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达飞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ames W. Davidson
Portrait
出生(1872-06-14)1872年6月14日
 美国明尼苏达州奥斯丁
逝世1933年7月18日(1933岁—07—18)(61岁)
 加拿大亚伯达省卡尔加里
国籍 美国 加拿大
职业记者、外交官、商人
知名于《福尔摩沙岛的过去与现在》
国际扶轮
头衔美国驻淡水领事
头衔时期(1898–1904)
配偶Lillian Dow Davidson

达飞声[注 1]英语:James Wheeler Davidson,1872年6月14日—1933年7月18日),又译礼密臣[注 2]大卫孙德卫生[注 3][2]探险者、记者、作家、美国外交官、商人及慈善家。他以著有《福尔摩沙岛的过去与现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1903),以及大力推广国际扶轮的国际化发展为人所知。

生平

[编辑]

1872年达飞声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奥斯丁市,父亲是当地的银行总经理。1890年,达飞声自小对马戏有兴趣,学校课业只对地理有兴趣,年仅18岁便营运马戏专业剧院。1891年达飞声从芝加哥市附近的私立西北军事专科学院(Northwestern Military Academy)毕业,被授予伊诺利州民兵少尉军衔。

达飞声离开学校后,担任报社编辑,为期一年,后续便开始周游全世界。1892年,达飞声担任爱德华・亚诺(Sir Edwin Arnold)的事务经理,后随亨利・史坦利(Henry M. Stanley)在美国旅行。1893年,达飞声成为皮里北极探险队一员(Peary North Pole Expedition),远征格陵兰岛。不过隔年在摄氏零下3度的酷寒冻伤了左脚,虽然后续受到皮肤移植,但仍留下后遗症,终生左脚略为跛行。回美国后,达飞声为《纽约前锋论坛报》(New York Herald)等数家报社聘为记者,他前往满洲国之际,因得知甲午战争可能延烧到台湾,故随即搭船前往台湾,成为乙未战争时唯一的西方战地记者。

1895年,他以战地记者身份前往台湾,在台北城内申请采访许可,获得台湾巡抚唐景崧接见,且于数日后取得随军采访证,上载第一个汉名“德卫生”。在台期间,达飞声见证台湾民主国成立,是少数亲身参与民主国成立典礼的外籍人士。随后,达飞声跟随台湾民主国军队前往北部前线,也目睹民主国军队遭日军攻击而陷入溃散暴乱。达飞声返回台北城,纪录了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崧的潜逃回中国,也写下台北城内民主国士兵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破坏了且抢夺政府物资。[2]

当台北城内居民面临暴动的民主国士兵及抢匪时,开始期望日军进城维护秩序。6月6日,达飞声与另外两位洋商自愿(也是受托)前往日军阵地传递讯息。6月7日协助日军入台北城。6月15日,北白川宫亲王召见,获得日军颁发的临时战地记者采访证。随日军采访期间,达飞声详细纪录乙未战争的情况,书写立场是偏向日本的,不过,他于文中也提到部分调至台湾南部的日本军队及苦力素质不佳。[2]

1896年,他被美国总统格罗弗·克里夫兰任命为美国在台湾本岛的领事代办。1898年,美国在淡水设立领事馆,达飞声出任首任领事,并将美国领事馆自淡水迁移到大稻埕。1903年,达飞声发表《福尔摩沙岛的过去与现在》(英语: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一书,[3]是一本关于台湾事务的专题著作,达飞声有感当时英文文献缺乏对台湾本岛历史的完整论述,他耗费多年进行调查,参阅多元语言的资料,该书尔后成为研究台湾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4]

1903年,达飞声奉美国总统狄奥多·罗斯福之指令,前往满洲及西伯利亚,协助俄罗斯帝国交通部门考察甫完成的西伯利亚铁路亚洲段沿线。

1904-1905年,达飞声被美国总统狄奥多·罗斯福任命为安东、上海、南京等美国外交人员,值得注意的是,达飞声于安东就任时期,美国国务院核准正式汉名为“达飞声”,自此乙“达飞声”之名闻名。1905年因患伤寒休假返美,在日本神户遇到道丽莲(Miss Lillian Dow)小姐,同船返美。1906年起,达飞声与道丽莲小姐结婚,移居加拿大从商,隔年同兄长合作,在加拿大卡加利共同经营土地开发、木材、石油、开路及旅游业等事业。

1914年起,达飞声加入卡加利扶轮社,曾任社长及地区总监。当时国际扶轮计画向地中海地区、中东南亚澳大拉西亚推展扶轮社活动,达飞声是此计画的理想人选。1921年,达飞声货扶轮社派遣前往澳洲纽西兰开创分社。1926-1927年,当选国际扶轮社副社长。1928年,达飞声同妻女踏遍欧、亚、美三大洲,在为期32个月的奔波中,于12个国家开拓23个扶轮新社,被誉为“扶轮社的马可波罗”。1930年,在环球之旅结束前,达飞声与家人来到阔别多时的台湾,待了一个星期,达飞声在台北向地方要人发表扶轮社目标,社务演讲,隔年3月底台北成立扶轮社。1931年,达飞声完成3年多的环球之旅后,到扶轮社位于芝加哥的总部报告成果。

1931年,达飞声心脏病突发,身体健康急剧下滑,隔年迁居温哥华,卧病在床。1933年,因为心肌肥厚与扩张症引起的冠状动脉硬化,在温哥华病殁,得年61岁。

此外,达飞声的著作,包括乙未战争相关报导(大约 125 篇)、亦包含数篇有关台湾的论文及专门著作《福尔摩沙岛的过去与现在》,除了台湾相关论述以外,达飞声亦有从纽约至台湾的航海日记,介绍俄国、满州国、韩国的文章。此外,有关国际扶轮社的文章与书信,亦留下不少。[5]达飞声也是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之一。

摄影作品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美国驻华公使要求使用的汉字名。[1]
  2. ^ 1896年李春生将Davidson依闽南语发音取的汉字名[1]
  3. ^ 1895年唐景崧发给Davidson的护照名。

著作

[编辑]
  1. ^ 1.0 1.1 吕理政; 谢国兴 (编). 《乙末之役隨軍見聞錄》 初版. 台北: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2015年12月: 22. ISBN 978-986-04-7690-3. 
  2. ^ 2.0 2.1 2.2 【臺灣史上最大戰爭】達飛聲與巴克禮 ── 為臺灣推開時代交接大門的兩位外國人 | 故事 StoryStudio. 2020-01-07 [202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4) (中文(台湾)). 
  3. ^ 达飞声著,陈政三译,《福尔摩沙岛的过去与现在》,台南: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2014年。
  4. ^ Davidson, James Wheeler.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202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6). 
  5. ^ 整理自陈政三编辑,〈附录 6:达飞声的经历与著作〉,收录于《福尔摩沙岛的过去与现在》,页 829-832;陈俊宏,《礼密臣细说台湾民主国》,页 205-207。转引自林纹沛,《清末至日治初期来台西方人建构的台湾知识──以李仙得与达飞声为中心》(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16年),页76。
  • 陈俊宏,〈李春生与礼密臣的一段轶事——一八九五年日军和平占领台北城事件的发微〉,《台北文献》,122期,民国86年12月,页37-69。
  • 陈俊宏,《礼密臣细说台湾民主民》,台北:南天书局,2003年,页307-309。
  • 陈政三,达飞声《福尔摩沙岛的过去与现在》译介与原住民叙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原住民族文献》,2014年12月十八期。
  • 达飞声著,陈政三译,《台湾的过去与现在》,台南: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2014年。
  • Robert Lampard, edited, The Life and Times of James and Lillian Davison in Rotary International, Alberta: Rotary Club of Red Deer,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