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
外观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沙門(梵文:श्रमण śramaṇa;巴利語:शमण samaṇa),又譯為桑門、喪門、娑門、沙門那、沙迦懣曩、室摩那弩、舍羅摩弩,意譯為道士、道人、贫道等,意為「勤息」、「止息」等意,原為古印度宗教名詞,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慾,以乞食為生的宗教人士,後為佛教所沿用,成為佛教男性出家眾(比丘)的代名詞,在漢傳佛教中,意義略同於和尚。
起源
[编辑]沙門原義為能捨離世間貪愛[1]、斷除停止種種不善之惡法[2]、已滅除種種有漏的染污的法[3]。
印度吠陀時代晚期,婆羅門教因過度世俗化,權威受到挑戰,印度誕生了數個反對婆羅門特權、關心人民福祉的新興教派,普遍存在出家求道為沙門的傳統,此一思想潮流稱爲“沙門思潮”,此一時期稱爲“沙門時期”,印度諸宗教皆以沙門作為出家修道者的代稱。佛教也是印度沙门的其中一个教,其他还有耆那教、印度苦行僧等皆是沙门。沙门诸教不承認後期婆羅門所提出祭祀升天的說法,而是相信原來的輪迴。如之,沙門不再接受婆羅門的思想,並對其思想提出新的解釋,佛教、耆那教等都屬於此一系統。
沙門后来成為佛教男性出家眾、比丘的代名詞,指能夠脫離煩熱苦報,生、老、病、死的因,能解脫生死的苦的人,也就是能證沙門果的人,才能真正算得上是真正的沙門,佛陀稱作是實行沙門[4]。沙門的意義不同於和尚,佛教传入中国時称僧侣为道士、道人。后来由於北魏太武滅佛才改稱道教神职人员,如祭酒、鬼卒之名为道士。但在当时还並未太流行,南朝陆修静将道教授第一次所录的神职人员为“散气道士”,隋唐道教神职人员统称为道士,但是佛教沙門们还是自称为贫道,差不多到了宋朝才多自稱为贫僧。
佛教中的沙門
[编辑]佛對出家沙門的說法
[编辑]- 在《中阿含經》中所謂的「沙門」是指能證解脫者,但因為也有人在佛教之中出家,雖有佛教出家的外表裝扮,但內心及言行不能真正符合沙門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以不能稱作真正實義的沙門。
- 在《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中有提到四種沙門:
- 行色相沙門:如果有出家人剃髮的模樣,但身口意行卻都不清淨,徒具沙門形相而無實質,稱作行色相沙門[5]
- 密行虛誑沙門:也有人在佛教之中出家,雖然表面裝出很有威儀的樣子,來蒙騙賺取世間人的尊敬,但事實上心中卻貪愛世間法、執著人我的表相,對於解脫道所說世間一切法無常、苦、空的道理,不能信受,不能親證,所以不喜愛也不願離開世間的種種法。這種人就稱為密行虛誑沙門[6]
- 求名聞稱讚沙門:貪求名聲而外表像是有持戒的人,希望因此得到他人的讚嘆。[7]
- 實行沙門:不求名聞利養、能證解脫果。[8]
參考文獻
[编辑]- ^ 《翻譯名義集》:「 沙門,或云桑門,名沙迦懣(門字上聲)曩,皆訛。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羅磨拏。此言功勞,言修道有多勞也。什師云: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門。肇云:出家之都名也。秦言義訓勤行,勤行取涅槃。」
- ^ 《玄應音義》:「沙門,此云止息,謂止息一切諸不善法。又曰劬勞,謂修一切劬勞苦行。又曰聽聞,謂多聞薰習是常業也。」
- ^ 《俱舍論》:「諸無漏道是沙門性,懷此道者名曰沙門,以能勤勞息煩惱故。」
- ^ 《中阿含經》卷48〈4 雙品〉:「「云何沙門?謂息止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污,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沙門。」《 (CBETA, T01, no. 26, p. 725, c4-6)
- ^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4:「云何名行色相沙門。迦葉。此一沙門。雖復剃除鬚髮著佛袈裟受持鉢器色相具足。而身不清淨。口不清淨。意不清淨。不自調伏麁惡不善。廣貪財利命不清淨。得破戒罪法。迦葉。此名行色相沙門。」 (CBETA, T12, no. 352, p. 212, c13-17)
- ^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4:「迦葉白言云何名密行虛誑沙門。迦葉。此一沙門。雖知行業亦具威儀。喫麁惡飲食。詐歡詐喜。於行住坐臥。恒搆虛誑。又不親近在家出家四聖種族。詐默無言誑賺有情。心無清淨亦無調伏。亦不息念虛妄推度。住著我人之相。若遇空法而生怖畏如登崖險。若見比丘善談空者如遇冤家。迦葉。此說名為密行虛誑沙門。」 (CBETA, T12, no. 352, p. 212, c18-25)
- ^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4:「此一沙門。為求名聞稱讚詐行持戒。惑亂他人恃衒多聞要他稱讚。或居山野。或處林間。詐現少欲無貪。假行清淨之行。於其心內無其離欲。無其寂靜無其息慮。無證菩提亦不為沙門。亦不為婆羅門。亦不為涅槃。而求稱讚名聞。迦葉。此名求名聞稱讚沙門。」 (CBETA, T12, no. 352, p. 212, c27-p. 213, a3)
- ^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4:「此一沙門。不為身命而行外事。亦不言論名聞利養。唯行空無相無願。若聞一切法已。正意思惟涅槃實際。恒修梵行不求世報。亦不論量三界喜樂之事。唯見性空不得事法。亦不議論我人眾生壽者及補特伽羅。見正法位離諸虛妄。於解脫道斷諸煩惱。達一切法自性清淨。內外不著。無集無散。於彼法身如來明了通達。無其見取。亦不言論色身離欲。亦不見色相。亦不見三業造作。亦不執凡聖之眾法無所有。斷諸分別自性凝然。不得輪迴不得涅槃。無縛無解無來無去。知一切法寂靜湛然。迦葉。此說名為實行沙門。」 (CBETA, T12, no. 352, p. 213, a4-16)
- ^ 9.0 9.1 9.2 9.3 《瑜伽師地論》卷97:「諸沙門略有四種。一者勝道沙門。二者論道沙門。三者命道沙門。四者污道沙門。」 (CBETA, T30, no. 1579, p. 853, c22-24)
- ^ 10.0 10.1 10.2 10.3 《瑜伽師地論》卷29:「沙門復有四種。何等為四。一勝道沙門。二說道沙門。三活道沙門。四壞道沙門。」 (CBETA, T30, no. 1579, p. 446, c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