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河南軍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八路軍河南軍區是1944年至1945年中國共產黨在河南省淪陷區開闢的抗日根據地武裝。

歷史[編輯]

1944年豫湘桂會戰,河南省大部淪陷。1944年4月22日,毛澤東指示八路軍前方參謀長滕代遠北方局書記鄧小平,太行與太岳八路軍趁「令唐天際不向垣博孟地區偵察,在敵南犯後方空虛時,應趁機開闢豫北敵方工作,以便將來可能時,開展豫西工作基地」。1944年6月11日至9月22日,八路軍發動「豫北戰役」,殲滅日偽軍兩千餘人,攻克據點28處,濟源至垣曲公路被切斷,控制了一批黃河渡口。1944年6月30日,中央指示太岳、太行各派兩個團,配備得力幹部,給以必要的政策教育,相機渡河南下。[1]1944年7月25日,中央發布了《關於發展河南敵後工作的指示》與《關於向河南敵後進軍部署的指示》,命令太岳出兩個團開闢豫西;冀魯豫派部隊加強睢杞太的力量;新四軍五師一部沿平漢路北上開闢豫中;新四軍四師以5個團挺進豫皖蘇邊,控制水東地區,打通與睢杞太地聯繫。

根據中央指示,1944年7月1日八路軍太行軍區抽調七分區三團、五分區卅五團與地方工作隊共1502人組成了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司令員皮定均、政委徐子榮, 1944年9月6日從林縣出發,9月21日從濟源杜八聯的蓼塢、河清兩個渡口南渡黃河。在3個月內,轉戰鞏義偃師伊川登封等地,很快收復了大片國土,先後建起了10個抗日縣政府。

1944年9月,中央開會決定,由王首道王震組成湖南省委、湖南人民抗日軍、湖南軍區,率八路軍南下支隊挺進湖南敵後;由戴季英王樹聲劉子久組成河南省委、河南人民抗日軍、河南軍區,挺進豫西敵後,在一年半至兩年內發展三萬至五萬的武裝。194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建立豫西根據地的部署》,在延安成立了中共河南省委(後改為區黨委)、八路軍河南軍區和河南人民抗日軍,王樹聲為司令員,戴季英為省委書記兼政委、劉子久為省委副書記兼副政委。陳先瑞、張才千從陝北率警備第二團、三八五旅七七零團並大批幹部進入河南活動。

為確保挺進豫西八路軍的後方安全,太岳軍區四軍分區於1944年10月在濟源成立豫北前線指揮部,馮精華任司令員,范華任政委。轄十七團、七七二團和濟源王屋孟縣三縣獨立營。橫掃濟源、王屋、孟縣敵據點。

1944年11月初,劉子久、韓鈞率領晉綏八分區六支隊(前身為決死二縱隊第六團)組成一個大隊(大隊長郭慶祥,3個連)和河南省地下黨的100餘名幹部組成的地方幹部工作隊出發南下。1944年12月26日,劉子久、韓鈞、郭慶祥不在王屋南渡黃河,與劉聚奎不在新安縣園山會合。

1944年11月18日,由太岳軍區四分區十八團、一分區五十九團共1500人組建的八路軍「豫西抗日游擊第二支隊」,在劉聚奎率領下,經王屋縣境內毛田大叫溝等渡口渡過黃河。在新安、洛寧、陝州一帶建立了新的抗日根據地。解放人口一百餘萬人,收編地方武裝四千餘人,很快打開了洛(陽)西抗日鬥爭的局面。

1944年11月底,王樹聲、戴季英率河南人民抗日軍第三、第四支隊及另一支地方幹部隊共2000人從延安出發南下。1945年元月春節前,王樹聲、戴季英率不在新安倉頭鄉狂口當面順利渡過黃河,與劉聚奎的第二支隊、劉子久、韓鈞所部會合。1945年2月到達登封縣白栗坪與一支隊會合,於2月底正式成立中共河南行署、河南軍區。這時,豫西抗日根據地已擁有三個專署,二十個縣,三百餘萬人,部隊已發展到一萬餘人,勝利地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開闢豫西抗日根據地的任務。

1945年4月14日,太岳區黨委、軍區又抽調以太行軍區三十六團、三十七團為主的二千三百餘人,組成豫西抗日游擊第六支隊。在司令員劉昌毅和政治委員張力雄的率領下,從涉縣出發,經晉東南於4月底到達王屋縣邵原南黃河渡口過河,進軍豫西。此後,部隊的後方人員和其他小股部隊多起相繼從王屋縣渡河南下。

1945年5月26日至29日發生「豫西事變」,犧牲200餘人,其中從延安來的地方幹部犧牲133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三支隊南下開展豫中。第一、四、六支隊打下了登封、密縣。1945年9月底,河南軍區主力南下與李先念不會合。[2]河南軍區豫西第二軍分區司令員韓鈞、政委劉聚奎和豫西第二專署專員賀崇升,率特務一團、二團、豫西公學、直屬機關,以及豫西二專署所轄各縣工作人員共五千餘人,在王屋縣軍民的支持下先後北渡黃河,安全轉移到太岳區解放區。

建制[編輯]

  • 司令員王樹聲
  • 省委書記兼政委戴季英
  • 省委副書記兼副政委劉子久
  • 參謀長熊伯濤
  • 政治部主任兼省委組織部長呂振球
  • 政治部副主任兼省委地方工作部部長曾傳六
  • 河南人民抗日軍第一支隊
  • 河南人民抗日軍第二支隊(第二軍分區)
    • 司令員韓鈞
    • 政委兼地委書記李聚奎
    • 二專署專員賀澍三/賀崇升(副政委兼副書記)
    • 特務一團:1940年3月山西決死隊第二縱隊第四、第六總隊分別改編為決死第二縱隊第四、第六團,1940年11月分別改稱決死第二縱隊兼晉西北軍區第八軍分區第四、第六團,1942年8月分別改稱決死二縱隊兼晉綏軍區第八軍分區第四、第六團,10月兩團合編為晉綏八分區暨決死二縱隊第六支隊,1944年11月調入豫西二分區為第六支隊。豫西地方勢力賀澍三部(四縣聯防第五支隊)改編為洛寧支隊,賀澍三任支隊長,詹大海任政委。1945年3月,為提高賀澍三的洛寧支隊的戰鬥力,除抽出一個連編為洛寧縣大隊外,其餘全部與郭慶祥帶來的晉綏6支隊的三個連和從新安調過來的一部分人,組建成特務一團。1945年12月5日編入新組建的太岳軍區第二十四旅為第七十團、七十一團,1946年初改稱太岳軍區獨立旅一團,1947年5月12日隨旅編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為第十二旅三十四團,1948年6月7日改稱陝南軍區第十二旅三十四團,1949年5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五十五師一六三團。
    • 特務二團:豫西分區所領導的幾支地方武裝組建。1945年9月,二分區將洛寧支隊和陝縣獨立團合編為陝洛獨立團,游繼賢任團長。不久,又將陝洛獨立團整編為特務兩團一營(段志俊任營長,成解、李洪潮任正、副教導員)。
    • 第59團:
    • 豫西公學:1945年3月在新安縣黑扒村的豫西抗日第二支隊隨營幹部學校遷至澠池縣楊村,並擴建為「豫西公學」,賀崇升兼任校長。培訓學員3期,達1000餘人
    • 澠池上官子平部1945年2月收編為分區獨7旅,政委劉豐。5月26日,趁二分區主力外出增援嵩山反掃蕩作戰之機,上官子平率不在澠池縣12處同時叛亂,澠池縣委書記王舟平、副縣長張君英、獨7旅參謀長白雲等42人被當眾亂刀捅死。[3]
    • 洛寧李桂吾不編為分區獨8旅。5月26日至6月3日,獨8旅旅長郭連傑、團長趙連治先後叛亂。
  • 河南人民抗日軍第三支隊 在臨汝、魯山、葉縣、舞陽、南召、方城地區。前身為陝南紅七十四師。1937年8與改編為八路軍一一五師留守處輜重營、炮兵營。1937年組建為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警備第四團。1941年5月調歸警備第一旅,副旅長兼團長陳先瑞,政委宋金華,副團長李學先。1943年初,警三團(129師留守處各營)、警四團合併為警二團,團長李學先,政委傅忠海(老警三團)。1945年7月挺進嵖岈山組建豫中地委、專署、軍分區。改編為中原軍區獨立第三旅。1946年月編入中原軍區第二縱隊第十五旅。
    • 司令員兼政委陳先瑞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兼地委副書記兼地委組織部長傅忠海
    • 專員仝中玉
    • 第7團
    • 第9團 政治委員李慶柳(原警2團政治處副主任)
  • 河南人民抗日軍第四支隊 在禹縣、郟縣、密縣、新鄭、許昌地區
    • 司令員兼政委張才千
    • 楊坤任副司令員
    • 王其梅任副書記、副政委
    • 專員劉晉
    • 第10團
    • 第12團
  • 河南人民抗日軍第五支隊(第五軍分區/伊洛軍分區)
  • 河南人民抗日軍第六支隊

參考文獻[編輯]

  1. ^ 《河南(豫西)抗日根據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 ^ 高秀用. 戴季英對創建發展豫西抗日根據地的歷史貢獻[J]. 黨史文苑, 2015(6):25-27.
  3. ^ 劉墨菲. 抗日戰爭末期發生的「豫西事變」[J]. 檔案時空, 2013(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