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蒙吉·巴文迪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蒙吉·巴文迪 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Moungi Bawendi
出生蒙吉·加布里埃尔·巴文迪
Moungi Gabriel Bawendi

(1961-03-15) 1961年3月15日63岁)
 法国巴黎
教育程度哈佛大学
芝加哥大学
父母父:穆罕默德·萨拉赫·鲍恩迪
奖项诺贝尔化学奖(2023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化学
量子化学
机构麻省理工学院
博士导师卡尔·弗里德英语Karl Freed
冈武史

蒙吉·加布里埃尔·巴文迪(阿拉伯语:منجي الباوندي‎,英语:Moungi Gabriel Bawendi,1961年3月15日)是一位具有法国突尼斯血统的美国化学家。他现担任麻省理工学院莱斯特·沃夫英语Lester Wolfe教授[1]。巴文迪是胶体量子点研究的先驱,也是过去十年被引用最多的化学家之一[2]。2020年,他获得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巴文迪以其在高品质量子点化学生产方面的进步而闻名[3]。2023年,他与路易斯·布鲁斯阿列克谢·埃基莫夫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早年生活和教育

[编辑]

巴文迪1961年出生于巴黎,是数学家穆罕默德·萨拉赫·巴文迪和海伦·巴文迪(法语:Hélène Baouendi,婚前姓波巴 Bobard)的儿子。巴文迪与他的家人早年常往返法国突尼斯,后移民至美国[4]。1982年,巴文迪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学士学位。在冈武史卡尔·弗里德英语Karl Freed的指导下,他于198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化学博士学位。

巴文迪与弗里德一起研究理论高分子物理学[5], 并与冈武史一起研究H3+热带(hot-band)实验,这在破解1989年观测到的木星发射光谱方面发挥了作用[6]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冈武史推荐巴文迪参加贝尔实验室的暑期项目,路易斯·布鲁斯在那里向巴文迪介绍了量子点的研究。 毕业后,巴文迪前往贝尔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与布鲁斯一起研究[7]

巴文迪于1990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 (MIT),并于1996年成为教授[7]

研究

[编辑]

巴文迪是2000年-2010年十年间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化学家之一[8]。 他是量子点研发领域的领导者[3]。 量子点是微小的半导体晶体,其奈米级尺寸赋予它们独特的光学和电子特性[9]

量子点研究的一个主要挑战是找到制造稳定且均匀的高品质量子点的方法。 巴文迪因其在开发量子点合成标准化方法方面的工作而受到认可。 1993 年,David J. Norris、Christopher B. Murray​(德语、和巴文迪报导了一种热注射合成方法,用于生产具有明确尺寸和高光学品质的可再现量子点。 化学生产方法的这项突破使得根据尺寸“调整”量子点成为可能,从而实现可预测的特性。 它使科学家能够更好地控制材料,并有可能获得精确且可重复的结果[10][11]

该方法为量子点在广泛领域的大规模技术应用的发展打开了大门[10][11]量子点现在用于发光二极体 (LED)、光伏发电(太阳能电池)[12]、 光电探测器、光电导体、雷射[13]、 生物医学成像、生物感测、和其他应用[12]

参考资料

[编辑]
  1. ^ Moungi G. Bawendi. scholar.google.com.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2. ^ Top 100 Chemists, 2000-2010 - ScienceWatch.com - Clarivate. archive.sciencewatch.com.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9). 
  3. ^ 3.0 3.1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23. NobelPrize.org.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美国英语). 
  4. ^ Baklouti, Ali; Kacimi, Aziz El; Kallel, Sadok; Mir, Nordine. Analysis and Geometry: MIMS-GGTM, Tunis, Tunisia, March 2014. In Honour of Mohammed Salah Baouendi. Springer. 2015-07-26 [2023-10-04]. ISBN 978-3-319-1744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英语). 
  5. ^ UChicago alum Moungi Bawendi shar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discovery of quantum dots | University of Chicago News. news.uchicago.edu. 2023-10-04 [2023-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5) (英语). 
  6. ^ Oka, Takeshi. My 45 Years of Astrochemistry: Memoirs of Takeshi Oka.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2013-10-03, 117 (39): 9308–9313 [2023-10-10]. Bibcode:2013JPCA..117.9308O. ISSN 1089-5639. PMID 24490724. doi:10.1021/jp4035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英语). 
  7. ^ 7.0 7.1 Names of purported Nobel chemistry prize winners inadvertently released. Reuters. 2023-10-04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3) (英语). 
  8. ^ Most cited chemists. Thomson Reuters. [201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9). 
  9. ^ Singh, Suchita; Dhawan, Aksha; Karhana, Sonali; Bhat, Madhusudan; Dinda, Amit Kumar. Quantum Dots: An Emerging Tool for Point-of-Care Testing. Micromachines. 2020-11-29, 11 (12): 1058 [2023-10-10]. ISSN 2072-666X. doi:10.3390/mi111210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4). 
  10. ^ 10.0 10.1 Palma, Jasmine; Wang, Austin H. One Small Quantum Dot, One Giant Leap for Nanoscience: Moungi Bawendi ’82 Win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 News | The Harvard Crimson. The Harvard Crimson. 2023-10-06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4). 
  11. ^ 11.0 11.1 Linke, Heiner. Quantum dots — seeds of nanoscience (PD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10-03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1-24). 
  12. ^ 12.0 12.1 Cotta, Mônica A. Quantum Do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What Lies Ahead?.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2020-06-26, 3 (6): 4920–4924 [2023-10-10]. ISSN 2574-0970. doi:10.1021/acsanm.0c013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英语). 
  13. ^ Lerner, Eric J. Introduction to photodetectors and applications. Laser Focus World. 2000-12-01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