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支祁
无支祁,又作无支奇、无支祈、巫支祁、巫支祈、毋支祈等,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淮涡水神。
传说
[编辑]无支祁的完整故事最早见于唐代李公佐创作的传奇《李汤》。其中引《古岳渎经》的记载,描述无支祁“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传说中,大禹治水曾三赴桐柏山,遇到了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四方的无支祁。在一番恶战之后,无支祁被应龙降服[1],最终被禹用铁索捆缚镇于龟山脚下。这即是“禹王锁无支祁”的故事。与李公佐同时代的李肇也在《唐国史补》中记录了该传说,并引《山海经》云“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祁”。[注 1][2][3]
有学者考证《岳渎经》为杜㯢,推测无支祁的故事或与流传于太湖一带的禹镇“夏妖”传说有关,而至今太湖西山仍存有“镇夏”的地名。[3]
唐代以降,北宋时的《太平广记》、《太平寰宇记》等皆收入了《李汤》一文,苏轼也曾据此作过《濠州七绝·涂山》一诗:
“ | 川锁支祁水尚浑,地埋汪罔骨应存。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 | ” |
之后该传说历经流变,南宋起出现了佛教版本的“僧伽降无支祁”、“僧伽降水母”,无支祁也逐渐演变成了水母娘娘。此后水母传说与禹锁无支祁的传说一同流传不绝,并相互混淆。[2][3]同时,水母故事也被改编为许多相关的戏剧作品,如元代高文秀的《泗州大圣降水母》与明初须子寿的《泗州大圣渰水母》等。后来的京剧剧目《泗州城》(一名《虹桥赠珠》)亦是源于此题材,该传说也由降服妖怪变成了一出爱情故事。[4]自南宋黄河夺淮后淮泗流域水患频繁,直至清康熙年间整个泗州城淹没于洪泽湖底,也使得此间水母与无支祁传说盛行,并有各种版本流传于世。[2][5]
与孙悟空的关系
[编辑]1920年代,鲁迅最先在《中国小说史略》与《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提出孙悟空的形象受无支祁的影响,认为其“神变奋迅之状”移于无支祁,并引元末杨景贤(鲁迅误作吴昌龄)杂剧《西游记》中的“无支祁是他姊妹”来佐证无支祁与孙行者形象的联系。不过,同一时期胡适则猜测孙悟空是舶来品,其原型可能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这一说法也获得了陈寅恪、郑振铎、季羡林等人的认同,并引发了大量学术讨论。1980年代起一些学者则提出孙悟空是一个“兼收并蓄”的综合形象,受到了无支祁、哈奴曼以及其他猿猴故事的共同影响。[5][6]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禹怒,召集百灵,授命应龙,桐柏等山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胡木魅水灵山祆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
- ^ 2.0 2.1 2.2 叶德均. 无支祈传说考. 《戏曲小说丛考》下册. 中华书局.
- ^ 3.0 3.1 3.2 朱恒夫. 《走进中国经典传说与小说的世界》.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3: 391.
- ^ 牧田谛亮. 《中国近世佛教史研究》. 华宇出版社. : 29–33.
- ^ 5.0 5.1 萧兵. 无支祁哈奴曼孙悟空通考. 文学评论. 1982, (5).
- ^ 倪长康. 关于孙悟空形象的艺术渊源问题争论的回顾.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8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