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倫三島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不列顛群島地圖

英倫三島一詞是中文中對「英國」或「不列顛群島」的特有別稱,一般出現在非正式場合或文學藝術作品中。「三島」指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另有其他說法見下文)。它很可能是早年清代對於英國仍欠缺正確了解時形成的詞彙,一直沿用至今。在英文中,事實上並沒有與「英倫三島」相對應的概念或語詞[1]

出處來源

[編輯]

明朝末年,隨着歐洲傳教士到中國活動,中文中才開始出現有關英國的信息。最早的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他在《坤輿萬國全圖》中將蘇格蘭稱為「思可齊亞」,將英格蘭稱為「諳厄利亞」,都是譯自拉丁語稱法。1623年,同是耶穌會傳教士的艾儒略杭州刊印了第一部用漢文撰寫的世界地理學著作《職方外紀》,其中沿用了利瑪竇的譯法。《職方外紀》記載歐洲西北海有「諳厄利亞」和「意而蘭大」兩個大海島和許多小島,諳厄利亞分為三道。此處的「諳厄利亞」當指大不列顛島,而「三道」當指大不列顛島的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三部分。[2]南懷仁是清朝前期的傳教士,他在康熙年間繪製了《坤輿全圖》,並配有《坤輿圖說》,對英國的介紹與《職方外紀》大多相同。這些地圖和書籍其實並沒有使中國人對英國有更多的了解,曾於1637年侵擾廣州的英國威德爾船隊甚至一直被各種史書說成荷蘭人[3]

隨着越來越多的英國商人到中國貿易,中國人才對英國開始有了更多了解,弄清了英國人與荷蘭人的不同。同時,人們開始用「英圭黎」、「英機黎」和「𠸄咭唎」等譯自葡萄牙語譯稱來稱呼英國。刊行於雍正八年(1730年)的《海國聞見錄》介紹英國稱「英機黎一國,懸三島於吝因、黃祁、荷蘭、佛蘭西四國之西北海」,其中「英機黎」為英國,「吝因」為丹麥,「黃祁」為德國,「佛蘭西」為法國,書中對「三島」所指為哪三座島嶼並沒有說明,而且書中附圖也只畫了兩島。[3]

普魯士來華新教傳教士郭實臘(Gützlaff)在其1834年所著的《大英國統志》中則明確表明英國主島只兩個:「英吉利國懸二島,北東西三方皆臨大海,南隔海對峙佛蘭西國也。」[4]

1844年出版的《海國四說》是曾在海關任職的梁廷枏所著,由《耶蘇教難入中國說》《合省國說》《蘭侖偶說》及《粵道貢國說》四部書合編而成,其中《蘭侖偶說》一書是介紹英國的,其中《蘭侖偶說·卷二》提到「國曰英吉利……亦曰英倫……三島並懸……凡五十三部皆英倫舊地也……此外復有續據兩地,其與蘭侖同島而界以港者曰斯葛蘭,別出一島者曰愛倫,皆近國舊壤,分部置官一如本國……按新嘉坡人撰《英國論略》雲倫墩、蘇各蘭兩島共名英吉利,延長二十六萬一千方里,耳蘭島九萬六千方里」;《蘭侖偶說·卷四》則有「英吉利國在歐羅巴洲,三島孤懸大西洋中,迤東兩島相連,南為英倫,北曰斯葛蘭。南北約二千餘里,東西闊者五、六,狹者三、四百里。西別一島為以耳蘭,南北約七、八百里,東西五、六百里。」[5]書中的「凡五十三部」指的是英格蘭39郡、威爾士13郡及馬恩島。當時愛爾蘭全島都屬英國,書中所稱的「英倫」顯然是位於大不列顛島南部的英格蘭王國舊地,而「三島」則指的是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也就是將大不列顛島說成是相連的兩個島。

1848年,徐繼畲《瀛寰志略》是當時很有影響力的一本介紹世界各國的書,書中稱「英吉利,歐羅巴強大之國也,地本三島孤懸大西洋海中,迤東兩島相連,南曰英倫,北曰蘇格蘭,兩島南北約二千餘里……西別一島曰阿爾蘭」。[6]曾在1866年出使英國的中國首位出使歐洲的官員斌椿在其回國後所著的《乘槎筆記》中稱「英地本三島,孤懸大西洋海中,迤東兩島相連,長約二千餘里,廣約五百里。南曰英倫,北曰蘇格蘭。迤西別一島,名愛爾蘭,長七八百里,廣半之」[7]。與《英國論略》中的說法一致。

1890年,薛福成出使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四國,在其出使日記《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和《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續》中,多次提到「英國三島」和「英倫三島」等詞,並明確三島是指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如光緒十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日記中有「英國三島豪紳富商尤萃於英倫……唐德宗貞元十六年,(英倫)始並為一。宋高宗時,攻得阿爾蘭島;然蘇格蘭島猶別為一國……由是蘇格蘭遂與英倫合為一國……乾隆年間,始將蘇格蘭議院歸併倫敦,由是三島合一,而英日以強盛」;如光緒二十年甲午二月三十日的日記中有「英吉利自合英倫、阿爾蘭、蘇格蘭三島為一,而國勢日以強盛」等。[8][9]

其他說法

[編輯]

由於「英倫三島」一詞的來源出處不明朗,而且是在中文較為常用的國家別稱,因此有很多資料有對其來源的推測,甚至臆斷。1996年出版的黃鴻釗的《英國簡史》及2002年出版的程仁宏《歐洲地理》等書籍中均明確說明,英倫三島指的是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三個部分,但未給出證據。[10][11]

清末民初的使用

[編輯]

三島/英國三島

[編輯]
年代 出處 原文 備註
1842年 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 [12]
光緒初年 李鴻章《直境開辦礦物折》 英之立國在海中三島物產非甚豐盈 [13]
1876年 劉錫鴻《英軺私記 合必利敦而論(英倫只一島之名耳,合三島總名為必利敦),共六百五十二人。蘇、阿兩島之紳,比英倫為少者,以戶口固遜耳 [14]
1877年 總理衙門郭嵩燾《奏新加坡設立領事》 英國三島並無華商貿易無從設立領事 [15]
1891年 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續 英之本國有英倫、蘇格蘭、愛爾蘭三島之地……凡寄英國三島及沿海各小島……阿爾蘭,英國三島之一也……上下緬甸共積二十八萬英方里,比較英三島三倍之大……(印度之地)大於英國三島十五倍有奇……英吉利自合英倫、阿爾蘭、蘇格蘭三島為一……英國幅員,自英倫、蘇格蘭、阿爾蘭三島外……蓋英雖僅三島,而屬地遍於五洲……英國地分三島。一曰英格倫(省曰英倫),一曰蘇格蘭,此二島合為一大島……一曰阿爾蘭 [8]
1924年 孫文民族主義 第四講 現在世界上的民族,占地球上領土最多的,是撒克遜民族。這個民族最初發源的地方是歐洲,但是在歐洲所占的領土,不過是大不列顛三島,像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這三島在大西洋的位置,好像日本在太平洋一樣 [16]
1924年 孫文《民權主義 第四講 像愛爾蘭是英國三島中的土地 [17]
1924年 孫文《民生主義 第三講 像西方三島的英國,一年之中所出的糧食只夠三個月吃……東方三島的日本國,每年也是不夠飯吃 [18]

英倫三島

[編輯]
年代 出處 原文 備註
1890年 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 蓋英倫三島,四百皆海,本多白霧 [9]
1903年 張繼《祝北京大學堂學生》 觀諸實際,歐洲之革命,由地方而起者,惟英倫三島而已,全大陸諸國,則革命之主動力莫不在京城 [19]
1913年 李大釗一院制與二院制 矧我初建新創之民國,而亦盲從無所特立,不愈為英倫三島所竊笑耶 [20]
1924年 孫文《民族主義 第五講 再從美國更向東望,位於歐洲大陸與大西洋之間的便是英倫三島 [21]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梁文道:你真的懂“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吗 开卷八分钟. book.ifeng.com. [2017-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2. ^ 艾儒略.《職方外紀》.卷二.西北諸海島
  3. ^ 3.0 3.1 龔纓晏. 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英国的认识. 鴉片戰爭博物館. [2018-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9). 
  4. ^ 熊月之.鴉片戰爭以前中文出版物對英國的介紹——介紹《大英國統志》.安徽史學.200401.52~58頁
  5. ^ 梁廷枏.海國四說》.1844年.維基文庫
  6. ^ 海國圖志 卷五十二
  7. ^ 斌椿. 乘槎筆記. 京都琉璃廠二酉堂,清同治8年(1869).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頁
  8. ^ 8.0 8.1 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 卷四 光緒十六年庚寅八月初六日記.1890年
  9. ^ 9.0 9.1 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續 卷四
  10. ^ 程仁宏《歐洲地理》,臺北:文化大學出版部,民91,p.49
  11. ^ 黃鴻釗, "英國簡史", 臺北: 書林, 民85, p.1
  12. ^ 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維基文庫
  13. ^ 《直境開辦礦物折》,《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40
  14. ^ 劉錫鴻.英軺私記
  15. ^ 使英郭嵩燾奏新加坡設立領事片.清季外交史料.文海出版社:212-211
  16. ^ 孫文.三民主義·民族主義 第四講.1924年2月17日.維基文庫
  17. ^ 孫文.三民主義·民權主義 第四講.1924年4月13日.維基文庫
  18. ^ 孫文.三民主義·民生主義 第三講.1924年8月17日.維基文庫
  19. ^ 張繼,《祝北京大學堂學生》,《蘇報》,1903年6月6日
  20. ^ 李大釗.一院制與二院制.1913年9月1日
  21. ^ 孫文.三民主義·民族主義 第五講.1924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