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爾·馮·施泰因帝國男爵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爾·馮-祖·施泰因
帝國男爵
原文名Heinrich Friedrich Karl vom und zum Stein
出生(1757-10-25)1757年10月25日
 神聖羅馬帝國拿騷伯國拿騷
逝世1831年6月29日(1831歲—06—29)(73歲)
 普魯士王國威斯特法倫省卡彭貝格城堡
簽名
職業政治家、改革家、傳教士

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爾·馮·施泰因帝國男爵Heinrich Friedrich Karl Reichsfreiherr vom und zum Stein,1757年10月25日—1831年6月29日),通稱施泰因男爵(Baron vom und zum Stein),普魯士王國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政治家、改革者。以其在耶拿戰役後在普魯士發起的改革而聞名,該改革奠定了普魯士近代崛起的基礎。二戰前的德國社會中,人們普遍認可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民族的是歷史賦予的使命。因此許多歷史學家,如海因里希·馮·特賴奇克,將這一改革視為了實現德意志統一德意志帝國建立的第一步。

生平[編輯]

施泰因出生於拿騷的一個神聖羅馬帝國騎士家族,1773年起就讀於哥廷根大學,施泰因在求學期間深為英國政治制度吸引,法國伏爾泰盧梭塔列朗等人的思想也深深影響了施泰因。畢業後,施泰因由於對腓特烈大帝的崇拜,於1780年成為普魯士王國的一名公務員,在礦業和工業部就職。

1785年,施泰因被任命為普魯士駐美因茨大使,但是很快他便發現自己興趣並不在外交方面,於是在設法出使英國一次後,他於1787年出任普王在威悉河以西領地的Kammerdirektor一職,負責內政和戰爭事務。1796年,他晉升為普魯士在威斯特伐利亞地區所有領地的總管。在其任期中,最重要的一項貢獻當屬主持了魯爾區運河開掘,這使得當地的煤炭資源得以外運,直接奠定了魯爾區的經濟基礎。

施泰因是法國大革命的同情者,他並不贊同普魯士國內高漲的對法國進行軍事干涉的呼聲,但是始終警惕着法國軍事力量的崛起。普魯士在1795年至1806年間,一直對法國和反法同盟之間的戰爭持中立態度,但是卻並沒有在此期間增強國力。1806年,不顧施泰因一再的反對,普魯士貿然與法國開戰,結果在耶拿戰役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慘敗。

此後,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希望施泰因能主持對法國的外交和談,但是被施泰因拒絕,腓特烈·威廉被其態度激怒,下令撤去其一切職務。但是普魯士的其他大臣均未能挽轉局勢,普魯士最後還是被迫與法國簽訂了《提爾西特和約》,割讓了16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心灰意冷的腓特烈·威廉在此之後終於在1807年10月8日任命施泰因為王國首相,並授予其廣泛的權力以推行改革。

上任的第二天,施泰因立即頒布命令,宣布在三年後將全部廢止普魯士的農奴制度,並允許土地自由買賣。他之後又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鼓勵人民參與政治,實施地方自治,改組中央政府機構。他的改革思想很快引起了拿破崙一世的警覺,藉口其在私人信件中進行反法宣傳,拿破崙逼迫腓特烈·威廉將施泰因免職。之後,拿破崙沒收了施泰因的財產,並在1808年12月10日宣布施泰因為法國和萊茵邦聯的敵人。次年1月,施泰因在朋友的保護下逃亡波希米亞

1812年,由於奧地利加入法國一方對俄國開戰,斯泰因被迫離開奧地利前往聖彼得堡,他是在關鍵時刻勸說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與法國媾和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拿破崙戰敗後,施泰因又第一時刻鼓勵亞歷山大一世對法軍進行追擊,以解放受法國控制的大半個歐洲。

1813年2月5日,根據普魯士與俄國達成的協議,施泰因回到普魯士政府,他的任務是確保普魯士為俄軍提供追擊法軍的道路。此後,反法同盟諸國一致認為施泰因應該出任新占領地區的臨時總督。

法國戰敗後,施泰因希望能夠成立一個完整的德意志國家,但是他的這一理想被奧地利的梅特涅維也納和會上打破了,梅特涅成功地使奧地利保留了在德意志中南部的統治地位。由於反對腓特烈·威廉宣布推遲在普魯士實行代議制民主制度,施泰因在維也納和會後宣布退休。在此之後,他一直致力於研究歷史。1831年6月29日,他在威斯特伐利亞的家中病逝。

參考資料[編輯]

Public Domain 本條目包含來自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 Life and Times of Stein, Seely, (London, 1879)
  • Leben des Freiherrn vom Stein, Georg Heinrich Pertz, (1885)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