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云峰
朴云峰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47年12月(76岁) 中华民国吉林省和龙县(今和龙市) |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民族 | 朝鲜族 |
母校 |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士) 东京大学(博士) 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博士后) |
职业 | 医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
组织 |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
朴云峰(1947年12月—),朝鲜族,吉林和龙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师会消化病分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中华消化病及内窥镜学会长春分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肝脏病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副主编。[1]:54[2]
早年生涯
[编辑]1947年12月,朴云峰出生于吉林省和龙县头道镇,1958年随家人搬至龙井县。小学毕业后,他考入延吉县第二中学,后又考入重点高中延吉县第三中学。读高二期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不得已在延吉县东盛公社海兰大队下乡,后参军入伍。在部队里,他曾因挽救一名战友的生命而立三等功。[3]:312
1973年,朴云峰被获准复员进入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学习,1977年毕业后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前身)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3]:313[1]:54
东京大学医学博士
[编辑]1987年1月,朴云峰自费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到日本的一年之后,他在《日本血液学会杂志》发表了他的首篇论文“对急性颗粒细胞性白血病的G-CSF与GM-CSF的生物学反应”。他的第二个研究课题“急性颗粒细胞白血病和淋巴肿瘤细胞膜中rhGM-CSF特殊受容体的结合以及增殖效果”获得了日本文部省自然科学基金3000万日元项目资金。他用3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原计划3年完成的科研课题,并发现了高亲和与低亲和性两种受体,修正了医学界以往认为只有一种受体的错误观点。此后,东京大学把一个世界性难题“重组人粒细胞集刺激因子(rhG-CSF)的受体研究”作为他的下一个科研课题。但朴云峰通过刻苦攻关与大胆尝试最终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白血病、肺癌、宫颈癌细胞膜的受容体。该成果后被发表在美国《癌症研究》期刊。1989年4月,他应邀在美国华盛顿参加了美国医学会的学术会议。1989年12月6日,朴云峰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首位获得东京大学医学博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3]:314-316[4]:207-209[5]
美国博士后与归国
[编辑]完成博士学业后,朴云峰不顾日本科学厅科学振兴会优厚待遇的挽留,返回到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三年内,他先后发表了5篇有关'rhG-CSFQ'在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理论与临床应用方面的论文。1993年,他在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做了1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他用3个月就完成了应需要半年以上时间的科研课题,并又完成了其它3个重要课题。美国校方有意用高薪与绿卡挽留他。但他却选择回国。1994年3月21日,美洲《东亚日报》以“拒绝了绿卡诱惑回到中国的医学博士朴云峰教授”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3]:316-317
1994年,朴云峰被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破格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回国后,他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出国归国人员启动基金、吉林省科学研究基金等科研课题。他的论文以白求恩医科大学教授的身份被发表在日本《癌症与化学疗法》、《生物学治疗》、美国《临床病理》等期刊上。[3]:317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李殿富; 卢维主编. 《白求恩医科大学名人志 上》.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9. ISBN 7-206-03258-3.
- ^ 朴云峰. 中国公众健康网. [202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1).
- ^ 3.0 3.1 3.2 3.3 3.4 于晓峰; 黄有福 金昌锡. 《中国朝鲜族百年实录 第五卷 民族风采篇》.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034-7560-3.
- ^ 高金声; 秦宝昌,罗富均主编. 《卫生群英》.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3. ISBN 7-205-02743-8.
- ^ 学位論文要旨. 东京大学. [2024-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3)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