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以色列關係
德國 |
以色列 |
---|
德以關係是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以色列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二戰和大屠殺結束後,隨着西德在1952年[1]提出向以色列支付賠款,1965年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兩國關係逐漸解凍。儘管如此,對德國人深深的不信任仍然在以色列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社區中蔓延了很多年。東德和以色列之間從未建立外交關係。以色列和德國現在保持着一種基於共同信仰、西方價值觀和歷史觀點的「特殊關係」。[2]他們關係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納粹德國在大屠殺期間對歐洲猶太人的種族滅絕。[3]
德國通過其在特拉維夫的大使館和在埃拉特和海法的名譽領事在以色列有代表。以色列通過其駐柏林大使館和駐慕尼黑總領事館在德國有代表。這兩個國家都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地中海聯盟的正式成員。
國家比較
[編輯]德國 | 以色列 | |
---|---|---|
國旗 | ||
人口 | 82,800,000 (2018) | 8,904,280 (2018) |
領土面積 | 357,386 km2(137,988 sq mi) | 20,770 km2(8,019 sq mi) |
人口密度 | 232/km2(601/sq mi) | 403/km2(1,044/sq mi) |
首都 | 柏林 | 耶路撒冷(有爭議) |
最大城市 | 柏林 3,710,156 (5,950,000 Metro) | 耶路撒冷 901,302 (1,253,900 Metro) |
最大都會區 | 萊茵-魯爾 10,680,783 | 特拉維夫都會區 3,854,000 |
政治體制 | 議會共和國 | 議會共和國 |
開國元首 | 威廉一世 | 大衛·本-古里昂 |
現任元首 | 法蘭克-華特·史坦麥爾 | 魯文·里夫林 |
官方語言 | 德語 | 希伯來語 |
主要宗教 [來源請求] | 26.6% 路德宗, 28.6% 天主教 2% 東正教, 1.5% 基督教 35.4% 無宗教 5% 伊斯蘭教, 1% 其他宗教 |
75.4% 猶太教, 20.89% 穆斯林, 7.8% 其他 |
民族族群 | 80% 德裔, 2% 波蘭裔, 1% 意大利裔 5.5% 土耳其裔, 3% 東亞人, | 75.4% 猶太人, 20.6% 阿拉伯人, 4.1%其他 |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 | US$4.33 trillion ($48,669 per capita) | US$305 billion ($38,004 per capita) |
國防開支 | $40.7 billion (1.2% of GDP) | $23.2 billion (7.6% of GDP) |
軍隊人數 | 221,000 | 176,500 |
英語使用人數 | 56% | 84.97% |
勞動力 | 45,900,000 | 4,198,000 |
歷史
[編輯]賠償協議
[編輯]20世紀50年代初,以色列總理戴維·本-古里安、猶太訴求大會主席納胡姆·戈德曼和西德總理康拉德·阿登納開始了談判。由於接受賠款的敏感性,這一決定在以色列議會引起了激烈的辯論。1952年簽訂了賠款協議。總的來說,截至2007年,德國已經向以色列國家和以色列大屠殺倖存者個人支付了250億歐元的賠款。[4]
1950年,赫爾曼·馬斯成為第一個被正式邀請到以色列的德國人。[5]又過了15年,西德和以色列才在1965年5月12日建立外交關係。[6] 從那以後,兩國定期進行國事訪問,儘管多年來,由於以色列內外的猶太人對德國和德國人民抱有深深的不信任,兩國關係受到影響。1994年,德國總統羅曼·赫爾佐格對以色列進行了首次歐洲以外的正式訪問。以色列總理巴拉克是1999年德國政府從波恩遷出後在柏林接待的第一位外國領導人。德國總理施羅德於2000年10月訪問了以色列。2005年,兩國建交40周年之際[7],德國總統克勒與以色列前總統卡察夫相互進行了國事訪問。[8][9]
兩國建立了議會、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聯繫網絡,以及戰略和安全關係。
2008年1月30日,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發言人宣布,德國和以色列內閣將於2008年3月在以色列舉行會議,慶祝以色列建國60周年。這是德國內閣首次與歐洲以外的其他內閣會面。預計聯席會議每年舉行一次。[10]2008年3月17日,默克爾對以色列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訪問,以紀念以色列建國60周年。默克爾和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就一系列教育、環境和國防項目簽署了協議。[11]2008年3月18日,默克爾在以色列議會史無前例的演講中談到了她對猶太國家的支持。[12]2011年1月,默克爾訪問以色列,會見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反對派前進黨領導人利夫尼。[13]2011年2月,內塔尼亞胡致電默克爾,討論德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投票支持巴勒斯坦的提議。據報道,默克爾告訴內塔尼亞胡,他讓她失望了,他沒有做任何事情來推進和平。[14]為了消除誤會,內塔尼亞胡受邀於2011年3月中旬對柏林進行和解訪問。[14]
今年9月,默克爾批評以色列在耶路撒冷修建定居點,並說新的住房許可讓人懷疑以色列是否願意與巴勒斯坦人談判。[15]
2011年10月,在巴勒斯坦194倡議的框架下,有14個國家投票反對巴勒斯坦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德國是其中之一。當以色列宣布將繼續修建定居點,以回應巴勒斯坦單方面宣布建國的企圖時,德國威脅要停止向以色列交付能夠發射核彈頭的潛艇。[16]
2011年5月,德國國家鐵路——德國聯邦鐵路公司退出了前往耶路撒冷的高鐵項目,因為這條線路將部分穿過約旦河西岸。據媒體報道,德國交通部長拉姆紹爾(Peter Ramsauer)對德國聯邦鐵路公司首席執行官表示,計劃中的鐵路線「從政治角度來看存在問題」,違反了國際法。結果,這家由德國政府所有的公司退出了該項目。該公司的決定被視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左翼活動人士的勝利,他們在國際聯合抵制、撤資和制裁運動的背景下發起了一場運動。[17]
自2014年起,在沒有以色列外交機構的國家中,以色列公民可以獲得德國在該國的領事機構的領事保護。[18]
2019年5月,德國聯邦議院通過了一項決議,譴責BDS是反猶主義。[19][20]
貿易
[編輯]德國是以色列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以色列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以色列每年從德國進口約23億美元,以色列是德國在北非/中東地區的第四大貿易夥伴。[2]
文化、科學和社會項目
[編輯]兩國之間有着廣泛的科學關係,以色列和德國的大學在科學方面進行了合作,密涅瓦社會也得到了發展。在卡察夫總統訪問期間,德國聯邦議院議長沃爾夫岡·蒂爾斯以德國與法國和波蘭的聯合青年辦事處為榜樣,推動建立德以青年辦事處,作為教育德國和以色列青年了解他們各自歷史和他們之間關係的敏感性的工具。[2]德以科學研究與發展基金會(GIF)成立於1986年。[21]
德國和以色列之間有許多交流項目。目前,每年約有2000名以色列人和4500名德國人參加由德國聯邦家庭、老年人、婦女和青年部舉辦的交流項目。德國組織「行動和解」(Aktion Sühnezeichen)在把德國人和以色列人團結在一起方面發揮了作用。自1961年以來,「行動和解」已派遣約2500名志願者到以色列醫院和社會福利項目工作。教會和工會一直積極促進關係。
以色列十分重視與德國城市的友好城市關係。海法在德國有五個姐妹城市;特拉維夫有五個,內坦亞有兩個。超過100個以色列城市和地方當局與德國有聯繫。[22]
英國廣播公司2013年的全球服務民意調查顯示,8%的德國人認為以色列的影響是積極的,67%的人認為是消極的,不過這一比例在接受調查的歐洲國家中處於平均水平。[23]
皮尤研究中心2006年的一項民調顯示,37%的德國人支持以色列,18%的人支持巴勒斯坦。在皮尤2007年進行的一項類似調查中,34%的德國公眾支持以色列,21%支持巴勒斯坦。[24]在2009年加沙戰爭(2008-09)後的一項德國民意調查中,30%的德國人認為哈馬斯應對軍事行動負責,而只有13%的人指責以色列。[25]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28%的德國人在巴以衝突中站在以色列一邊,26%的人站在巴勒斯坦一邊。[26]2014年,德國民調機構TNS Emnid代表貝塔斯曼基金會(Bertelsmann Foundation)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15%的德國人希望他們的政府支持以色列,而只有5%的人希望他們的政府支持巴勒斯坦。當被問及德國公眾支持誰時,33%的德國人說支持以色列,9%的人說支持巴勒斯坦。接受調查的以色列人則持懷疑態度,他們中只有16%的人認為德國公眾支持他們,33%的人認為德國人支持巴勒斯坦人。[27]
軍事合作
[編輯]德國和以色列有着重要而長期的軍事合作。從1959年到1967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向以色列提供軍事裝備和武器的重要國家。[28]然而,1965年後,西德退出了向以色列出售坦克的協議,美國趁機出售了210輛M48巴頓坦克填補了訂單。以色列的梅卡瓦4型坦克採用德國MTU MB 873 Ka-501風冷柴油V12發動機,並且獲得生產許可。德國為以色列提供了海豚級潛艇,而德國使用了以色列設計的狼牙反坦克導彈。2008年,有消息稱德國和以色列曾秘密聯合開發一種名為「藍鳥行動」的核預警系統。[29]
德以軍事合作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處於保密狀態,因為這樣的協約在以色列國內並不受歡迎。然而,通過武器交易和情報共享,這種緊密的關係發展成為牢固的信任,並最終為建立外交關係奠定了必要的基礎。[30]2017年,德國戰鬥機首次降落在以色列奧夫達機場,參加藍旗演習。[31]
參考文獻
[編輯]- ^ The Reparations Agreement of 1952 and the response in Israel. National Library of Israel. [2019-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6).
- ^ 2.0 2.1 2.2 Israel's foreign relations. The Israel-German special relationship. Britain Israel Communications and Research Centre. 2005-11-23 [2006-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28, 2007).
- ^ German Embassy. Background Papers. Germany and Israel.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27, 2007).
- ^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Germany's Relations with Israel: Background and Implications for German Middle East Policy, Jan 19, 2007. (page CRS-2) (PDF). [2019-11-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5).
- ^ Yad Vashem: "Hermann Maa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Beziehungen zu Deutschland (Relations to Germany). Federal Foreign Office. [31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6).
- ^ Israel and Germany to mark 40 years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srael MFA) May 2005
- ^ Address by Horst Köhler, President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to the Knesse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srael MFA) 2 February 2005
- ^ Israeli President Katsav: "Germany is a True Friend of Israe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erman embassy) June 2, 2005
- ^ AFP: Merkel to visit Israel marking 60th anniversary.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20, 2011).
- ^ Historic agreement for Israel, Germany - CNN.com. [2019-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6).
- ^ Merkel admits Germany's 'Holocaust shame'. CNN. March 18, 2008 [2009-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11).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told Israel of Germany's "Holocaust shame," and asserted its support for the Jewish state during an unprecedented speech to the Knesset on Tuesday.
- ^ Netanyahu Heads to Germany for Reconciliation With Merkel. April 6, 2011 [2019-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7) –透過Haaretz.
- ^ 14.0 14.1 Barak Ravid and DPA. Netanyahu heads to Germany for reconciliation with Merkel. Haaretz. 2011-04-11 [2012-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6).
- ^ Barak Ravid. Germany reprimands Israel over new Jerusalem construction. Haaretz. 2011-09-30 [2012-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3).
- ^ Germany Threatens To Halt Submarine Sale to Israel. Spiegel Online International. 2011-10-31 [2012-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3).
- ^ Nir Hasson. Deutsche Bahn pulls out of TA-Jerusalem railroad. Haaretz. 2011-05-11 [2012-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9).
- ^ 国际视点:德国以色列构筑“特殊关系”.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4-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4).
- ^ Nasr, Joseph; Riham, Alkousaa. Germany designates BDS Israel boycott movement as anti-Semitic. Reuters. 17 May 2019 [7 Jul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4).
- ^ Elia, Nada. The reasons behind Germany's condemnation of BDS. Middle East Eye. 20 May 2019 [7 Jul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1).
- ^ GIF | German-Israeli Founda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ww.gif.org.il. [2019-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7).
- ^ Gilad, Moshe. Choose your family. Haaretz. 2007-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3).
- ^ 2013 BBC World Service Pol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nly the United States has a majority positive view of Israel (51% positive, 32% negative). Of Europeans surveyed, Russian opinion is highest with 23% positive and 32% negative, and Spanish opinion is lowest with 4% positive and 70% negative. Germans also have the lowest opinions of Europeans surveyed of China, India, Japan, South Korea, North Korea, and Russia.
- ^ Pew Research Center poll 2007. 2007-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7).
- ^ A German poll on DW.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3).
- ^ Pew Research Center poll 2013. 2013-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8).
- ^ Bertelsamnn Foundation study about Israel-Germany relations and public perception in both countrie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2).
- ^ Williamson, Murray, Knox, MacGregor, Bernstein, Alvin H., The making of strategy: rulers, states, and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549
- ^ Lappin, Yaakov. Israel, Germany develop nuclear warning system. The Jerusalem Post. 17 November 2008 [25 Octo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October 2017).
Working in secret, Israel and Germany have jointly developed a nuclear missile detec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Defense News Web site.
- ^ Serr, Marcel. Bilateral Arms Cooperation: The Roots of German-Israeli Relations. Israel Journal of Foreign Affairs. IX(2). 2015. doi:10.1080/23739770.2015.1043612.
- ^ India Air Force in Israel for First-ever Joint Military Exercise. Haaretz. 2017-11-02 [2019-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