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倫的大銅山礦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法倫的大銅山礦區
世界遺產
官方名稱Mining Area of the Great Copper Mountain in Falun(英文)
Zone d'exploitation minière de la grande montagne de cuivre de Falun(法文)
位置 瑞典歐洲和北美地區
標準 (ii)(iii)(v)
參考編碼1027
登錄年份2001(第25屆會議

法倫的大銅山礦區瑞典語Falun och Kopparbergslagen,英語:Falun Mine),是位於瑞典達拉納省法倫礦業生產和生活遺址。約從10世紀起到1992年,大銅山礦區一直以各種金屬,特別是銅礦的出產聞名。16到17世紀,處於鼎盛期的該礦區所產的銅占歐洲銅總產量的70%以上,今日的法倫礦區保留着至少140座熔爐和圍繞這些熔爐所建的自由礦工居住區[1]。由於完整保留了採礦業發展的歷史原貌和它對於兩個世紀以來的全球礦業的深遠影響[2],法倫的大銅山礦區於2001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早期歷史[編輯]

按照當地傳說,大銅山地區的銅礦是由一隻山羊發現的。但何時開始有礦業生產並無明文記載。考古學和地質學研究表明,採礦事業大約於1000年左右開始,但這一研究只是推測。直到1080年左右,才有明確記載的礦山開發。當時的採礦業規模很小,基本就是當地農家收集和挖掘礦石,熔煉得銅後以供家用。[3]:9-11

從12世紀開始,大銅山礦區所產的銅開始被運送到歐洲其他地區[4]馬格努斯三世(1275-1290年在位)的時候,出現了較為專業的礦冶操作。從呂貝克地區前來的貴族和外國商人從農人手中收購冶煉好的銅,轉運到歐洲各地售出。銅貿易的發展進一步刺激煉銅技術的發展,1288年出現了現存最早的關於大銅山銅礦的手寫文獻,記錄了韋斯特羅斯主教將自己擁有的銅礦的12.5%的收益轉讓給自己的表兄弟,以回報他對自己的經濟支持[5]

馬格努斯四世(1319-1364年在位)曾親自參觀過這一地區,並起草了保證王室利益的文件[3]:13。根據馬格努斯四世頒布的許可狀,大銅山礦區於1347年成立了大銅山(Stora Kopparberg),這一類似股份公司的機構走在了時代之先,自由礦工享有機構的一部分份額,份額和他們所擁有的熔煉銅有關係。大銅山是芬蘭斯道拉恩索公司(Stora Enso)的前身,故該公司有時也被稱為仍在運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司[2]:5。到了14世紀中期,大銅山的礦業生產已經發展成瑞典的重要產業。之後幾百年中,瑞典稅收很大一部分也來自於此。

煉銅方法與鼎盛時期[編輯]

大銅山礦區最早也是使用時間最長的煉銅方法被稱為火成法,即先用大火煅燒銅礦石。礦石受熱再冷卻後會變脆開裂,就可以使用楔錘和長柄大錘鑿開礦石獲得銅礦核。將獲得的礦核放入開放熔爐里加熱,其中的硫組分會氧化出去,所產生的二氧化硫有毒煙塵此後很長時期內都一直是法倫地區的特徵。經過多次的煅燒和熔煉,就得到了粗銅,運到歐洲各地後再進行精煉。這一方法保持了將近七個世紀,直到19世紀末才被新方法取代[3]:14這一方法有可能是從德國的銅礦,如哈茲山銅礦借鑑而來[2]:1

16世紀初,大銅山礦區的產量曾有所下降,但1570年代又發現了大量的銅礦床,加之煉銅方法的改進,銅的產量又繼續增加。17世紀,大銅山的銅產量達到了高峰。所產出的銅大量用於資助瑞典帝國時代的各次對外戰爭,瑞典王國議會也將該礦區視作國家的主要財源。1641年法倫市建立,不久就發展成瑞典最大的城市之一。1650年礦區共生產了超過3000英噸的銅[6]由於銅幣的質量是相同價值銀幣的一百倍,使用起來十分不便,最終促使瑞典成為歐洲最先採用紙幣的國家[4]。1687年的仲夏夜,礦區許多岩壁倒塌,形成了多個巨大的坑洞,其中有一個大坑有150米深。幸運的是,礦工們在一年中只有在仲夏夜和聖誕節休息,所以沒有任何人在事故中喪生。[3]:44

1687年塌方所形成的深度超過一百米的巨坑。

礦工的工作和生活[編輯]

獨輪車和其他採礦工具

法倫礦區的礦工們白天在巷道內開挖礦石,日落之後,四處開始生火,徹夜熔煉當天開掘出的銅礦石。第二天凌晨,礦工們開始鑿開燒裂的礦石取出礦核,這一般由有經驗的礦工完成,薪水也比較高。而新的礦工的主要任務是將礦石從巷道運送到地面,這是對他們的考驗[3]:43-44。由於高強度的勞動和生產環境不佳,很多礦工都患有肺病和風濕性關節炎,然而法倫也曾因健康療養地而聞名,這是因為當地的煙霧酸化了土壤和水源,減少了瘟疫和霍亂的傳播[7]

由於對生產的限制和重稅不滿,從16世紀起礦工們也進行着反抗,1531-1534年古斯塔夫一世曾下令因此事處決七名當地有聲望的居民[1]。政府也在進行着改善工作條件的努力,1578年約翰三世決定為礦區安排一位暫時的外科醫生來處理傷病。1695年建成了礦區醫院,也是瑞典第一所急診醫院[7]

1734年,博物學家卡爾·林奈曾訪問過大銅山,寫下了對礦工生活的鮮活記述,他描寫那些背着礦石爬上搖搖晃晃梯子的礦工大汗淋漓,仿佛剛洗過澡一般。他說法倫銅礦雖然是瑞典最偉大的奇蹟之一,但也同地獄一般。煙塵和黑暗在四周圍繞,岩石,沙礫,強腐蝕性的硫酸,水滴,煙,毒氣,熱,塵埃到處都是[8]。礦區周圍2.5公里的範圍內,樹木、灌木叢或地衣類植物無法生存。1849年,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也參觀了法倫大銅山礦區,他為此寫道:「那裡沒有一寸翠綠,路邊甚至沒有一簇青草,亦無鳥兒飛過。」[9]

逐步衰落[編輯]

法倫紅粉刷的木屋

整個17世紀,瑞典都緊緊保持着着對法倫銅礦的壟斷權。當時在銅的出口上能與瑞典匹敵的只有日本,但歐洲很少進口日本的銅。1690年,著名的冶金學家恩里克·奧德黑利烏斯被國王派遣調查歐洲的金屬市場。雖然奧德黑利烏斯撰寫報告時瑞典的銅生產已經開始衰落,他在某些方面也直陳其事,但他仍然寫道:「對於銅的生產,瑞典就一直像一位母親,無論歐洲內外,沒有地方可以在銅礦生產上和瑞典相提並論。」不過按照現代的標準,當時的產量並不大。峰值時僅突破3000噸,1665年就降到了不足2000噸,到了1710-1720年,僅能超過1000噸。當今的世界銅生產量約為一千五百萬噸。[10]

進入18世紀後,大銅山礦區的生產進入低谷。儘管政府採用各種方法刺激銅礦生產,礦業公司還是開始走向多種經營。他們生產鐵和原木以補充銅的冶煉。很多公司熱衷於生產招牌式的法倫紅顏料,這種顏料含有氧化鐵、銅的化合物和鋅,被廣泛用於粉刷木屋和穀倉[11]。到了1800年所產銅的價值僅有鐵的七分之一了。進入19世紀後,鐵和木材產量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1881年大銅山地區發現了金礦,產生了短期的淘金潮,最終產出了大概5噸黃金。1895年是大銅山礦區產銅的最後一年[4]

今日[編輯]

大銅山礦業博物館的主體建築

大銅山礦區經濟價值的下降這一點最終無法迴避,旅遊業逐漸進入了大銅山礦區。1922年,法倫銅礦博物館開放,這是瑞典最早的技術博物館[7]。1970年,這裡還開發了一座供觀光者探險的礦山。遊客可先乘坐電梯進入地下55米深處,然後可以在山的內部進行600米的徒步遊覽。1992年12月8日,礦區進行了最後一次爆破,之後所有的礦業生產就停止了[9]。今日的礦區由大銅山基金會管理,他們負責管理博物館和組織遊客參觀[6]

2001年,大銅山法倫銅礦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除了礦區本身以外,保護區域也包括法倫鎮的礦工小屋、自由礦工的居住區和附屬建築[12]今日礦區博物館每年大約接待十萬名遊客[8]展覽了大銅山礦業的歷史,包括採礦的工具和機械、運輸水力系統、礦工生活與醫療,也有肖像收藏館,收藏了17世紀以來重要的礦業人物的肖像[7]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世界遗产官方网页介绍. [201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1). 
  2. ^ 2.0 2.1 2.2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ICOMOS), Mining Area of the Great Copper Mountain in Falun - Advisory Body Evaluation (PDF),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00   [2014-03-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0-26) 
  3. ^ 3.0 3.1 3.2 3.3 3.4 Rydberg, Sven. Stora Kopparberg - 1000 years of an industrial activity. Gullers International AB. 1979. ISBN 91-85228-52-4. 
  4. ^ 4.0 4.1 4.2 Kenneth Hudson. World Industrial Archaeology. CUP Archive. 1979: 54-56. 
  5. ^ Malcolm Barber. The Two Cities: Medieval Europe, 1050-1320. Psychology Press. 2004: 64. 
  6. ^ 6.0 6.1 History of Falu Mine - World Heritage sit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2). 
  7. ^ 7.0 7.1 7.2 7.3 法伦铜矿博物馆介绍. [201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6). 
  8. ^ 8.0 8.1 Kjellin, Margareta; Ericson, Nina. Genuine Falun Red. Stockholm: Prisma. 1999: 124–126. ISBN 91-518-4371-4. 
  9. ^ 9.0 9.1 瑞典官方网站对法伦铜矿的介绍. [2014-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4). 
  10. ^ Heckscher, Eli Filip. An economic history of Sweden, Volume 9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85. ISBN 0-674-22800-6. 
  11. ^ 法伦红的历史. [201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6). 
  12. ^ Homesteader estates. Falun World Heritage Site. [2009-10-29]. [永久失效連結]

座標60°35′56″N 15°36′44″E / 60.59889°N 15.61222°E / 60.59889; 15.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