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彼得·德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彼得·德拜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Peter Debye
Debye100.jpg
出生1884年3月24日
 荷蘭林堡省马斯特里赫特
逝世1966年11月2日
 美國纽约州伊萨卡
居住地Flag of Germany.svg德国

Flag of the Netherlands.svg荷兰

Flag of Switzerland.svg瑞士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svg美国
国籍Flag of the Netherlands.svg荷兰-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svg美国
母校亚琛科技大学
慕尼黑大学
知名于德拜模型
德拜松弛
奖项Nobel prize medal.svg诺贝尔化学奖(1936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化学家
机构苏黎世大学(1911年-1912年)

乌得勒支大学(1912年-1914年)
格奥尔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
(1914年-1920年)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1920年-1927年)
莱比锡大学(1927年-1934年)
柏林大学

康奈尔大学(1940年-1950年)
博士導師阿诺·索末菲
博士生拉尔斯·翁萨格Nobel prize medal.svg弗里茨·茲威基

彼得鲁斯·约瑟夫斯·威廉默斯·德拜荷蘭語Petrus Josephus Wilhelmus Debije,后改名为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英語: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1884年3月24日-1966年11月2日),荷兰物理学家物理化学家,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生平[编辑]

德拜生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1901年,进入离家乡30公里的普鲁士莱茵省亚琛工业大学学习数学与经典物理学,1905年获电机工程学位。在亚琛,他师从理论物理学家阿诺·索末菲。阿诺·索末菲后来称德拜是他最重要的发现。

1906年,索末菲收到巴伐利亚慕尼黑的任命,于是带德拜一同前往并作为助手。1908年,德拜获哲学博士学位。

1913年,同Mathilde Alberer结婚。

个人生活[编辑]

德拜被描述为严肃的人,但总是平易近人的为他的学生腾出时间。他的个人哲学强调在工作中实现目标和享受。

德拜是一位狂热的鳟鱼渔民和园丁,是仙人掌的收藏家,并且“一直以享受雪茄而闻名”。

德拜是一位忠实的天主教徒,他坚持要家人去教堂。

科学贡献[编辑]

1913年,他扩展了尼尔斯·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引入了椭圆轨道。1923年,德拜提出了一种理论来解释康普顿效应,即当X射线与电子相互作用时其频率的偏移。

以后的工作[编辑]

1966年4月,德拜心脏病发作,同年11月第二次发作后离世。他被安葬在格罗夫公墓(美国纽约伊萨卡)。

争议[编辑]

2006年1月,一本荷兰语书籍在荷兰出版,由Sybe Rispens撰写,题为 《爱因斯坦在荷兰》。其中一章讨论了爱因斯坦和德拜之间的关系。

在马斯特里赫特大学采取行动之后,荷兰和美国进行了各种历史调查。康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最早完成了这些研究。2006年5月31日发布的康奈尔大学调查报告指出: 根据迄今为止的信息,我们还没有发现证据支持德拜是纳粹的同情者或合作者,或者他持有反犹太主义的观点。必须明确指出这一点,因为这是最严重的指控。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