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鳳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華鳳翔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897年3月29日
 清朝直隸省天津府
逝世1984年3月27日
 中國北京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華鳳翔(1897年3月29日—1984年3月27日),一名如毅直隸天津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工程師[1]

生平[編輯]

華鳳翔自幼家貧。三歲時,父親死於八國聯軍入侵,後憑母親針線維持生計,考入天津官立中學。1916年,考入清華學校學習。1920年,赴美國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1923年,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他在船廠實習,又考入密歇根大學研究生院繼續讀造船和機械工程。1924年,獲碩士學位[2]。1925年春回國到天津。1926年,經李慶善介紹,到廣州增埗工業專門學校當教授。1929年夏,離開廣州北上,到唐山交通大學任副教授,講授材料試驗學及動力學。1930年夏,與夏岱壽結婚[3]

1933年,華鳳翔進入交通部上海航政局任驗船師。1934年,進入杭州筧橋中美合營的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廠任工程師、生產部主任。1936年,去美國考察飛機製造工廠,後被派赴馬丁公司監造轟炸機6架,1937年回國。1937年8月14日,中央飛機製造廠遭日軍飛機轟炸,華鳳翔主持工廠內遷武漢工作。1939年後,他任教於上海私立工業專科學校。1941年,華鳳翔在桂林廣西紡織機械工廠工作。1942年,應時任國民黨航空委員會成都航空研究院副院長王助之邀,華鳳翔到研究院從事航空科學研究工作,任材料研究組副組長[4]。1944年,在重慶戰時生產局任專門委員。1945年,善後救濟總署成立,華鳳翔曾參加工礦物資申請單的籌備工作。1946年春到上海,在善後救濟總署任工礦業務委員會主任委員。1948年4月,華鳳翔應中國航空公司主任秘書王助的邀請,到中國航空公司任顧問,後兼任器材課課長[5]

1949年4月,華鳳翔隨中航遷到香港[6]。1949年兩航起義中,他參加何鳳元陸元斌等中共地下黨員組織召開的中上層骨幹會。11月9日,兩航12架飛機北飛,起義成功。起義後美籍人員採取不合作態度,中航留港員工公推華鳳翔代理機航組主任的職務。他因此留在香港,參加護產[7]。1950年10月,他回到廣州。11月,到北京參加兩航起義周年紀念會。之後留在北京,擔任軍委民航局機務處副處長,同時負責籌建民航太原機械修理廠[6][8]

民航局方案經呈報周恩來獲得批准,1950年12月,太原親賢機場及二、三營盤舊兵營交民航建設飛機修理廠用。1951年,民航局正式任命華鳳翔為太原機械修理廠廠長,於輝為政治委員,高樹青為副廠長[9]。1951年1月15日,太原機械修理廠(後改名為軍委民航局第一修理廠)開始動土施工。4月25日,修理廠勝利建成,創造了百日建廠的高速度[10]。1951年5月1日,民航太原機械修理廠舉行了開廠典禮[11]。1952年三反運動後,民航太原機械修理廠的全部人員、設備、廠房設施等移交給政務院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12]。1952年1月,華鳳翔由太原回北京,被任為中航檢查小組組長;三反運動結束,出任民航局機務處副處長[6]

1956年初,民航局成立了由華鳳翔、林立仁顧其行三人組成的民航科學研究規劃小組,華鳳翔任組長,提出了《關於中國民航科學研究工作初步方案》,着手科學研究機構的籌建工作[13]。1957年7月9日,經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批准成立民航科學研究室,從事技術經濟、飛機發動機、無線電通訊導航和技術情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年12月,任科學研究室副主任。1963年9月,華被任命為民航科學研究所副所長[14]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1979年12月,他出任民航局顧問。此外他還擔任中國航空學會第一、二、三屆理事[15]。1984年3月27日,在北京市去世[16]

參考[編輯]

  1. ^ 王乃莊,王德樹主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辞典 1949-1989.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1989.09: 227. ISBN 7-5017-0400-7. 
  2. ^ 王建明. 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军事航空研究.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6.03: 161. ISBN 978-7-5495-7811-5. 
  3. ^ 中國民航總局史志編輯部編. “两航”员工爱国起义壮举 续编. 中國民航總局史志. 1994: 83–87. 
  4. ^ 張聿溫著. “两航”起义. 北京:中國民航出版社. 2014.10: 211. ISBN 978-7-5128-0201-8. 
  5. ^ 楊長林主編. 当代军官百科辞典.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7.07: 457. ISBN 7-5065-3161-5. 
  6. ^ 6.0 6.1 6.2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顧誦芬卷主編.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工程技术编 航空卷 2. 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 2002.09: 1–4. ISBN 7-80183-028-8. 
  7. ^ 王存誠編. 韵藻清华:清华百年诗词辑录 上.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04: 157. ISBN 978-7-302-25162-0. 
  8. ^ 林千,鄧有池主編. 中国民航大博览 上 公元前2000年-1999年. 北京:京華出版社. 2000.08: 289. ISBN 7-80600-511-0. 
  9. ^ 《當代中國的民航事業》編輯委員會編. 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 Contemporary China: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香港祖國出版社. 2009.09: 268–269. ISBN 7-80170-845-8. 
  10. ^ 梁志祥,侯文正總纂;李戰志,劉紹勇冊主編;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編. 山西通志 第21卷 交通志 民用航空篇. 北京:中華書局. 1999.09: 196. ISBN 7-101-02291-X. 
  11. ^ 中國航空工業史編修辦公室編. 中国航空工业老照片 2. 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 2011.04: 32–33. ISBN 978-7-80243-729-6. 
  12. ^ 劉亞洲,姚峻主編. 中国航空史 第2版.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06: 282. ISBN 7-5357-4881-3. 
  13. ^ 潮安縣政協文史委員會編. 潮安文史 第8辑. 廣東省潮安縣政協文史委員會. 2003.12: 65. 
  14. ^ 姜椿芳總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航空、航天編輯委員會編. 中国大百科全书 航空、航天.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2.04: 267. 
  15. ^ 張憲文等主編. 中华民国史大辞典.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08: 705. ISBN 7-80643-456-9. 
  16. ^ 鄭福林編著. 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时期人物辞典 1.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8.05: 143. ISBN 7-206-0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