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特·馮·哈默施泰因-埃克沃德
大將 庫爾特·馮·哈默施泰因-埃克沃德 | |
---|---|
第4任德國陸軍總指揮 威瑪共和國 | |
任期 1930年11月1日—1934年1月31日 | |
總統 | 保羅·馮·興登堡 |
前任 | 威廉·海耶 |
繼任 | 維爾納·馮·弗里奇 |
第6任部隊局辦公室主任 | |
任期 1929年9月30日—1930年10月31日 | |
前任 | 維爾納·馮·布隆伯格 |
繼任 | 威廉·亞當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德意志帝國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國沃爾代克 | 1878年9月26日
逝世 | 1943年4月24日 納粹德國柏林 | (64歲)
親屬 |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
服役 | 德意志帝國陸軍 國家防衛陸軍 |
服役時間 | 1898–1934 1939 |
軍銜 | 大將 |
參戰 | 一戰 |
庫爾特·格哈德·阿道夫·菲利普·馮·哈默施泰因-埃克沃德男爵(德語:Kurt Gebhard Adolf Philipp Freiherr von Hammerstein-Equord,1878年9月26日—1943年4月24日)是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銜為國家防衛軍大將。他曾於魏瑪共和國末期先後擔任部隊局辦公室(相當於總參謀部)主任和陸軍總指揮,被視為阿道夫·希特勒和納粹德國「不加掩飾的反對者」[1][2]。
生平
[編輯]早年生涯
[編輯]哈默施泰因出身於一個貴族世家,其父海諾·馮·哈默斯坦(Heino von Hammerstein)曾為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國首相。1888年,10歲的哈默施泰因進入普倫的學員軍團(類似於日本的陸軍幼年學校),並於5年後於普魯士王家中央軍官學院就讀。1898年3月15日,他以少尉軍銜正式加入普魯士王國第3近衛軍團。
未來的德國總理庫爾特·馮·施萊謝爾當時也在第3近衛軍團服役,兩人很快成為好友。1907年至1910年,他就讀於普魯士戰爭學院[3],並於1911年加入德國總參謀部。1909年他被提升為中尉。1913年他在總參謀部任職,軍銜上尉。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先是擔任軍需處的副官,然後在各個單位擔任總參謀長。1914年,他撰寫了第一份來自總司令部的陸軍報告。1917年他晉升為少校[4]。
魏瑪時期
[編輯]在魏瑪共和國,哈默施泰因加入德國防衛軍接管。1919年,他在其岳父瓦爾特·馮·呂特維茨將軍手下擔任參謀。1920年晉升為中校。同年,他拒絕參加呂特維茨支持的卡普政變,並成為卡塞爾的第2集團司令部的參謀長。1922年他擔任慕尼黑地區的長官。1924年調任第三軍區(柏林)。他於1929年10月1日被任命為少將,擔任部隊辦公室主任(總總參謀部的後續組織,因為前者在凡爾賽條約中被禁止)。在那裡,他取代了維爾納·馮·布隆貝格。國防部長威廉·格羅納和總理海因里希·布呂寧讚賞哈默斯坦對政治極端主義和軍事風險的厭惡。哈默施泰因首先在部隊辦公室為德國國防軍制定了戰術概念,該概念規定在發生攻擊時提供持續防禦,直到國際聯盟進行干預。
納粹時期
[編輯]哈默施泰因強烈反對納粹黨,並希望維持原有的國際秩序。在1933年10月,哈默施泰因向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遞交了辭職信。他於1934年1月31日離職,最終被追授為大將,同時「授權佩戴帶有將軍徽章的總參謀部制服」的請求被許可。
1939年,哈默施泰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作為總動員的一部分被重新動員。起初他是第八軍區(西里西亞)的副指揮官,駐紮在當時靠近波蘭邊境的布雷斯勞大約兩周。從1939年9月9日起,他作為德國國防軍A部總司令(在西線的衛戍部隊)在德國西部邊境附近的科隆部署了兩周。1939年9月24日,哈默施泰因在沒有進行戰鬥部署的情況下被希特勒勒令退休,理由是「因為他對納粹主義的消極態度」。
哈默施泰因與許多反納粹人士,如埃爾溫·馮·維茨萊本、馬丁·尼莫拉、奧托·格斯勒有深厚的聯繫[5]。哈默施泰因他位於柏林富人區達勒姆的家中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幾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儘管他知道自己正受到蓋世太保的監視,但他繼續向來訪者表達對政權的批評。其中,藝術史學家烏多·馮·阿爾文斯萊本(Udo von Alvensleben)在1943年2月中旬會見他後在日記中寫道:
“ | 「我很慚愧加入了一支見證並容忍所有罪行的軍隊」,這是哈默施泰因的最終結論[6]。 | ” |
4月16日,蓋世太保拜訪了哈默施泰因,此後他陷入昏迷,再也沒有恢復過來。他於1943年4月24日在家中去世[7][8]。葬禮在下薩克森施泰因霍斯特的家族墓地舉行。這家人拒絕在柏林的榮軍公墓安葬,因為這樣的話棺材將不得不用納粹德國戰爭旗幟和萬字符覆蓋。希特勒將一個帶蝴蝶結的花圈敬獻給了他,但親戚將它「遺忘」在了地鐵里。
中央黨領袖海因里希·布呂寧曾在1930年至1932年間擔任總理,他稱哈默施泰因-埃克沃德為「唯一可以推翻希特勒的人」。根據昆拉特·馮·哈默施泰因的回憶錄,哈默施泰因-埃克沃德在1942年夏天之前曾談到對猶太人的「有組織的大規模屠殺」。他向他的女兒瑪麗亞·特蕾莎提供了計劃驅逐出境的猶太人的名字,使她能夠警告或協助他們。
身後之事
[編輯]在1944年的7月20日事件發生三周後,蓋世太保搜查了哈默施泰因夫婦在柏林的住所,並在阿爾布雷希特親王王宮審問了哈默施泰因的妻子瑪麗亞·馮·哈默施泰因。同時開始了對昆拉特和路德維希·馮·哈默施泰因的搜查。弗朗茨在魯爾區被捕,詢問他的兄弟們的情況無果而終,弗朗茨被轉移到柏林的莫阿比特監獄。瑪麗·路易在她丈夫的莊園裡不受打擾,瑪麗亞·特蕾莎在日本遙不可及。
1944年12月1日,哈默施泰因的妻子和女兒希爾杜爾也被捕,希望獲得有關昆拉特和路德維希的信息。1945年3月1日,哈默施泰因的妻子瑪麗亞、兒子弗朗茨和妻子希爾杜爾最初被從柏林運送到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瑪麗亞的兄弟斯米洛·馮·呂特維茨向陸軍元帥凱特爾遞交請願書,試圖讓他的妹妹和孩子免於承擔家族責任但未能成功,1945年4月3日,他被送往達豪集中營,然後在1945年4月17日運往因斯布魯克。母親瑪麗亞和希爾杜爾後來在141名囚犯的長途跋涉中被運送到南蒂羅爾的多洛米蒂山脈。
1945年4月30日,在解放南蒂羅爾的黨衛軍人質期間,他們在維拉巴薩的黨衛軍暴力事件中被警官維查德·馮·阿爾文斯萊本(Wichard von Alvensleben)從謀殺中解救出來。1945年5月4日,他們被美軍解救,並被安置在卡普里島,直到1945年6月底得以歸國。
參考資料
[編輯]- ^ Kirsch, Adam. Can We Judge General von Hammerstein?.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010-06-10 [2020-09-02]. ISSN 0028-7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7) (英語).
- ^ KURT FREIHERR VON HAMMERSTEIN-EQUORD. Gedenkstätte Deutscher Widerstand.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5).
- ^ Thilo Vogelsang: Hammerstein-Equord, Kurt Gebhard Adolf Philipp Freiherr von. In: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NDB). Band 7. Duncker & Humblot, Berlin 1966, S. 596 f. (全文) (德文)
- ^ Compare: Institut für Zeitgeschichte. 8.3: Oberkommandos und Generalkommandos. Boberach, Heinz (編). Reichszentralbehörden, regionale Behörden und wissenschaftliche Hochschulen für die zehn westdeutschen Länder sowie Berlin. Texte und Materialien zur Zeitgeschichte 3 reprint. Munich: De Gruyter. 1991: 441 [2018-04-10]. ISBN 978311095039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6) (德語).
Unter dem Chef des Stabes standen in der Führungsabteilung der Erste Generalstabsoffizier (Ia), der für die Truppenführung zuständig war [...]
- ^ KURT FREIHERR VON HAMMERSTEIN-EQUORD. Gedenkstätte Deutscher Widerstand.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5).
- ^ von Alvensleben, Udo (1971): Lauter Abschiede. Tagebuch im Kriege. Berlin: Ullstein, p. 257.
- ^ Paasche, Gottfried. "General von Hammerstein & Hitler: An Exchang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7-08.,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June 10, 2010, accessed April 14, 2011.
- ^ Dakin, Rose. "My Great-Uncles Tried To Kill Hitler"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9-07., 'slate.com', January 12, 2009, accessed April 14, 2011
文獻
[編輯]- Hans Magnus Enzensberger, The Silences of Hammerstein, Seagull Books, 2009
- Correlli Barnett, editor, Hitler's Generals, Grove Press, 2003
- Bernard V. Burke, Ambassador Frederic Sackett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Weimar Republic, 1930-193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 Bruce Condell, David T. Zabecki, editors and translators, On the German Art of War: Truppenführung, Lynne Rienner, 2001
- Joachim Fest, Plotting Hitler's Death: The Story of German Resistance, Owl, 1997
- Hans Magnus Enzensberger, editor, Hammerstein oder der Eigensinn. Eine deutsche Geschichte.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2008. ISBN 978-3-518-41960-1
- Peter Hoffmann, The History of the German Resistance, 1933-1945,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 Klaus-Jürgen Müller, Das Heer und Hitler: Armee und nationalsozialistisches Regime, 1933–1940, Stuttgart, 1969
- Louis L. Snyder, Encyclopaedia of the Third Reich, Contemporary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 Roderick Stackelberg, The Nazi Germany Sourcebook: An Anthology of Texts, Routledge, 2002
- J. P. Stern, Hitler: The Führer and the Peop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 Andreas Wirsching, "Man kann nur Boden germanisieren". Eine neue Quelle zu Hitlers Rede vor den Spitzen der Reichswehr am 3. Februar 1933, Vierteljahrshefte für Zeitgeschichte vol.40, no.3, pp. 517–550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