾军员不足,无力镇压,除仰赖外地调派军队之外,亦需倚赖台湾当地豪族筹组团练协力,与天地会进行鏖战。[4][5]

    前哨战[编辑]

    1934年彰化市区接壤和美庄的地图,有标示彰化县城与中寮所在位置。

    天地会众自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三月二十日占领彰化县城后,一直引为根据地,其中鹿港与彰化县城虽仅二十里,但以鹿港为首等泉籍诸庄并未依附天地会,竖立白旗与官兵合作与天地会分庭抗礼。同年七月下旬,中寮庄头人林大用与鹿港望族出身的陈耀互有长年恩怨嫌隙,正逢陈耀驻守嘉宝潭(今彰化县和美镇嘉宝里),林大用偕大肚庄团练陈九武、赵戆发动进攻,并接连于鹿港北境的柑仔井湳仔庄(今和美镇柑仔、竹围二里[6])侵扰,即嘉宝潭之役;此役后因陈耀坚守嘉宝潭,并获得自鹿港运送地铅弹、火药以及燕雾二十四庄的援兵,顺利让来犯的天地会与林大用部队撤军。[1][2][3]

    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原福宁镇总兵曾玉明率 600 亲兵自鹿港登岸抵台[4],接连彰化县城南侧与西侧等各堡交界处指挥马鸣山燕雾堡会战秀水燕雾堡会战等,而该年八月十六日,曾玉明军队与地方民练首领叶虎鞭、陈大戆在秀水燕雾堡会战中从天地会部众夺下秀水庄安东庄之后,面对后港仔庄的黄阿起,搭建与枋寮、湳尾结寨相持的竹围,始终难以越雷池一步,直到同治二年(1863年)农历四月,从福建调派署台湾北路协副将曾元福、五月间从广东省调派游击官萧瑞芳等官军助阵,皆无斩获;此后天地会红军与曾玉明主导官民军陷入僵局,对峙延续长达三年之久,此即后港仔燕雾堡会战[1][2][3]

    过程[编辑]

    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颁定于1901年至1909年间的台湾县彰化厅区域图(本图绘制于1905年),此行政区域尚属临时过渡时期,大体延续清制。本图亦记录许多清代的古地名可索骥。

    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间,林大用所在的中寮庄位在彰化县城北侧三里许,中寮战略位置对天地会极为重要,林大用据守良久,甚至被封“镇北将军”,可谓被天地会委以重任。当是时,林大用所属的中寮庄与鹿港陈耀家族旧有械斗嫌隙,因林家苦于陈耀家族财大业大,中寮庄与林大用族人多遭陈耀等欺侮,是以当天地会群起叛乱之际,林大用等乘隙附红军,挟带私怨顺势攻打陈耀,后亦获天地会器重,但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间,传来陈耀身故的消息,同时也有感天地会声势大不如前,林大用决意率众向官军曾玉明(时任署台湾镇总兵,驻军燕雾堡一带)请降。[1][2]

    林大用请降的消息,被天地会部众侦查得知,红军备感愤怒,当下便集结部队,围剿林大用;林大用先遁逃至柑仔井藏匿,红军转瞬而至,林大用只得率领200名亲随部众应战,坚持至曾玉明派兵解围,天地会才罢兵返彰化县城。[1][2]

    后续[编辑]

    原本固守彰化县城的红军如陈梓生、陈𫚒、王万获知林大用投降的消息,认为中寮距离县城仅三里,难以持续守备,便将城中财物运出至四块厝(今台中市雾峰区),四块厝是天地会首领之一林日成之根据地,而林日成在同治二年(1863年)元月大甲战役失利之后,便长在此养伤沉潜,思索对抗官军计画,彰化县城内要员仅留江有仁和林猫据守,其势渐孤。[1][2]

    其他[编辑]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吴德功(吴立轩). 《戴施兩案紀略》.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2 [2022-02-14].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蔡青筠 (编). 《吳德功先生全集-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台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2 [2022-03-31].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1)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林豪. 《東瀛紀事》.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7 [2022-03-31]. ISBN 9570092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中文(台湾)). 
    4. ^ 4.0 4.1 乔安娜·麦斯基尔(Johanna Margarete Menzel Meskill). 《霧峰宮保第:林文察家族拓荒史 1729-1895》 [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 1729-1895]. 由王淑琤翻译. 台北市: 苍璧. 2021 [1986]. ISBN 9789860682502 (中文(台湾)). 
    5. ^ 柯志明. 《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 [Cultivated Aborigines and the Unruled Hans: Governance Deployment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in Qing Taiwan]. 台北市: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2021. ISBN 9789863504764 (中文(台湾)). 
    6. ^ 张子文. 〈陳耀〉. 台湾记忆 Taiwan Memory. 2001 [202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1) (中文(台湾)). 
    7. ^ 赖玉玲. 〈紅旗白旗反─戴潮春事件義民首羅冠英〉. 《故宫文物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20年4月, (445): 70-71 [2023-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4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