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寶
閻寶 | |||||
---|---|---|---|---|---|
將領 | |||||
遙領天平軍節度使 | |||||
時代 | 唐朝→五代十國 | ||||
主君 | 朱瑾→朱全忠(後梁太祖)→後梁末帝→李存勖 | ||||
姓 | 閻 | ||||
名 | 寶 | ||||
姓名 | 閻寶 | ||||
字 | 瓊美 | ||||
出身地 | 唐朝鄆州 | ||||
出生 | 咸通四年(863年) 唐朝鄆州 | ||||
逝世 | 天祐十九年(922年)5月23日 趙州 | ||||
| |||||
閻寶(863年—922年5月23日),字瓊美,鄆州人。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國時期將領,先後效力泰寧軍、宣武軍、後梁和前晉,後在討伐成德軍(趙國)時因戰敗而病亡。
生平
[編輯]早期仕途
[編輯]閻寶早年是泰寧軍節度使朱瑾的牙將。乾寧四年(897年),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派龐師古攻打泰寧軍部兗州,朱瑾二子及大將康懷貞、判官辛綰、小校閻寶以兗州向龐師古投降,朱瑾奔淮南。[1][2][3]
效力後梁
[編輯]後梁建立前
[編輯]光化三年(900年)九月,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遣李嗣昭率步騎三萬下太行山,攻克懷州,進攻河陽軍,壞其羊馬城。閻寶時任佑國軍將,引兵救之,十月,與河陽留後侯言力戰於戰壕外,河東軍退。[4][5][6][7][8][9]
朱全忠受任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後,派元帥府行軍左司馬李周彝、右司馬符道昭領寇彥卿、南大豐、閻寶率大軍討伐義昌軍節度使劉守文。[10]
後梁建立後
[編輯]開平四年(910年)十二月,太祖命寧國軍節度使王景仁為北面行營招討使,潞州副招討使韓勍為副,相州刺史李思安為前鋒,會合魏博軍討伐成德軍節度使趙王王鎔,又令閻寶、王彥章率二千騎在邢、洺與王景仁會合。李克用之子繼任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存勖來援救王鎔,此戰即柏鄉之戰,梁軍大敗。[11]
太祖年間,閻寶為諸軍都虞候,常跟隨諸將征伐,未嘗獨自立下戰功。[2]乾化元年(911年)十月,太祖駐相州,以閻寶為御營使。[12]
效力前晉
[編輯]力窮降晉
[編輯]後梁末帝貞明元年(915年),閻寶為保義軍節度使(治邢州)、[2]檢校太傅。[1][13]
貞明二年(916年),後梁魏博軍兵變,魏博軍節度使賀德倫降晉。李存勖攻克相、衛、洺、磁四州,衛州刺史來昭投降,磁州刺史靳昭、昭德軍節度使(治相州)張筠、義昌軍節度使戴思遠棄城而逃。六月,李存勖以偏師攻打邢州,閻寶獨自保守邢州孤城,援軍斷絕,派帳中親校潘瑰走小道騎馬奏報朝廷。[14]末帝遣捉生都指揮使張溫率兵五百救之,張溫以其眾降晉。八月,李存勖親自率軍攻打邢州,遣人告訴閻寶相州已被攻克,又遣張溫率援兵至城下告諭,閻寶於是舉邢州降晉。[15][16][17][18][19][20]李存勖嘉之,以他遙領天平軍節度使、東南面招討等使,[21][22]待以賓禮,位在諸將上,[2]每有謀畫,都與其參謀決議。[1]
幽州解圍
[編輯]天祐十四年(917年)三月,契丹進犯幽州,盧龍節度使周德威形勢危急,而李存勖正與後梁對峙,對是否分兵相救感到憂心,只有李嗣源、李存審、閻寶勸李存勖救幽州。閻寶舉霍去病、陳湯的例子請求率精卒一萬與契丹作戰。李存勖喜道:「昔日唐太宗得一李靖就生擒頡利可汗,現在吾有猛將三人,又擔憂什麼呢!」李存審、閻寶認為契丹軍無輜重,勢不能久,等其在野外無可掠奪了,糧盡了自然回軍,然後可以追蹤攻擊之。李嗣源說周德威是社稷之臣,幽州朝夕不保,無暇待契丹自退,請求身為前鋒相救。李存勖贊同。四月,李存勖命李嗣源率軍先進發,屯於淶水,閻寶率鎮、定之兵繼後,[22]率師乘夜渡過祁溝,殺入敵軍,俘擒而還。七月,李存勖擔心李嗣源、閻寶兵少不足以敵契丹,又命李存審率兵增援。李嗣源、閻寶、李存審率步騎七萬在易州會合,[23]三將合謀,銜枚束甲,尋找澗谷行軍,直抵幽州。八月,晉軍從易州北沿山而行,沿着大房嶺東進,在幽州西北六十里打敗契丹萬騎,俘獲物資不可勝計,進軍追殺,俘斬萬計,殺進幽州,解周德威之圍後於九月班師。[1][24][25][26][27]李存勖加閻寶檢校太尉、同平章事。[21]
十月,監軍使張承業認為庫房錢是建立基業用的,不肯給李存勖用,李存勖怒了要殺他,張承業挽住他的衣服哭。閻寶在旁解開張承業的手讓他退下,張承業一拳毆得閻寶摔倒在地,罵道:「閻寶,朱溫(朱全忠本名)之黨,受晉大恩,卻未嘗出一言效忠報恩,想以諂媚自容嗎!」[27][28][29]
胡柳勵戰
[編輯]在天祐十五年(918年)十二月梁晉之間的胡柳陂之戰中,晉國各路軍隊都避敵不戰而觀望,梁軍登上無石山,軍勢強盛。李存勖望見,害怕不敵,想要回營退守臨濮。閻寶進言說:「大王深入敵境,偏師作戰不利,王彥章的騎兵已經進入濮州,山下只有步兵陳列,天色將晚,他的士兵都有了歸意,我們發動全部精銳部隊攻打他們,他們一定會敗退逃跑。現在如果後退,一定會被敵軍追擊,我方軍隊尚未集結,又聽聞敵軍得勝,就會不戰而自己潰敗。大凡作戰,決定勝負,就要正確地估計形勢,了解了情勢,就要果斷不疑。現在大王的成敗就在此一戰,如果不能取勝,敵軍餘眾渡過黃河,黃河以北的地區就不歸大王所有了,大王一定要努力迎戰啊!登高臨下,勢如破竹,消滅敵軍殘餘正在今日!」昭義節度使李嗣昭和銀槍都將王建及也都勸戰,李存勖聽了很是震動,致謝說:「如果沒有你們,我幾乎計謀錯誤。」於是率領騎兵大聲呼喝,揮槊登上無石山,大敗梁軍。[1][2][19][21][27]
伐趙身亡
[編輯]天祐十八年(921年),王鎔養子張文禮(王德明)殺死王鎔,奪取軍鎮。三月,河中節度使朱友謙、李嗣昭、義昌軍節度使李存審、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安國軍節度使(即原保義軍節度使)李嗣源、成德軍兵馬留後張文禮、閻寶、大同軍節度使李存璋、威塞軍節度使王郁、振武節度使李存進、朱友謙子忠武軍節度使朱令德分別遣使勸進李存勖即唐朝帝位,李存勖回信不許。從此,各藩鎮多次上章勸進,各自獻上貨幣數十萬以為即位所需的費用。[18][30]
八月,李存勖得知張文禮私通後梁,於是以符習為成德軍留後,又命閻寶為招討使、[2]相州刺史史建瑭為馬軍都將、天雄軍馬步副都將李紹文為馬步軍都虞候率兵助之,從邢洺北上進討張文禮弒父之罪。[31][32][33]當月,趙州刺史王鋋投降,九月,閻寶進軍渡過滹水,進逼成德軍軍部鎮州,在其西南紮營,挖掘壕溝建柵欄圍城,挖開大悲寺漕渠淹沒外城,俘獲張文禮所任深州刺史張友順,折斷他的腿獻給李存勖。[1]當月,史建瑭陣亡。[34][35]十月,王處直養子王都幽禁王處直於其他房間,自稱留後,[18]閻寶聞訊報知李存勖。[30]
天祐十九年(922年)正月,契丹三十萬大軍來援救成德軍,前鋒抵達新樂,眾人都很擔憂。閻寶見李存勖,陳說策略,軍情才安定下來。契丹退軍後,閻寶加兼檢校侍中。三月,鎮州糧盡,張文禮的兒子也是繼任者張處瑾派部下五百餘人出城尋找食物,閻寶放他們出去,想埋伏軍隊截擊。這些鎮州軍出城後就奮力攻打圍城工事,閻寶輕視他們,沒有準備,鎮州軍很快湧來數千人,閻寶的軍隊沒有集結,鎮州軍破壞圍城工事而出,縱火燒了閻寶的營寨,閻寶抵抗不住,收兵退守趙州。鎮州軍將晉軍營壘盡數毀壞,取其牧草糧食,數日不盡。李存勖聞之,以李嗣昭為北面招討使,代替閻寶。四月,李嗣昭陣亡,[8][18][31]閻寶也羞憤成疾,背疽發作而死,[2][30][35][36][37]時年六十歲。[1]
後事
[編輯]因閻寶、李嗣昭都去世,七月,李存進奉命代為征討,亦戰死,[18][31][36][38]最後鎮州由李存審平定。[19]
李存勖建立後唐後,於同光初年追贈閻寶太師。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十月,追封太原郡王。[1][2][39]
閻寶年輕的僕夫李彥韜在閻寶死後被李嗣源的女婿後來的後晉高祖石敬瑭收於賬下,後為後晉高官。[39][40]
家庭
[編輯]閻寶有八子,閻弘倫、閻弘儒官至郡守,[1]另有子閻弘魯。[41]
評價
[編輯]- 《舊五代史》史臣曰:閻寶再降於人,夫何足貴焉(閻寶兩次投降他人,哪裡值得珍視了!)。[1]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書目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舊五代史》卷五十九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新五代史》卷四十四
- ^ 《舊五代史》卷一十三
- ^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七
-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八
- ^ 《舊五代史》卷二
- ^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
- ^ 8.0 8.1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二
- ^ 《舊五代史》卷二十一
- ^ 《舊五代史》卷二十七
- ^ 《舊五代史》卷六
- ^ 《舊五代史》作天祐六年(909年)事,此從《新五代史》。保義軍節度使909—912年間為王檀,912—914年間為戴思遠,詳見朱玉龍《五代十國方鎮年表》。
- ^ 《舊五代史》卷九十四
- ^ 《舊五代史》卷八
- ^ 《舊五代史》卷五十六
- ^ 《新五代史》卷三
- ^ 18.0 18.1 18.2 18.3 18.4 《新五代史》卷五
- ^ 19.0 19.1 19.2 《新五代史》卷二十五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三
- ^ 21.0 21.1 21.2 《舊五代史》卷二十八
- ^ 22.0 22.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九
- ^ 《舊五代史》卷三十五
-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七
- ^ 《新五代史》卷六
- ^ 《新五代史》卷七十二
- ^ 27.0 27.1 27.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
- ^ 《舊五代史》卷七十二
- ^ 《新五代史》卷三十八
- ^ 30.0 30.1 30.2 《舊五代史》卷二十九
- ^ 31.0 31.1 31.2 《舊五代史》卷六十二
- ^ 《新五代史》卷二十六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九
- ^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
- ^ 35.0 35.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一
- ^ 36.0 36.1 《新五代史》卷三十六
- ^ 《舊五代史·莊宗紀》作5月28日,此從《資治通鑑》。
- ^ 《舊五代史》卷五十三
- ^ 39.0 39.1 《舊五代史》卷七十六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四
- ^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