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
此条目可参照法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此条目在对应语言版为高品质条目。 (2016年12月) |
伊斯法罕 اصفهان | |
---|---|
شهر اصفهان | |
绰号:伊斯法罕半天下 | |
伊斯法罕 | |
坐标:32°39′09″N 51°40′29″E / 32.6525°N 51.6747°E | |
国家 | 伊朗 |
省 | 伊斯法罕省 |
面积 | |
• 总计 | 106,179 平方公里(40,996 平方英里) |
海拔 | 1,590 公尺(5,217 英尺) |
人口 | |
• 城市依人口数目在伊朗排名 | 第三大 |
时区 | 伊朗标准时间(UTC+3:30) |
• 夏时制 | 每年3月1日-9月20日日光节约时间(UTC+4:30) |
电话区号 | 0311 |
网站 | http://www.Isfahan.ir |
伊斯法罕(Isfahan,波斯语:اصفهان,罗马化:Esfahān,[esfæˈhɒːn] ( 发音))这个城市在史上的英文拼法有:Ispahan、Spahan、Sepahan、Esfahan、或Hispahan,是在伊朗大伊斯法罕区中的重要城市。它位于首都德黑兰以南406公里(252英里),是伊斯法罕省的首府。当地人口约为150万,[1]是排名在德黑兰(715万)和马什哈德(230万)之后的第三大城市。但这个城市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伊斯法罕位于穿越伊朗南北和东西两条主要道路的交汇处,是个重要的城市。这个城市从公元1050年到1722年间蓬勃发展,特别是在萨法维王朝时期的16和17世纪时候,它在阿拔斯一世统治时,第二度成为波斯的首都。
即使在今日,这座城市仍保有它往日的辉煌,以波斯伊斯兰风格建筑、宽敞林荫大道、有盖桥梁、宫殿、铺砌瓷砖的清真寺和宣礼塔而闻名。伊斯法罕也有许多历史建筑、纪念碑、绘画、和文物,其繁荣甚至在大波斯圈内有“伊斯法罕半天下”(Esfahānnesf-e-jahānast)一说。[2]现今的伊斯法罕为伊朗文化古都,城内的伊玛目广场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
地名来源
[编辑]伊斯法罕源自中古波斯语Spahān。Spahān出现在中古波斯语的印章和铭文中,包括在祆教著名祭司科提尔的铭文中,[3]也是亚美尼亚语对这个城市的称法(Սպահան)。现在的名称是Ispahan的阿拉伯语形式(与中古波斯语不同,而与西班牙语类似,波斯语中并未使用如sp的初始复辅音发音方式[4])。
这个区域在萨珊王朝钱币上的缩写为GD(代表南米底,Southern Media)。在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中,它的名称为Aspadana (Ἀσπαδανα),可翻译为 “军队聚集地”。据信Spahān源自spādānām“军队”,是古波斯语spāda的复数形式,进而发展成中古波斯语的spāh (𐭮𐭯𐭠𐭧)和spahi (سپاهی,均和士兵,军队有关。伊斯法罕在古代的名称还有Jey、Gey、Park、Judea等。[5][6]
历史
[编辑]年份 | 人口 | ±% p.a. |
---|---|---|
1870 | 60,000 | — |
1890 | 90,000 | +2.05% |
1900 | 100,000 | +1.06% |
1920 | 80,000 | −1.11% |
1933 | 100,100 | +1.74% |
1942 | 204,600 | +8.27% |
1956 | 254,700 | +1.58% |
1968 | 444,000 | +4.74% |
1976 | 671,800 | +5.31% |
1986 | 986,800 | +3.92% |
1991 | 1,182,735 | +3.69% |
1996 | 1,327,283 | +2.33% |
2001 | 1,327,283 | +0.00% |
2006 | 1,689,392 | +4.94% |
2011 | 1,853,293 | +1.87% |
2016 | 1,961,260 | +1.14% |
source:[7] |
在伊斯法罕地区的人类居住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最近的发现中,有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工艺品。
青铜时代
[编辑]伊斯法罕从一小块的人类定居地,而成为日后的城市,可能是在埃兰文明(公元前2700年至1600年)时期中逐渐发展而成。
琐罗亚斯德时代
[编辑]在米底王国统治下,这个商贸城市得益于扎因代河两岸(地区被称为Aspandana或Ispandana)的肥沃土壤,开始展露出定居形态的都市化迹象,稳步发展成为一个稍具规模的区域中心。
居鲁士大帝(约公元前559年-529年)把波斯和米底地区统一而成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48年-330年)之后,在伊斯法罕城市中的宗教和种族多样化,是统治者具有宗教宽容精神的典范。居鲁士大帝击败新巴比伦王国之后,于公元前538年颁布法令,宣布在巴比伦的犹太人可返回耶路撒冷(见以斯拉记第1章)。现在看来,其中有些犹太人是迁移到伊斯法罕定居,而非返回耶路撒冷。十世纪的波斯历史学家伊本·法齐赫写道:[8]
当尼布甲尼撒征服犹太王国和耶路撒冷时,自耶路撒冷流亡出来的犹太人,他们随身携带耶路撒冷的水和土壤的样本。他们在任何地方或城市定居之前,都会检查当地的水和土壤。他们到达伊斯法罕时,在那里休息一阵子,检查当地的水和土壤,发现都与耶路撒冷的类似。于是他们在这里定居、耕种、抚养子孙,这个定居点在今日的名字叫Yahudia。
安息帝国(公元前250年-公元226年)仍维持阿契美尼德王朝宗教宽容的传统,也引用由亚历山大大帝带来的希腊文化维度以及政治组织。安息帝国的统治者以伊斯法罕为中心,治理全国,这个城市因身为首都而加速发展。
在安息帝国之后统治波斯的帝国是萨珊王朝(公元226年-652年),他们为帝国治理而做出重大变革,并彻底改革农业,把伊朗文化和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复兴。当时的城市和地区都被称为Aspahan(或Spahan)。城市由一个名为“埃斯波罗兰”(Espoohrans)的团体所统治,团体成员由七个贵族和重要的伊朗王室成员组成。由一些在伊斯法罕仍存在的的桥梁基础显示,当时的帝国统治者喜欢从事雄心勃勃的城市建设项目。
在此期间,伊斯法罕在政治上的重要性降低,但许多王朝的王储在这座城市学习治国之道,而它的军事功能迅速发展。伊斯法罕位于通往苏萨和波斯波利斯古代道路交汇处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容纳常备军,可随时向君士坦丁堡进军的理想地点。“Aspahan”和“Spahan”名称源自巴列维语(即中古波斯语),意为“军队所在地”。[9]
虽然已有许多有关伊斯法罕起源的理论被提及,但实际上在萨珊王朝统治之前(公元224年-651年),世人对其知之甚少。历史事实显示,在4世纪末期和5世纪初,萨珊王朝统治者伊嗣俟一世(在位期间,399年-420年)的犹太裔配偶舒珊杜赫特皇后在Yahudiyyeh(也称Yahudiya)建立一个犹太人定居地,这个定居地位于琐罗亚斯德教城市Gabae西北3公里处(这城市被阿契美尼德人和安息帝国人称为Gabae;萨珊人称为Gabai,缩写为Gay(阿拉伯语的“Jay”)), Gabae位于Zayanderudb河的北岸。伊斯兰征服伊朗后,Gay(Jay)的人口逐渐减少,而同一时期Yahudiyyeh及其郊区的人口逐渐增加,导致这个地区后来成为伊斯法罕城市的核心,“Aspadana”,“Ispadana”,“Spahan” 和 “Sepahan” 的称法全部源自伊斯法罕(Isfahan),是指城市所在的地区。
伊斯法罕和Gay在城市上都是圆形的设计,这是安息帝国时代和萨珊王朝时代城市的特征。[10]但这座传说中萨珊王朝的圆形城市遗址尚未被发掘出来。[11]
早期伊斯兰
[编辑]当阿拉伯人于642年占领伊斯法罕时,他们将此地作为吉卜勒省(“山区”)的首府,这个省涵盖古代埃兰大部分的土地。当阿拔斯王朝在10世纪衰落时,波斯白益王朝崛起,并统治伊朗大部分地区,伊斯法罕在白益王朝统治期间繁荣昌盛。土耳其塞尔柱王朝的创始人图赫里勒·贝格在11世纪中叶也把伊斯法罕设为首都。但是在他的孙子马立克沙一世(约1073年-1092年)的统治时期,这座城市才更发展壮大。[12]
塞尔柱王朝在约1200年覆亡后,伊斯法罕暂时衰落,并被大不里士和加兹温等城市所取代。伊本·白图泰在1327年访问这个城市时指出:“伊斯法罕曾是最大,最美丽的城市,但现在大部分地方都呈废墟状态。” [13]
公元1387年,伊斯法罕向突厥化蒙古军阀帖木儿投降。一开始帖木儿给予这个城市相对仁慈的对待,但当地人因为抗拒帖木儿的惩罚性税收,而杀死帖木儿的收税人和一些士兵,帖木儿下令屠城作为报复,据报导,有70,000人受到杀害。一名目击者看到被斩首级堆叠而成的塔(每座塔大约由1,500个首级构成),塔数超过28座。[14]
黄金时代
[编辑]-
伊斯法罕,波斯王朝的首都。
-
1714年出版的“黎凡特之旅”关于伊斯法罕的插画[15]。
-
19世纪,由让-巴蒂斯特·欧仁·拿破仑·弗朗丹绘制的历史画作,伊斯法罕城南。
-
弗朗丹另一作品,在伊斯法罕的宣礼塔(1840年)。
-
1890年代进入伊斯法罕的帝俄军队
在萨法维王朝时期(1501年-1736年)这个城市又重新回复其重要性。黄金时代始于1598年,当时统治者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间,1588年-1629年)把伊斯法罕作为首都,并将它重建为17世纪时世界上最大,最美丽的城市之一。1598年,阿拔斯一世因为伊斯法罕较不易受到鄂图曼帝国的威胁,而把首都从加兹温迁移到这个更位居中部的城市,将其命名为Ispahān(波斯语)。这个新的地位为这座城市带来黄金时代,建筑工艺和波斯文化蓬勃发展。
在16世纪和17世纪,阿拔斯和其他萨法维王朝统治者允许数以千计曾被驱逐出境的高加索人和高加索人移民大规模移入,在这座城市定居。因此,现在这座城市有乔治亚人、切尔克西亚人、和达吉斯坦人后裔群聚的飞地。[16]在公元1684年-1685年居住于波斯的恩格尔贝特·肯普弗估计,这类人的数目有20,000人。[16][17]
在萨法维王朝时代,这个城市还包含一个非常大的亚美尼亚社区。阿拔斯一世从其帝国内部强迫人民迁移,他把300,000亚美尼亚人从不稳定的萨非帝国-鄂斯曼帝国边界附近,主要是非常富有的亚美尼亚小镇朱法(也称为旧朱法 (Old Julfa)),[18][19]重新安置到位于伊朗内陆的伊斯法罕。[19]为这些来自旧朱法亚美尼亚人建立的新区被称为为新朱法。[18][19]到今日,伊斯法罕的新朱法地区仍是亚美尼亚人后裔分布稠密的地区,亚美尼亚教堂和商店林立,凡克主教座堂的建筑风格以拥有亚美尼亚基督教和伊朗伊斯兰教元素的结合而著称。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亚美尼亚族裔居住地区之一。
阿拔斯一世与他属国-乔治亚人君主格鲁吉亚科赫蒂达成协议,后者受萨法维王朝统治,并担任这个地区的wāli(总督),他的儿子终身担任伊斯法罕的dāruḡa(“知府”),格鲁吉亚科赫蒂皈依伊斯兰教。[16]有一群士兵做他的随扈,[16]其中一些是格鲁吉亚正教会信徒。[16]伊斯法罕的朝廷里面有许多信奉格鲁吉亚正教会的ḡolāms(军事奴隶)以及妇女。[16]这些人讲波斯语和突厥语,但他们的母语是格鲁吉亚语。[16]在阿拔斯一世统治期间,伊斯法罕在欧洲相当有名气,许多欧洲旅行者,包括让·查丁(Jean Chardin),留下他们来这个城市旅行的记录。这种繁荣一直持续到1722年,在萨非王朝势力明显衰落时期,城市被来自阿富汗的入侵者洗劫一空。
近代
[编辑]此后,伊斯法罕的重要性下降,最终在阿夫沙尔王朝和桑德王朝时期分别把首都迁至马什哈德和设拉子,直到1775年,卡扎尔王朝的创始人阿迦·穆罕默德汗把国都迁至德黑兰。
在19世纪初期,人们开始努力维护一些伊斯法罕具有考古意义的重要建筑。这项维护工作由穆罕默德·侯赛因·汗在法特赫-阿里沙·卡扎尔统治期间展开。[20]
现代
[编辑]-
从空中俯瞰当地街道
-
伊斯法罕,1924年
-
穆巴拉克钢铁公司的工厂
-
伊斯法罕一般地图,1867年
在20世纪,伊斯法罕有大量人口从伊朗南部迁移来此,首先是在世纪初的人口迁移期间,然后是在两伊战争爆发后的1980年代。
今日,伊斯法罕是优质地毯、纺织品、钢铁、手工艺品、以及包括蜜饯在内传统食品的生产地。在城市涵盖的范围内有核反应堆以及生产核燃料的设施。伊斯法罕拥有这一带最大的钢铁生产设施,以及特殊合金生产设施。穆巴拉克钢铁公司是整个中东和北非地区最大的钢铁生产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直接还原铁 (也称海绵铁)的生产者。[21] 伊斯法罕钢铁是伊朗首家建筑钢材制造商,到今日仍然是伊朗最大的建筑钢材公司。[22]
城外有大型炼油厂和大型空军基地。伊朗飞机制造工业公司是伊朗最先进的飞机制造厂,位于城市外缘。[23][24]伊斯法罕也在吸引国际投资,[25]伊斯法罕于2007年主办过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2020年有伊朗-卡达联合经济会议在此举行。
气候
[编辑]伊斯法罕位于扎格罗斯山脉东侧,高度为海拔1,590米(5,217英尺),属于沙漠气候(柯本气候分类法中的BWk类型)。在伊斯法罕以北90公里(56英里)之内,没地形障碍,因此有凉风从北方吹来。当地的海拔虽然高,但在夏季仍然很热,最高温度通常在35°C(95°F)左右。但由于夜间湿度低,温度适中,气候宜人。在冬季,白天凉爽,夜间则很冷。每个冬天平均降雪7.8天。[26]扎因代河发源自扎格罗斯山脉,从西部流经城市中心,再流入加乌胡尼盐沼湿地后消散。因为橄榄树不会消耗太多水分,在城市内种植属经济上可行的做法。[27]
伊斯法罕 (1961年–1990年, 包含在1951年–2010年间极端记录)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20.4 (68.7) |
23.4 (74.1) |
29.0 (84.2) |
32.0 (89.6) |
37.6 (99.7) |
41.0 (105.8) |
43.0 (109.4) |
42.0 (107.6) |
39.0 (102.2) |
33.2 (91.8) |
26.8 (80.2) |
21.2 (70.2) |
43.0 (109.4) |
平均高温 °C(°F) | 8.8 (47.8) |
11.9 (53.4) |
16.8 (62.2) |
22.0 (71.6) |
28.0 (82.4) |
34.1 (93.4) |
36.4 (97.5) |
35.1 (95.2) |
31.2 (88.2) |
24.4 (75.9) |
16.9 (62.4) |
10.8 (51.4) |
23.0 (73.4) |
日均气温 °C(°F) | 2.7 (36.9) |
5.5 (41.9) |
10.4 (50.7) |
15.7 (60.3) |
21.3 (70.3) |
27.1 (80.8) |
29.4 (84.9) |
27.9 (82.2) |
23.5 (74.3) |
16.9 (62.4) |
9.9 (49.8) |
4.4 (39.9) |
16.2 (61.2) |
平均低温 °C(°F) | −2.4 (27.7) |
−0.2 (31.6) |
4.5 (40.1) |
9.4 (48.9) |
14.2 (57.6) |
19.1 (66.4) |
21.5 (70.7) |
19.8 (67.6) |
15.1 (59.2) |
9.3 (48.7) |
3.6 (38.5) |
−0.9 (30.4) |
9.4 (48.9) |
历史最低温 °C(°F) | −19.4 (−2.9) |
−12.2 (10.0) |
−8 (18) |
−4 (25) |
4.5 (40.1) |
10.0 (50.0) |
13.0 (55.4) |
11.0 (51.8) |
5.0 (41.0) |
0.0 (32.0) |
−8 (18) |
−13 (9) |
−19.4 (−2.9)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17.1 (0.67) |
14.1 (0.56) |
18.2 (0.72) |
19.2 (0.76) |
8.8 (0.35) |
0.6 (0.02) |
0.7 (0.03) |
0.2 (0.01) |
0.0 (0.0) |
4.1 (0.16) |
9.9 (0.39) |
19.6 (0.77) |
112.5 (4.43) |
平均降水天数(≥ 1.0 mm) | 4.0 | 2.9 | 3.8 | 3.5 | 2.0 | 0.2 | 0.3 | 0.1 | 0.0 | 0.8 | 2.2 | 3.7 | 23.5 |
平均降雪天数 | 3.2 | 1.7 | 0.7 | 0.1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2 | 1.9 | 7.8 |
平均相对湿度(%) | 60 | 51 | 43 | 39 | 33 | 23 | 23 | 24 | 26 | 36 | 48 | 57 | 39 |
月均日照时数 | 205.3 | 213.3 | 242.1 | 244.5 | 301.3 | 345.4 | 347.6 | 331.2 | 311.6 | 276.5 | 226.1 | 207.6 | 3,252.5 |
数据来源1: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28] | |||||||||||||
数据来源2:伊朗气象局 (记录)[29][30] |
名胜
[编辑]友好城市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Population of Cities in Iran (2018)." The population of the greater metropolitan area is 5.1 million (2016 Census).
- ^ Isfahan Is Half The World. New York Times. [2018-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3).
- ^ Isfahan, Pre-Islamic-Period. Encyclopædia Iranica. 2006-12-15 [2015-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 ^ Strazny, P. (2005).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p. 325). New York: Fitzroy Dearborn.
- ^ وجه تسمیه اصفهان. daneshnameh.roshd.ir. [2020-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5).
- ^ ::: سازمان تبلیغات اسلامی استان اصفهان :::. 2008-05-08 [2020-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8).
- ^ Iran: Provinces and Cities population statistics. [2020-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5).
- ^ Gharipour Mohammad. Sacred Precincts: The Religious Architecture of Non-Muslim Communities Across the Islamic World. Brill. 2014-11-14: 179.
- ^ Archived copy. [2013-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Salma, K. Jayyusi; Holod, Renata; Petruccioli, Attilio; André, Raymond. The City in the Islamic World. Leiden: Brill. 2008: 174. ISBN 9789004162402.
- ^ Huff, D. ARCHITECTURE iii. Sasanian Period – Encyclopaedia Iranica. www.iranicaonline.org. Encyclopaedia Iranica. [2019-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9).
- ^ Britannica.com. [2019-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3).
- ^ Battutah, Ibn. The Travels of Ibn Battutah. London: Picador. 2002: 68. ISBN 9780330418799.
- ^ Fisher, W.B.; Jackson, P.; Lockhart, L.; Boyle, J.A.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p. 55.
- ^ 存档副本. [2021-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electricpulp.com. ISFAHAN vii. SAFAVID PERIOD – Encyclopaedia Iranica. [2019-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7).
- ^ Matthee 2012,第67页.
- ^ 18.0 18.1 Aslanian, Sebouh. From the Indian Ocean to the Mediterranean: The Global Trade Networks of Armenian Merchants from New Julfa.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1. ISBN 978-0520947573.
- ^ 19.0 19.1 19.2 Bournoutian, George.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Armenian Peopl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2. Mazda Publishers. 2002: 208. ISBN 978-1568591414.
- ^ Iran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8. Echo Institute. 1969: 71 [2019-11-14]. OCLC 7600266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1).
- ^ MSC at a Glance.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7).
- ^ Esfahan Steel Company A Pioneer in The Steel Industry of Iran.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9).
- ^ Hesaco.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the HESA official company website)
- ^ Pike, John. HESA Iran Aircraft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Company. [2019-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6).
-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eld on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n Iran tourism industry. [2019-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5).
- ^ Isfahan, Iran - Detailed climate information and monthly weather forecast. Weather Atlas. Yu Media Group. [2020-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5) (英语).
- ^ کاشت درخت زیتون در اصفهان صرفه اقتصادی دارد. ایمنا. 2018-10-04 [2020-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0) (波斯语).
- ^ Esfahan Climate Normals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 ^ Highest record temperature in Esfahan by Month 1951–2010. Iran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5).
- ^ Lowest record temperature in Esfahan by Month 1951–2010. Iran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亦思弗罕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 《明史卷三百三十二》,出自《明史》
外部链接
[编辑]- 官方网站
- Isfahan Metro
- Isfahan Geometry on a Human Sca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 documentary film directed by Manouchehr Tayyab (30 min)
- street 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