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聲 (教育家)
楊振聲(1890年—1956年),字今甫,亦作金甫,筆名希聲,山東蓬萊(今蓬萊市)水城村人,現代教育家、作家,教授,曾任國立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校長。[1]
生平
[編輯]早年
[編輯]少年時在家鄉讀書。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20年春,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獲博士學位後,又入哈佛大學攻讀教育心理學。1924年,楊振聲回國,主要從事教育,歷任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燕京大學教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兼文學院院長、中文系主任。
出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
[編輯]1928年濟南「五三」慘案發生後,省立山東大學停辦。南京政府下令將其改建為國立青島大學,由教育家蔡元培舉薦,1930年5月楊振聲出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學時,倡導學術自由,「兼容並包」,打破門戶之見,廣攬有學識的各方面專家學者到北大任教,使北大呈一時之盛。楊振聲出任青島大學校長時,以蔡元培為榜樣,延聘有學術水平、熱愛教育事業的人才到校任教,使剛建校不久的大學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使其他大學羨慕不己。當時,聞一多任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梁實秋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黃敬思任教育學院院長兼教育行政系主任,黃際遇任理學院院長兼數學系主任,王恆守任物理系主任,曾省任生物系主任,趙太侔任教務長。另有杜光勛、游國恩、張煦、沈從文、傅鷹,及稍後到來的老舍、洪深、任之恭、王淦昌、童第周等。 除師資外,楊振聲十分看重學校的圖書館和實驗室的建設,他把這一工作視作蓋房子打基礎。同時他很重視圖書、設備的管理和利用,他任校長時期,主持建造了科學館,圖書館建設也頗有水平。楊振聲主張從嚴治校,主持制定了完備的規章制度,使學校工作能按部就班有序進行,這樣可使學校形成優良的校風,造就有用之才。楊振聲尤重視辦學質量,他在校內實行淘汰制,規定比許多名校更嚴的制度,形成很高的淘汰率。楊振聲在學校內重視開展學術活動,帶頭進行學術演講,請校內外學者名流繁榮學術,鼓勵師生們建立學術社團,創辦學術文藝報刊。楊振聲任校長兩年,為學校後來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為人們肯定的重要貢獻。
抗戰時期
[編輯]1938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兼敘永分校主任、中文系教授。
抗戰勝利後
[編輯]1946年—1952年任教於北京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兼北京市文聯創作部部長。1952年,調長春東北人民大學任教授兼中國文學史教研室主任。[2]
1956年病逝於北京。
事蹟
[編輯]- 早在北京大學就讀期間,因與許德珩等同學參加反對賣國賊陸徵祥、曹汝霖和火燒趙家樓活動,曾被北洋軍閥逮捕。1932年,為維護教育獨立,抵制國民黨和軍閥干預,毅然辭掉大學校長職位。
- 1934年,受國民政府委託,擔任在英國舉辦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主持人。當得知古物展出後將換軍火打內戰時,便拂袖而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他堅辭國民黨去台灣的邀請。
- 他不僅從事高等教育,而且重視中、小學教育,曾親手編寫了《抗日救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實驗小學國文教科書》。其一生著述頗豐。在讀書期間,就陸續發表了《漁家》、《一個兵的家》、《貞女》、《磨麵的老王》等反映社會問題的小說。
- 1924年,又發表了代表作中篇小說《玉君》,被魯迅譽之為「極要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家。
- 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創作了許多聯繫現實鬥爭的豐富多彩的雜文、文學評論和小說,表達了反侵略戰爭的強烈愛國主義思想,逐漸成為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現實主義作家。其文學創作,為「五四」新文學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