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何思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何思敬
出生(1896-12-20)1896年12月20日
 大清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塘栖镇
逝世1968年4月14日(1968岁—04—14)(71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
墓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塘栖超山公墓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作家
哲学家
法学家
知名于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
知名作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拟人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亲属儿子:何建文
女儿:何理良
学历
经历

何思敬(1896年12月20日—1968年4月14日),原名何浏生,笔名何畏浙江省仁和县塘栖镇人,作家、哲学家、法学家。

生平

[编辑]

1896年12月10日,何思敬生于浙江省仁和县塘栖镇(今属杭州市临平区)。[1]父亲于1907年去世,到张静江主办的世界社书店做学徒,后来又到通义银行做学徒,这两个都是同盟会的组织,他在这里还认识了朱家骅戴季陶等人。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留学日本京都,在京都中等工业学校学习,但学不好,所以想要转到高等学校学习。1914年9月,到东京考官费留学未果,1915年10月,回国到杭州的天章丝织厂做工。1916年,考上东京的第一高等学校预科,结业后被分配至仙台的第二高等学校,结识刘侃元。1920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和郁达夫同住。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与东京的左翼学生联系交往。[2]1923年,向创造社投稿,暑假返回上海后正式成为同人作者,与郁达夫成仿吾陶晶孙郭沫若郑伯奇等创办内部刊物《green》。1924年,转入社会学系,结识朱镜我志贺义雄,还通过关系认识了柳田国男[3]1926年春,继续在东京帝大大学院学习社会学。

1927年2月,受广东政府秘书长周柏年之聘回国到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清党并没有牵连到何思敬,但是他对认识的共产党多有庇护。广州暴动后,他也保护了很多共产党人。1930年,创造社刊物改变方向而随从参加左联。冬,到杭州找张静江资助去德国留学,但是资金不足未果。1931年,九一八后在上海透过郑伯奇认识了冯雪峰梅龚彬胡愈之,参加抗战宣传。1932年,淞沪抗战后加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合会,担任总务,结识张庆孚张志让等人。5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地下党员。9月,返回中大执教,组织突进社,在学校里发展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1934年,代表中大赴日邀请退还庚子赔款,回国后继续为校务奔波于南京、广州。1935年,到香港和陈铭枢联系组织抗日运动,在香港成立民主革命同盟和中共华南区总部。1936年1月,他从陈铭枢那里得知自己要被逮捕的消息,逃往香港。1937年6月,前往上海准备参加庐山谈话,游说国民党联共。1938年3月,经汉口前往延安,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教授、延安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主任,和艾思奇等人同事。1941年5月,和王学文负责宝塔山日本工农学校的工作,对日本俘虏进行马列主义教育。1945年,作为法律顾问参加重庆国共谈判,达成双十协定。在旧政协期间,指出五五宪草的问题,积极进行舆论和法理工作。1948年,中共中央迁至西柏坡,他协助周恩来起草新政协共同纲领,同时在华北大学工作。[4]

1949年,到北京大学任法律系教授。1950年,调至中国人民大学任法律系主任,兼任国家与法权理论教研室和国际法教研室主任。1955年10月,组建人大哲学系。1964年,调入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工作。

1968年4月14日,何思敬教授在洗脸房里被“批斗”,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在推搡殴打中脚步不稳,一下撞在水泥池边沿上,血流不止,不久即因脑溢血去世。[5]

1979年12月3日,党中央为其平反昭雪,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追悼大会。2008年,家人将其部分骨灰由八宝山革命公墓移放到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超山公墓。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何理良. 追思何思敬同志. 百年潮. 2019, (9). 
  2. ^ 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何思敬. 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2002.12. 
  3. ^ 王京. 中日民俗学的早期交流 ——何思敬与《民俗学手册》的引进中国. 名作欣赏. 2022, (21). 
  4. ^ 郝铁川. 毛主席和著名法学家何思敬的交往. 世纪. 2020, (4). 
  5. ^ 何思敬. 中国文革受难者纪念园. 芝加哥大学. [2022-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