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佛念
外觀
竺佛念,又稱佛念。 涼州(今甘肅武威)沙門,晉代著名譯師之一,卒於長安。 慧皎稱「自世高、支謙以後,莫逾於念,在苻、姚二代,為譯人之宗」[1],盛讚其譯經的功績。
生平
[編輯]早年出家。 前秦建元年間來長安,家世西河,洞曉方語,「華、戎音義,莫不兼解」[2]。
晉簡文帝時(在位僅一年,為苻秦建元八年,即公元372年),沙門曇摩侍(又作曇摩持)誦《十誦比丘戒本》,竺佛念寫梵文,道賢譯傳,慧常筆受。沙門僧純於拘夷國得《比丘尼大戒 》,由竺佛念、曇摩持、慧常於建元十五年(379)共譯出。
苻秦建元十八年(382年),曇摩蜱(Dharmaprīya)出《摩訶鉢羅若波羅蜜經抄》,竺佛念譯傳。又同年,鳩摩羅佛提(Kumāra-buddhi)出《四阿鋡暮抄解》,佛念、佛護為譯。隔年,罽賓律師耶捨誦《鼻奈耶》,佛提寫梵文,佛念譯傳。
建元十九、二十年(383-384)間,罽賓沙門僧伽跋澄等執《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僧伽羅剎集經》梵本,竺佛念譯出。又曇摩難提誦《中阿含經》、《增壹阿含經》,佛念為譯人。又僧伽提婆誦《阿毘曇八揵度》,佛念譯傳。
弘始元年(399)年僧伽跋澄執梵本,竺佛念宣譯,道嶷筆受,譯出《出曜經》二十卷。
後秦弘始十二年至十五年(413年),佛陀耶舍誦《四分律》、《長阿含經》,佛念譯傳。
他經手的譯作尚有《菩薩瓔珞經》十二卷、《十住斷結經》十卷、《菩薩處胎經》五卷、《中陰經》二卷、《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一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