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高集 (记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61年,高集在日内瓦莱蒙湖

高集(1920年4月—2003年6月1日),曾用名“高之汲”、“高之企”、“方纪”、“方无忌”,生于陕西榆林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记者、编辑。[1]

生平

[编辑]

进入大公报

[编辑]
1930年代末,学生时代的高集在北平香山

1920年4月,高集生于陕西榆林,青少年时期曾先后在天津北平陕西求学,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参加学生运动。1938年秋,在西北联合大学学习时,在该校的中共地下党支部领导下,阅读马列主义等书籍,印刷传单,出版墙报,参加歌咏队、话剧团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且组织同学赴农村宣传抗日。1940年春,高集加入中共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2]

1940年春,高集(后排中)在西北联合大学与同学合影

1940年6月,高集由姑父张季鸾介绍到重庆大公报》工作,自此开始新闻生涯。此后至1948年,历任重庆《大公报》记者、编辑、采访主任、驻南京办事处副主任、上海《大公报》本市新闻版主编。进入重庆《大公报》之后,在该报的中共地下党员徐盈子刚的帮助下,迅速和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及《新华日报》的人员建立了密切联系,为中共做了许多工作,获得周恩来的肯定。1941年至1942年,奉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兼任读书出版社《学习生活》杂志责任编委。在重庆任职期间,除为《大公报》采写时政新闻以外,还以笔名“方纪”、“方无忌”在《学习生活》杂志发表时政及经济评论。[1][2]

1940年代上半叶,高集(左二)与《大公报》同事在一起

抗日战争胜利后,高集采写国共和谈政治协商会议新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及民主派的呼声,揭露了中国国民党破坏和平、压制民主。在较场口事件中,因为在《大公报》披露事件真相,遭到国民党当局点名警告。1945年夏,经萨空了辛志超介绍,分别加入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国民主同盟,并且担任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及宣传委员会副主任,积极反对中国国民党一党专制,呼吁民主建国。[1]

1946年6月,“下关惨案”后高集、高汾在医院

1946年4月,高集调任《大公报》南京办事处副主任,继续进行时政报道,并且受驻南京的中共代表团委托,协助做中国国民党上层人士及英国美国记者的统战工作,被范长江称为“我们在南京的耳目之一”。1946年6月,高集和浦熙修南京车站采访赴南京请愿的上海民主人士,结果与请愿代表一同被中国国民党派出的打手殴打成重伤,成为“下关惨案”的受害者之一,周恩来等中共人士亲赴医院探视这些伤员。 1947年6月,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各地搜捕进步人士,高集遂撤往上海,担任上海《大公报》夜班编辑。1948年春,在担任编辑之余,还为香港《大公报》撰写通讯,介绍中国国民党统治末期的情况。[1][2]

进入人民日报

[编辑]

1949年2月,天津《大公报》在中共领导下改组为《进步日报》,高集担任《进步日报》社务委员兼编辑主任。1950年4月,高集经范长江提议并介绍,来到《人民日报》任职,此后直到离休,历任《人民日报》文教组副组长、政法组副组长、西方部副主任、国际部副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领导小组成员。[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高集、高汾

1950年4月,高集来到《人民日报》,起初从事文教政法方面的报道。1950年9月,开始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受到冲击,为时达16年。1956年,高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中期,高集随中国政府代表团或者新闻代表团先后出访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不少国家,参加了第二届亚非会议等国际会议。在中共中央和《人民日报》社编委会的领导下,参与组织并且撰写了许多国际问题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文章,主要有关朝鲜问题、世界和平运动、日本问题、越南问题、老挝问题等等。其中,1961年至1962年,在为期半年的有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前期,高集撰写了数十篇犀利的通讯,后来收入《看莱蒙湖这面镜子》通讯集,被范长江称赞为可与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相媲美。除了为报纸撰稿以外,高集还参与了中共中央若干重要文章及文件的起草和撰写工作,例如1958年为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撰写了关于美国经济危机的报告;1960年参与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访问缅甸起草长篇讲话稿;1962年至1963年参与起草了《再论陶里亚蒂同志和我们的分歧》及“九评苏共”的第五篇;1964年受中共中央书记处指派到新疆调查边民外逃事件,撰写了长篇报告;参与起草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的外交政策部分。[1][2]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

[编辑]
1959年6月,高集(右一)在古巴哈瓦那受到劳尔·卡斯特罗接见。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高集遭受残酷打击和严重迫害。经周恩来亲自过问,1972年高集终于恢复工作。此后他先后在《人民日报》评论部、记者部担任评论员、记者。其间,他曾参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的社论起草工作;他走访基层的工厂、农村,撰写消息通讯;他还在上海筹建记者站并担任首席记者。[1]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高集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支持拨乱反正。他积极撰写了审判“四人帮”的消息及通讯。1981年至1983年,被借调到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参与了若干大案要案的调查并且起草调查报告。由于工作十分出色,1982年他作为列席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

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成立后,高集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及答辩委员会成员。1985年,高集参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筹备,为成功创办中国首张对海外发行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做出很大贡献。198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正式出刊后,他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该报的言论及副刊,直到1988年离休。其间,为扩大该报的影响,他还曾赴美国日本活动。[1][2]

2003年6月1日,高集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遗体告别仪式于2003年6月9日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1][2]

家庭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著名报人、大公报元老人物高集因病逝世,搜狐,2003年06月09日. [2014年1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月13日).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高集生平,搜狐,2003年06月13日. [2014年1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年12月16日). 
  3. ^ 张宝林,各具生花笔一枝(16),新民网,2010-06-01. [201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