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重音
次重音(secondary stress)在語音學中是指單詞發音的兩個重音中重音程度(degree)較弱的一個,程度較強的稱為主重音。次重音的國際音標符號是在次重音音節之前,位於音節下方的一條短直線,例如在音節nun前:proˌnunciˈation(較高的直線表示主重音)。英語的另一個傳統是為主重音和次重音分別分配尖音符和沉音符,例如 pronùnciátion。
大多數語言在音位上最多有一個程度的重音(據分析,英語是一個明顯的的例外),即每個音節都有或沒有重音。許多語言都有節奏重音,重音的位置可能無法預測,但是當一個重讀音節(可能是主重音)的位置已知時,可以預測位於該重讀音節前或後的一些音節也是重讀的,這些重讀音節可能為次重音。例如荷蘭語,規則為位於單詞起始和單詞末尾的音節發次重音,並且在主重音之前和之後的每個交替的音節也發次重音,除非兩個重讀音節相鄰或重音落在 /ə/ (有例外),參見Dutch phonology § Stress。類似的規則適用於羅馬尼亞語:只要不與主重音相鄰,從第一個音節開始,每個交替的音節發次重音。 [1]在其他的一些語言(例如埃及廣播阿拉伯語、博杰普爾語、卡尤加語、愛沙尼亞語、夏威夷語、考雷語、馬拉雅拉姆語和Warrgamay語)中, [2]可預測次重音落在重音上。
在其他語言中,次重音的位置不可預測,或者某些單詞的次重音位置可能不可預測(因此是音位的)。這經常出現在日耳曼語中,包括英語。例如,在 vacuum cleaner(真空吸塵器)之類的合成詞中,次重音出現,其中vacuum 的第一個音節具有主重音,而cleaner 的第一個音節通常被稱為具有次重音。然而,這種分析存在問題; Bolinger (1986)指出,這些可能是完整與減少的非重讀元音被解釋為次重讀與非重讀的情況。有關詳細信息,請參閱英語中的重音和元音丟失。
挪威語中,複合詞的一個詞根中的音高重音消失了,但前方的主音音節保留了重讀音節的全長(長元音或連音輔音);這有時被稱為次重音。 [3]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Bolinger, Dwight. Intonation and Its Parts: Melody in Spoken English.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ISBN 0-8047-1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