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漳水十二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漳水十二渠,又名引漳十二渠漳水渠西门渠,战国初期魏国的西门豹史起修造,是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1]。此渠引漳水(今河北省南端磁县、临漳县一带),以富魏之河内[2],为魏国初年强盛之基础。

开凿者

[编辑]

《史记》等记载,引漳十二渠创建人为魏文侯时邺令西门豹。但是,《吕氏春秋·乐成》载,引漳十二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修建,在西门豹后约一百余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也有人认为今本《史记·河渠书》已非原文,而是后人根据《汉书·沟洫志》改窜而成的赝品,西门豹引漳事不可信,始开渠者应为史起。

后人多调和两说,认为“西门溉其前,史起灌其后。”(晋左思《魏都赋》)。今河南安阳北40里丰乐镇之东,东汉时建有西门豹祠,明代加入史起,成为“二大夫祠”,现尚存遗迹。

河伯娶妇

[编辑]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变法。魏文侯二十五年(前400年)[3],西门豹任邺令。邺人为水患所苦,地方豪吏与巫祝勾结,以河伯娶妇愚弄人民。西门豹至邺,废之。兴建水利,开凿十二支渠,引漳河水灌田,改良土壤,发展生产。并寓兵于农,存粮于民。[4]

史起续修

[编辑]

魏襄王时期,邺令史起决漳水以灌溉邺田。当时,邺民大怨,欲凌辱史起,史起不敢出而避之。魏王乃使他人继续为之。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邺有圣令,时为史公,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之稻粱。”[5][2]

河道

[编辑]

第一渠首在邺西十八里,相延十二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十二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十二条渠道。灌区不到十万亩。漳水浑浊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邺地因而富庶。

东汉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道拦河堰,并改名为天井堰。基本上是十二堰的重修,称为十二墱。“又堨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二十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6]

东魏天平二年(535)改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变称万金渠。

隋唐后,形成以漳水、洹水(今安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上。清代、民国时有修复利用。

1959年,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了古灌渠。

影响

[编辑]

十二渠不仅使邺城因灌溉而连年丰收,并且减轻漳水泛滥的威胁。令西汉到隋代几百年间,邺城安阳一带继续为政经重地,袁绍曹操东魏北齐曾都邺城。

汉代有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经绝驰道,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的人民父老反对长吏,认为曾经的名吏西门君所留下的遗产不可以被轻易改动,长吏最终听从并搁置了计划[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国文化研究院. 中國古代水利 西門渠. 灿烂的中国文明 网站. [2017-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2). 
  2. ^ 2.0 2.1 汉书 沟洫志
  3. ^ 史记 魏世家
  4. ^ 4.0 4.1 s:史记三家注/卷126#西门豹
  5. ^ s:吕氏春秋/卷十六#乐成
  6. ^ 水经注 浊漳水 清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