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病毒/Selected article/3
外观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多出现于灵长动物身上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因在埃博拉河附近发现而得名。罹患此病的人会在2天至3周内陆续出现发烧、头痛、肌肉疼痛、呕吐、腹泻以及出疹等症状。病情之后会进一步恶化为肝衰竭、肾衰竭,步入此阶段,病人或会出现体内、体外出血现象,并可能在首个症状出现后的6至16天内因血容量过低或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埃博拉患者多因接触了带有病毒的体液(包括血液)、器官,或间接触摸到最近受污染之器具而染病。目前尚未有足够的证据显示病毒能经空气微粒在灵长动物间传播。患者的精液或母乳在其康复后的数周至数月内,仍可能载有病毒。果蝠被认为是埃博拉病原体的天然宿主,能在自身不受影响的状况下将之散播。疫症的控制在医界以及社区的配合,前线医学措施包括快速的病例侦测、实验室诊断、接触者追踪、正确看护、谨慎处理医疗废物,以及妥善安葬或火化尸体。减少接触受感染的个体为社区防疫的一大重点。在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穿著完整的连身型防护衣物,并勤加洗手。丛林肉易沾染病毒,故在彻底煮熟后方能进食;在处理这类产物时,也需佩戴医用手套。
埃博拉出血热在1976年首次出现于当时的苏丹及萨伊,并常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造成间歇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