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 (中国哲学)
外观
宋学,一般指称宋代的儒家学术,也有指宋代学术总称的。两宋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比较繁荣的时期,宋代儒家学术派别众多,而且各家之间常有学术辩论,比如“鹅湖会”。宋代也是中国教育大发展的时期,书院林立[1]。
宋代的学术代表流派
[编辑]宋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张载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吕祖谦的经世致用派等。陆九渊本人则提出“六经注我”的治学方法[2]。
宋学吸纳儒、释、道三派,形成了所谓的理学与心学,凌廷堪认为“宋学不求于经而但求于理,不求于故训典章制度而但求于心”[3]。方东树则认为“窃以孔子没后,千五百馀岁,经义学脉,至宋儒讲辨,始得圣人之真。平心而论,程、朱数子廓清之功,实为晚周以来一大治。”[4]。
宋代著名的书院
[编辑]北宋四大书院:
史上各家对宋学的论述
[编辑]正面
[编辑]- 钱穆以为“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5]
- 陈寅恪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必归于“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6]。
反面
[编辑]- 江声说:“性理之学,纯是蹈空,无从捉摸,宋人所喜谈,弟所厌闻也。”[7]
- 江藩指出:“经学一坏于东西晋之清谈,再坏于南北宋之道学。元明以来,此道益晦。至本朝三惠之学盛于吴中,江永、戴震诸君,继起于歙,从此汉学昌明,千载沈霾,一朝复旦。”[8]
- 毛奇龄说;解释经义,“汉取十三而宋取十一,此非右汉而左宋也。汉儒信经,必以经为义,凡所立说,惟恐其义之稍违乎经,而宋人不然”[9]
- 章学诚说:“第其流弊,则于学问文章、经济事功之外,别见有所谓道耳。以道名学,而外轻经济事功,内轻学问文章,则守陋自是,枵腹空谈性天,无怪通儒耻言宋学矣。”[10]
注释
[编辑]- ^ 《宋史·晏殊传》载:“(晏殊)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 ^ 陆九渊《语录》:“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陆九渊去世后,其弟子杨简在祭文中解释“六经注我”的含义:“《书》者,先生之政事;《诗》者,先生之咏歌;《礼》者,先生之节文;《春秋》,先生之是非;《易》,先生之变易。”
- ^ 凌廷堪,《校礼堂文集》
- ^ 方东树,《汉学商兑》
- ^ 钱穆论“宋学精神”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页
- ^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7页。
- ^ 《问学堂赠言》
- ^ 《汉学师承记·自序》
- ^ 毛奇龄:《西河合集》卷五十六
- ^ 章学诚《章氏遗书》卷9,《文史通义外篇》三,《家书五》
参见
[编辑]参考链接
[编辑]- 山井涌著,任钧华译:〈宋学之本质及其思想史上的意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李存山: 宋学与《宋 论》——兼评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