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迪夫
君主制系列的一部分 |
西亚、中亚、南亚、北非的贵族等级 |
---|
皇帝: 哈里发 · 王中之王 · 亚洲之王 · 沙阿 · 帕迪沙 · 苏丹中的苏丹 · 转轮王 · 贾特拉帕蒂 · 萨姆拉特 · 可汗 |
至高王: 大王 · 摩诃罗阇 · 贝格汗 · 众埃米尔之埃米尔 · 汗伯克 · 纳瓦卜 |
王: 马利克 · 苏丹 · 苏丹娜 · 埃米尔 · 哈基姆 · 谢里夫 · 沙阿 · 希尔万沙 · 罗阇 · 拉纳 · 汗 · 可敦 · 哈屯 · 迪伊 · 尼扎姆 · 纳瓦卜 |
大公爵: 赫迪夫 · 纳瓦卜 · 尼扎姆 · 瓦利 · 叶护 |
储君: 沙赫扎德 · 米尔扎 · 纳瓦卜扎达 · 尤夫拉吉 · 瓦利艾哈德 · 赛义德王子 · 米尔 · 设 |
王爵或公爵: 埃米尔 · 谢赫 · 伊赫什德 · 贝勒贝伊 · 帕夏 · 巴布萨赫布 · 萨达尔 · 罗阇库马尔 · 萨希布扎达 · 纳瓦卜 · 纳瓦卜扎达 · 尤夫拉吉 · 萨达尔 · 塔库尔 · 泽扎德 · 米尔扎 · 穆尔扎 · 特勤 |
贵族王子: 萨希布扎达 |
伯爵: 曼卡里 · 底万·巴哈杜尔 · 桑贾克贝伊 · 雷·巴哈杜尔 · 汗·巴哈杜尔 · 阿德贝格 · 博伊拉 |
子爵: 扎明达尔 · 汗·萨希布 · 贝伊 · 卡迪 · 伯克和别姬 · 贝格扎达 · 乌赫贝伊 |
男爵: 拉拉 · 阿迦 · 哈辛达尔 · 雷伊斯 |
王室: 达马特 · 古尔卡尼 |
贵族: 扎明达尔 · 曼卡里 · 米尔扎 · 帕夏 · 贝伊 · 伯克 · 贝格扎达 · 道拉 · 比比 |
政府: 拉拉 · 阿迦 · 哈辛达尔 · 穆斯图菲·玛玛雷克 |
赫迪夫(阿拉伯语:خديوي)是1805年—1914年埃及统治者的头衔,衍生自波斯语“勋爵”一词[1],相当于于欧洲的总督[2]。这一称号首先被穆罕默德·阿里帕夏采用(非官方承认),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来自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卡瓦拉,位于当今的希腊境内,有阿尔巴尼亚人及土耳其人的血统,担任鄂图曼帝国的埃及和苏丹瓦利(统治长官)。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自称为“赫迪夫”后,鄂图曼帝国在1867年正式承认[3],后来被伊斯迈尔帕夏及其王朝的继承人沿用,直至1914年[4]。
语源
[编辑]这名号由埃及和苏丹的穆罕默德·阿里王朝所采用,1867年英语首次出现赫迪夫一词,由法语khédive而来,法语khédive则由土耳其语hıdiv而来[5],最后可追溯至波斯语khidiw[6],是khuda的衍生词,意指“君主”,来自古波斯语khvadata,“主人”。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鄂图曼帝国埃及
[编辑]鄂图曼帝国的省份
[编辑]1798年埃及远征及拿玻仑被马木留克族裔组成的鄂图曼帝国埃及军队击败以后,鄂图曼帝国由鲁米利亚(鄂图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省份)遣兵在穆罕默德·阿里的统领下收复埃及。在法军失败及撤退后,穆罕默德·阿里控制了埃及,并自称为埃及的统治者,迅速巩固了其独立的地区势力。鄂图曼帝国曾经多次尝试消灭他,但均告失败。1805年,朴特正式承认穆罕默德·阿里为帕夏及埃及瓦利[7],然而,穆罕默德·阿里野心勃勃地自称为地位更高的赫迪夫,此名号被其后继者伊斯迈尔帕夏、阿拔斯一世及塞伊德一世沿用。
鄂图曼帝国赫迪夫制
[编辑]直至1867年,穆罕默德·阿里王朝采用的赫迪夫才被鄂图曼帝国接纳,苏丹阿布杜勒阿齐兹承认赫迪夫是伊斯迈尔·帕夏的称号。朴特亦接纳了伊斯迈尔君王继承路线的转变,由兄弟继承转而成为子裔继承,兄弟继承王位是鄂图曼帝国及阿拉伯王朝的传统。1879年5月,大英帝国及法国开始向鄂图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施压,以图废黜伊斯迈尔帕夏。6月26日,伊斯迈尔·帕夏被废黜,由较为温和、伊斯迈尔的儿子陶菲克帕夏出任新一任赫迪夫[8]。伊斯迈尔离开埃及,流亡到那不勒斯[9],后来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允许他在伊斯坦堡博斯普鲁斯海峡边上的埃米尔甘宫隐居[10],直至逝世,遗体葬在开罗。
1882年民族主义者发动阿拉比起义,英军入侵埃及以支持陶菲克帕夏,并支配埃及达数十年之久[11]。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在陶菲克·帕夏及其子阿拔斯·海尔米帕夏的统治下得以用赫迪夫的称号继续管治埃及和苏丹,名义上鄂图曼帝国仍享有这些地区的主权,直至1914年。
苏丹制
[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阿拔斯·海尔米帕夏支持鄂图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后来被英军废黜,英国宣布埃及成为保护国[12],阿拔斯·海尔米帕夏正前往维也纳。英国扶持阿拔斯·海尔米帕夏的叔叔侯赛因·凯末尔为埃及苏丹[13],切断了埃及、苏丹与鄂图曼帝国的从属关系,废弃使用赫迪夫这个称号。侯赛因·凯末尔及后来的福阿德一世对阿拔斯·海尔米帕夏发布限制令,剥夺其在埃及和苏丹的财产,禁止向他捐献,并限制他进入埃及以及褫夺他在埃及法庭提出控告的权利。1931年5月12日,阿拔斯·海尔米帕夏接纳了命令并逊位,避居瑞士,1944年12月19日于日内瓦逝世[14]。
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第17条声明,土耳其放弃其在埃及和苏丹的所有权利[15]。
参考文献
[编辑]- ^ 大英百科全書: 赫迪夫. [2009-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9).
- ^ 大英百科全書: 伊斯邁爾·帕夏. [2009-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9).
- ^ J. D. Fage、John E. Flint、Roland Anthony Oliver.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 From C.1790 to C.187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年: 第39页. ISBN 0521207010 (英语).
- ^ Leonard F. Wise、Mark Hillary Hansen、E. W. Egan. Kings, Rulers, and Statesmen. Sterling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006年: 第93页. ISBN 1402725922 (英语).
- ^ John Henry Merryman. Imperialism, art and restit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年: 第176页. ISBN 0521859298 (英语).
-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urkish studi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2002年: 第125页 (英语).
- ^ Afaf Lutfi Sayyid-Marsot. Egypt in the reign of Muhammad Al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年: 第61页. ISBN 0521289688 (英语).
- ^ Giuseppe Verdi、Hans Busch. Verdi's Aida: the history of an opera in letters and documents. U of Minnesota Press. 1987年: 第6页 (英语).
- ^ F. Robert Hunter. Egypt Under the Khedives, 1805-1879: From Household Government to Modern Bureaucracy. American Univ in Cairo Press. 1999年: 第226页. ISBN 977424544X (英语).
- ^ 伊斯邁爾帕夏的宮殿. [2009-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 ^ Mary LeCron Foster、Robert A. Rubinstein. Peace and war: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86年: 第136页. ISBN 0887386199 (英语).
- ^ Beverley Milton-Edwards. Contemporary politics in the Middle East. Polity. 2006年: 第66页. ISBN 0745635946 (英语).
- ^ M. W. Daly、Carl F. Petr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gyp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年: 第246页. ISBN 0521472113.
- ^ Andrew James McGregor.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Egypt: from the Ottoman Conquest to the Ramadan War.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6年: 第203页. ISBN 0275986012 (英语).
- ^ 洛桑條約全文. [2009-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