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中心
红丝带中心 Red Ribbon Centre | |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机构 | |
部门资讯 | |
成立日期 | 1996年 |
所属部门 | 卫生署爱滋病服务组 |
总部 | 香港九龙横头磡联合道东200号横头磡赛马会诊所2楼 |
联络资讯 | |
网站 | www |
红丝带中心(英语:Red Ribbon Centre),是香港卫生署辖下的爱滋病教育及研究资源中心,于1996年开始运作,成为爱滋病服务推广、预防及教育的基地,地址位于香港九龙横头磡联合道东200号横头磡赛马会诊所2楼(邻近乐富港铁站)。
历史
[编辑]红丝带中心由爱滋病信托基金拨款资助兴建及由香港政府卫生署爱滋病服务组负责管理[1]。
- 1996年12月,该中心开始投入服务。
- 1997年3月,成立红丝带中心管理谘询委员会。 该委员会成员来自社会各界不同的专业人士,负责在预防爱滋病及推广健康服务上提供意见及监察。
- 1997年5月30日,由当时港督彭定康宣布该中心正式开幕。
- 1998年12月,卫生署与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达成协议,使红丝带中心成为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合作中心(专业支援)。
- 1999年6月12日,举行了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合作中心的成立典礼。
使命及宗旨
[编辑]使命
[编辑]红丝带中心的使命是“加强社会力量 引发回响 正视爱滋病”[1]。
宗旨
[编辑]该中心的宗旨如下[1]:-
- 鼓励社会人士参与爱滋病研究工作及推广教育;
- 支援香港及邻近国家/地区进行有关爱滋病的流行病学及社会行为学的研究;
- 加强及改善香港爱滋病推广及教育活动的质素;
- 促进香港及外国在爱滋病防治上的合作。
管理谘询委员会
[编辑]红丝带中心管理谘询委员会于1997年3月成立,委员会成员是来自香港社会各阶层的专业人士,就有关中心服务方面提供意见及担当监察者的角色。
成员名单
[编辑]任期由2018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
任期由2015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
服务
[编辑]红丝带中心是一间资源中心,不会提供爱滋病治疗服务。其服务包括:
- 爱滋病预防及健康推广活动,例如医护课程、工作坊、研讨会、及考察团等活动 [2];
- 收集世界各地爱滋病预防及护理的资讯,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3];
- 建立专业团队,支援本地及海外爱滋病预防和护理工作;
- 与国内和海外的机构保持沟通,促进了解,交流经验和合作;
红丝带中心为公众人士、年青人和学生而制作有关爱滋病资讯的定期刊物包括:《爱滋病专讯》(每六个月出版)、《The Node》(每四个月出版,有中文繁、简体及英文版本)、《滋心话集》(每六个月出版)、《红丝带》(每四个月出版)、《STD/AIDS Update》(监测季报,英文刊物)及《红丝带中心通讯》。
红丝带的意义
[编辑]起源
[编辑]1991年美国纽约市一个艺术家团体“视觉爱滋病”(Visual AIDS)受当地市民为盼望远赴战场的亲人平安回来而到处系上黄丝带的习俗所启发;这群艺术家拣选代表激情、忿怒及爱的血红色,创作了红丝带徽志,以表达对爱滋病病毒感染者/爱滋病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关怀[4]。
意义
[编辑]红丝带是关怀爱滋病的国际性标志,提醒人们对抗爱滋病的运动仍要努力。 红丝带代表一份声明:“关心、关怀受爱滋病病毒感染的人士,并积极支持从事预防爱滋病工作的人士及机构”。
中心的徽志
[编辑]香港红丝带中心徽志的设计者是一位爱滋病病毒感染者,他因输入受污染的血制品而感染爱滋病病毒。他将传统的红丝带变化成“天鸟般的红丝带”,成为红丝带中心的徽志;其设计背后的理念是“天鸟般的红丝带,自由无束地在蔚蓝的天空上任意飞翔,寓意一群爱滋病患者和关心他们的人士,不分领域和国界、种族和身份,共同携手创造明天,达致友爱一家的天地。”[4]。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香港红丝带中心(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爱滋病网上办公室(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卫生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爱滋病信托基金委员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关怀爱滋
- 圣约翰座堂“爱之家”谘询及服务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爱滋病基金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