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安吉城牆

座標30°42′45.083″N 119°41′11.119″E / 30.71252306°N 119.68642194°E / 30.71252306; 119.6864219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城城牆
西南段城牆,2019年1月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浙江省安吉縣
座標30°42′45.083″N 119°41′11.119″E / 30.71252306°N 119.68642194°E / 30.71252306; 119.68642194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6-551
認定時間2006年5月25日
地圖

安吉城牆又名安城城牆桃城,為舊安吉縣城、安吉州城城牆,位於今中國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城區以北、遞鋪街道安城村,是浙江地區保存最[1]完整的古代州、縣級城牆[2]。1989年公布為第四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3],2006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

歷史

[編輯]

安吉為東漢中平二年(185)分故鄣縣南境置縣,屬丹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屬吳興郡。隋唐時兩度撤縣,麟德元年(664)復置縣,屬湖州,南宋寶慶元年(1225)屬安吉州(為湖州改名),元屬湖州路,明屬湖州府,正德元年(1506)升為散州並領孝豐縣,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降為縣,仍屬湖州府[5]。1914年屬錢塘道,1927年直屬浙江省,1949年屬臨安專區,1953年改屬嘉興專區(1970年改地區),1983年至今屬湖州市。最初的治所在天目鄉(今安吉縣西南孝豐鎮),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徙治玉磬山(又名落石山)東南(今安吉縣東北二十五里)[6],五代梁開平元年(唐天祜四年,907)再遷馬家渡西,即城牆所在。1951年縣治遷往梅溪鎮,1958年再遷遞鋪鎮,即今縣城所在。原城牆所在地一度為安城鄉、安城鎮駐地[7],2001年撤銷安城鎮併入遞鋪鎮,現為遞鋪街道所轄行政村安城村,古城牆範圍內有近800戶居民(截至2019年3月)[8]

安吉最初無完整城牆,僅設六座城門,按南宋嘉泰《吳興志》西門名齊雲門,北門名迎恩門,其餘各門無名稱[9]。元末明初(元至正十六年,1356)總管張俊德始建土城,一年後元帥費愚改為石城,後歷經明嘉靖、天啟和清雍正、乾隆、咸豐時期的多次修葺,現狀在南門和北門內各保存有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和咸豐元年(1851)的重修碑記,南門內碑記題「乾隆三十三年夏月署安吉州知州事合肥張先岸監修」,北門內碑記題「咸豐元年知安吉縣事長樂鄭廷珪監督紳董重修」()。城牆東臨西苕溪,其平面呈橢圓形,形似桃。城周六里(約2880米),最初高二丈(約6.4米),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又加高三尺(約0.96米),厚一丈(約3.2米)。設有陸門四座,分別為東門迎春門、西門寶成門、南門朝陽門和北門拱辰門,護城河引西苕溪水繞城[10][11]

清同治十三年(1874)《安吉縣誌》城垣圖(上南下北)
清同治十三年(1874)《安吉縣誌》養濟院圖,可見南門朝陽門及城牆上的雉堞
1969年原安吉縣城及周邊地區衛星地圖,可見城牆、護城河及城內外的街道
南門內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修碑記
北門內清咸豐元年(1851)重修碑記

現狀

[編輯]

安吉城牆由城牆、城台、城門、環城馬道以及護城河、跨河石橋等組成,因西苕溪河沙淤積、河床抬高,經常發生洪災,故城牆在防禦的同時兼可防洪。現存城牆殘高4-6米,斷面呈梯形,基寬6-8米,頂寬3-4米,基本保存完整。其中外牆面使用條石包砌,內牆面使用塊石包砌,牆心黃土雜石混築[12]。現存西、南、北三門,東門於1978年因修建公路拆除(同時在西城門南側拆出一處豁口),南門於1987年因城門過低(原高1.96米)影響交通而升高0.8米(據城門內立於1987年的碑記),北門頂部被部分拆除。各門現均為券門,門外砌有石質閘槽,可安放閘板以防洪水,其中南門閘槽高1.66米、寬9厘米、深5厘米[13]

原護城河上西、南、北各城門外均有跨河橋梁,分別為西門外的汪婆橋、南門外的南門橋和北門外的北川橋[14]。其中汪婆橋為單孔石拱橋,長11.3米,寬3米,高3.5米,現僅存石拱;南門橋為三孔石樑橋,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長11.5米,寬2.2米,現因後期路面抬高已被埋入地下;北川橋亦為三孔石樑橋,重建於清咸豐三年(1853),長27.4米,寬3米,高4.5米,中孔橋面石樑東側存有「咸豐癸丑北川橋里人重建」題記[15][12]:350

原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州署(縣署,位於城內中部)、學宮(安吉州學、縣學文廟,位於原州署、縣署西,其址今為安城中學)、古桃書院(亦名磐山書院,位於學宮西)、安吉營、火藥局、育嬰堂、養濟院、預備倉、城隍廟、關帝廟、節孝祠、常樂寺、集仙宮和玉樞道院等(),因縣城在抗戰期間遭受日軍轟炸(1939年4月10日)和縱火,上述古建築基本無存[15]:453-454,南門內西北尚存一口建於北宋時期的南門井(安吉縣文物保護點)。

西門寶成門(門上匾額為寶城門)
西門外的汪婆橋
北門拱辰門
北門外的北川橋
原東門迎春門所在地
安吉縣署圖(出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安吉縣誌》,下同)
安吉學宮圖
安吉城隍廟圖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范一直著. 酱香杂记 2 范一直地方文化随笔集.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06: 295. ISBN 7-5339-2314-6. 
  2. ^ 《浙江省古城保护工作情况》. 國家文物局. [2019-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9).  浙江省主體部分保存比較完整的城牆包括臨海台州府城牆、安吉安城城牆、蒼南蒲壯所城、臨海桃渚城等,其中台州為府城,蒲壯所城、桃渚城為所城。
  3. ^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調整部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浙政發〔1997〕160號
  4.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國發〔2006〕19號
  5. ^ 清·汪榮、劉蘭敏修,張行孚、丁寶書纂,《同治安吉縣誌·卷一·建置》:後漢靈帝中平中分故鄣縣南置安吉縣,吳屬吳興郡,晉以後因之,隋省入綏安,屬宣城郡。唐隸湖州,義寧二年沈法興置,武德四年賊平,因之,以縣隸桃州,七年廢入長城,麟德元年復置。五代吳越隸湖州,宋改湖州為安吉州,領縣如舊。元隸湖州路,明屬湖州府,正德元年十一月升為州,本朝初年州如故,不領孝豐,至乾隆三十九年承平事簡,仍降州為縣。
  6. ^ 《同治安吉縣誌·卷二·公署》:縣治即舊州治,舊治在天目鄉,後漢時立,即今孝豐縣址是也。唐開元二十六年縣令孔志道移於落石山東南。
  7. ^ 戴均良,劉保全,鄒逸麟等主編,張炳善,陳潮,陳根良等副主編.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0. 
  8. ^ 《递铺街道安城村小城镇整治火热启动》. 安吉新聞網. [2019-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6). 
  9. ^ 南宋·談鑰纂修,《嘉泰吳興志·卷二·城池》:安吉縣……縣無城郭,有六門,惟西、北二門有名,余皆無名,西曰齊雲,北曰迎恩門。
  10. ^ 《同治安吉縣誌·卷二·城池》:舊無城郭,止設六門,惟西曰齊雲,北曰迎風,余皆無名。其見於古桃志者,東曰迎春,南曰崇陽,北曰砂井,西南曰教場。至明初兵克安吉,總管張俊德始築土為城池,越一年,元帥費愚甃以石,延袤六里,高二丈有奇,廣半之。門四,東曰迎春,舊志俱作賓陽,南曰朝陽,舊志均作麗正,西曰寶成,伍志作迎恩,北曰拱辰,談府志作迎恩。城瀕大溪,引水為濠,鑿濠為池,僅通舟筏。洪武五六年間知縣張士良創建四城譙樓。歲久城圮,濠亦湮塞,嘉靖三十二年知州林壁重修並建譙樓、更鋪。三十三年知州江一麟復加高三尺,內土岸以石甃之,陳良謨有記。天啟三年洪水沖壞東城牆二十四丈並馬路幫岸,知州張夢時重修。本朝雍正五年知州勝兆彬奉敕重修,乾隆十二年知州劉薊植復修,乾隆三十三年知州張先岸重修,道光三十年洪水衝倒城牆數十丈,咸豐元年知縣鄭廷珪、牟房移書院膏火存欵重修。
  11. ^ 清·宗源瀚等修,周學浚等纂,《同治湖州府志·卷十七·輿地略·城池》:元至正十六年明兵克安吉,總管張俊德始築土城,丁酉,元帥費愚重甃以石。
  12. ^ 12.0 12.1 《中國文物地圖集·浙江分冊》編輯委員會編. 《中国文物地图集·浙江分册》(下册).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 346. ISBN 978-7-5010-2395-0. 
  13. ^ 《安吉城墙》. 浙江文化信息網. [2019-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6). 
  14. ^ 《同治安吉縣誌·卷三·關梁》:南門橋一名旱橋,(劉志)在朝陽門外,乾隆十年知州劉薊植修,嘉慶十八年裡人重建,道光二十九年裡人復重建。汪婆橋(劉志)在寶成門外,伍志作齊雲,又名青雲。北川橋(劉志)在拱辰門外,明嘉靖十二年裡人吳松建,州判伍余福有記,見藝文。雍正二年訓導金輅重修,乾隆十年知州劉薊植復修,咸豐三年裡人重建。
  15. ^ 15.0 15.1 安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安吉县志》.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4: 250–252. ISBN 7-213-01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