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丘和(552年—637年),本姓丘敦鮮卑族,籍貫河南洛陽,後家徙岐州郿縣(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官至右武衛、左御衛將軍。隋朝末年,為交趾郡太守。一度依附蕭銑。歸附唐朝後為交州大總管,封為譚國公,後升為左武侯大將軍,出任稷州刺史。死後追贈荊州總管,諡襄公。兒子丘師利丘行恭,孫子丘神勣

家世[編輯]

東漢時鮮卑部落首領拓跋鄰(後被追諡為後魏獻帝),將部落分為胡、周、長孫、奚、伊、丘、亥七族,讓諸兄弟各自統領,其弟豆真折領丘敦氏,封臨淮王,到孝文帝時,丘敦氏改為丘氏,豆真折之後丘堆,太武帝拓跋燾時封臨淮公,子丘跋封淮陵侯,丘跋生子丘麟,封東海公,丘麟曾孫丘大干,生丘壽,魏鎮東將軍,封野王公,丘壽子丘和

生平[編輯]

丘和自少年時便擅長弓馬,重氣任俠。成年後與貴賤交遊,都為相同態度。在北周時為開府儀同三司。入隋後,官至右武衛將軍、資、梁二州刺史,封平城郡公。仁壽四年(604年),漢王楊諒并州起兵造反,隋朝任命丘和為蒲州刺史。楊諒派士兵扮成女子裝飾,混入城中,突襲奪城,丘和逃出城,被免職。丘和除名為民後,投靠權臣宇文述,又揭發友人武陵公元胄私議朝政之罪,復職為代州刺史。此後隋煬帝北巡經過代州,丘和獻上精美飲食,而至朔州時,刺史楊廓卻沒有貢獻,煬帝不悅,宇文述大力讚揚丘和忠君,煬帝於是遷丘和為博陵太守(煬帝北巡的下一站),令楊廓到博陵向丘和學習。煬帝到博陵後,丘和奉獻的飲食益加豐美,煬帝更加讚賞他,由此各地紛紛效仿,競相以華美奢侈為上。

丘和善於為官,很得下級官吏的歡心。不久改任天水太守。大業末年,由於南方僻遠,百姓受到的剝削很重,經常反抗朝廷,隋朝中央想任命一個能幹的太守去。丘和受黃門侍郎裴矩推薦,被選為交趾太守。他到任後,安撫當地豪強,甚得民心。

618年,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南方的蕭銑林士弘都想招降丘和,被丘和拒絕。丘和在交趾郡,周圍小國紛紛向他貢獻財寶,財富可比王者。蕭銑眼紅他,就派欽州(今廣西欽州)的寧長真渡海攻擊丘和。丘和派司法書佐高士廉為行軍司馬,率交州愛州的部族首領迎擊寧長真。寧長真大敗,隻身逃脫,軍隊全部投降。郡中為丘和樹碑頌德。不久,丘和從江都逃回的驍果軍士卒得知隋朝已亡,就依附了蕭銑,並前往江陵朝見蕭銑。

武德四年(621年),蕭銑兵敗降唐,交趾也歸附了唐朝。唐朝派遣李道裕授予丘和為上柱國、譚國公、交州總管。丘和派遣司馬高士廉奉表請入朝覲見,唐朝讓他的兒子丘師利去迎接。到長安後,唐高祖李淵見到他很高興,將他迎入自己的臥室內交談,並在宴會上奏《九部樂》,拜他為左武候大將軍。丘和當時已年老,就任命他為稷州刺史,在武功縣養老。

武德九年(626年),丘和除特進,貞觀十一年(637年)卒,年八十六。贈荊州總管,諡曰襄,賜東園秘器,陪葬獻陵。

丘和有子十五人,多至大官,其中丘行恭最知名。

子孫[編輯]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59》,出自劉昫舊唐書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