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同行评审/隋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粗体文字

隋朝[编辑]

隋朝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

征求意见以提升至优良条目及特色条目—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10年9月26日 (日) 07:36 (UTC)[回复]

评审期︰2010年9月26日至2010年10月26日

内容与遣词[编辑]

包括条目内的学术成份、遣词造句、翻译精确性、完成度及连贯性等一概与内容有关的要点
  • (!)意见
    • 〈崛起与大一统〉会不会太笨重了点?
    • 〈科举制度〉与〈法律〉不算是〈政治体制〉吧?
    • 〈外交〉中有提到藩属国,应举出几个较重要者,以及与其的互动。
    • “如果有国家侵犯另一国,隋朝为了维护朝贡体制会帮助弱国击败强国。如果各国臣服隋朝,隋朝也给予优惠回馈。”应该举例或者注明来源。
    • 〈军事制度〉中的小注“参见:狼尾滩之战、白土岗之战及歧亭、延州之战。”这些战役属于“军事”而非“军事制度”。建议将〈外交〉一节更名为〈外交与军事〉(事实上该节关于军事的内容也占了近大半),然后将此小注移过去。〈军事制度〉则移到〈政治体制〉,并将该节更名为〈政治与制度〉。
    • 〈人口〉中所有数字及户口流动表均无来源。
    • 〈建设〉一节完全无来源,且漏了隋长城。
    • 唐长安城虽就是大兴城,但是那张唐长安城的平面图与大兴城是有极大差异的(查书就知道),所以建议不要引用长安城平面图。
    • 〈文学〉的主要内容并非文学,而是语言学,或是古人说的音韵学。主角诗文反而被一笔轻轻带过。隋诗是从南北朝诗歌向唐诗过渡的阶段,虽然时间不长,但也不是完全没东西可提。另外应该提及李谔上书隋文帝,要求改革淫丽文风,以及其结果(包括后来隋炀帝的作风)。这些才是〈文学〉一节该提及的。
    • 〈科技〉第一段缺乏注解。历法与医学应分段。
    • 有了China, 610.svg,那张Cheui Dynasty 581 CE.png就似嫌多馀了。
    • 许多半形括号必须更正。-- Marcus Hsu  talk  2010年9月27日 (一) 18:47 (UTC)[回复]
  • 看样子还是有很多问题,呵。
    • 〈崛起与大一统〉原本有经过修整,重点的讲出隋文帝的背景、隋朝怎么代北周建立、怎么统一中国以及统一后的政治实力。如果不放心可以看晋朝条目写法。
    • 政治体制包含典章制度,所以〈科举制度〉与〈法律〉算在内。
    • 〈外交〉的藩属国,我会再介绍这个部分。外交主要再讲隋朝与周边国家的互动关系,所以也会简单讲一下军事,但是主要的军事行动都会放在历史章捷。
    • 〈军事制度〉中的“狼尾滩之战、白土岗之战及歧亭、延州之战。”是历史遗迹,现在先删去了。
    • 〈建设〉会再简述隋朝的大建设。
    • 大兴城移除长安城平面图,另外可以介绍是哪本书说明大兴城平面图吗?我想能不能采用。
    • 〈文学〉在隋朝主要是音韵学,文学比较少,我再找看看有没有资料。
    • 其他缺的注解今晚再补齐--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10年9月28日 (二) 02:44 (UTC)[回复]
    • (:)回应
  • 依现况再提一点意见:
    • 关于外交与军事的合并,可能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的意思是,原〈外交〉一节少有外交内容,反而军事活动著墨较多,所以建议将此节更名为〈外交与军事〉(现在想想或者叫〈外交与国防〉)。而〈军事制度〉的内容,则移到现在的〈政治制度〉里面。否则现在的〈外交与军事〉前半段与后半段有“跳跃主题”之感。
    • 还是请将音韵学独立于〈文学〉之外。此外,〈文学〉一节的标点、语句还需修饰。
    • “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文学比较不注重。”这句话逻辑上有问题。没有一个朝代的人,会因为朝代的寿命而来选择注重或不注重文学。况且,除非到了末期,谁会知道自己的朝代寿命短?
    • 隋文帝为什么下令要求朴实文风应该要提一下。
    • “隋炀帝每次作诗文后,皆需南朝名士庾自直评议认可后才发表出来”应该要注明来源。不意外的话,也是出自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第三卷第五节。此外,“隋炀帝提倡华丽的南朝文学”与“每作诗文皆需庾自直评议”似乎没啥关系;若要连结起来,就必须加点东西,否则显得突兀,何况你还是用逗点将两事并述。
    • 若要取得特色条目资格,有几张英文标注的图就要改成中文标注。-- Marcus Hsu  talk  2010年9月29日 (三) 07:03 (UTC)[回复]
  • 外交的问题我已经解决,尽量叙述互动过程为主。其实外交章节我是设定隋朝与四周外国的互动关系,所以有外交有军事,这本来就很自然的,如果要针对军事,那对西梁和南朝陈的战争也会扯上。
  • 音韵学实际上就是训估学,那也算是文学的部分,只不过是属于语言学的部分。我在文学的定义是恨广泛的,中国文学绝非单指文藻内涵,连史学、目录学、训“估”学(我忘记是哪个估)也算是一部分。请参见三国晋朝等等....
  • 另外,文学的部分已经经量叙述,并且修正语意不通的地方。
  • 最后,目前我应该以优良为主。特色的话,在只有一个人编写情况,加上我只能利用晚上和六日时间写,我实在是没办法再提升了--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10年9月29日 (三) 16:03 (UTC)[回复]

格式与排版[编辑]

包括维基化、专题格式、错别字与标点符号、外文内容及排版等信息

参考与观点[编辑]

以往记录[编辑]

请参见条目的讨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