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次經濟普查
第一次經濟普查
總體情況
基本單位
基本單位情況
人員就業
企業資本投入
第二產業
工業
建築業
第三產業
交通郵政業
房地產業
批發零售業
住宿和餐飲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將之前屬於專項經濟普查的工業普查第三產業普查基本單位普查三項專項經濟普查合併,並將建築業納入普查範圍。普查的時期資料為2004年度;普查對象是在中國大陸境內從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參見:基本單位劃分。普查時間近兩年,各地共組織培訓了300多萬名普查員、普查指導員和1000多萬名有關單位統計、財務人員參加普查活動。查處了普查中發生的虛報、瞞報、拒報等違法違紀案件5377起,保障了經濟普查工作的順利進行。質量抽查結果顯示,數據填報的綜合差錯率僅為4.9‰。這次普查查實了GDP總量和三次產業的比重;所有基層原始數據,都已進入國家統計局的經濟普查數據庫;不僅可以進行全國數據匯總,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加工出按地區、行業、規模和所有制等各種分組的數據,開展各種分析研究。

  • 普查區域和行業組織共計39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區除香港澳門以外的區域;
  • 時間點:2004年12月31日零時;
  • 組織機構: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任組長;
  • 實施單位: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林賢郁任主任);國家統計局。

意義

[編輯]

中國大陸除5次人口普查以外,已進行過的相關經濟普查有7次。由於其普查項目的基本屬於按照產業分類,涵蓋面不全,沒有將屬於重要支柱產業的建築業包括進來,難以全面反映國民經濟的整體狀況,另外就是普查立法滯後和全局性普查過於頻繁,導致被調查對象的配合與各級政府支持程度下降,組織實施難度越來越大。2003年7月,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共同研究報請國務院批准,對國家普查項目的設置和周期安排作重大調整,第三產業普查基本單位普查工業普查合併至「經濟普查」,保留與經濟相關的農業普查

調整後,普查項目有所精簡,周期更加合理,覆蓋面更全,與政府編制五年規劃的銜接更加緊密,資料的可用性和可比性得到明顯提高,而且可以利用普查資料對三產業的增加值作更全面的核查。同時,也有利於各項普查標準的協調統一和普查內容的相互銜接,使周期性普查、經常性抽樣調查和重點調查成為一個相互協調、有機配合的統一體。

區域範圍

[編輯]

普查區域包括行業組織共計39個分為31個省級行政區、8個行業軍隊組織,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區除澳門香港以外地區,具體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31個省級行政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鐵道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郵政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後勤部8個部門。

普查步驟

[編輯]

普查以2004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調查2004年度的資料,分為五個階段:

  • 準備階段,2004年12月底前為準備階段:
    • 2003年12月2日(國發[2003]29號)《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通知》,成立專門組織機構;
    • 2004年9月5日,國務院發佈《全國經濟普查條例》;
  • 2005年1月至5月為填報階段;
  • 2005年2月至8月為數據處理和上報階段;
  • 2005年9月至2005年底為數據評估和發佈階段;
  • 2005年9月至2006年上半年為資料開發應用。

普查對象

[編輯]

普查的對象,是在中國大陸境內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具體範圍包括: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以及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

組織與實施

[編輯]

按照「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國務院成立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負責普查的組織和實施。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統計局,具體負責普查的日常組織和協調。其中,涉及普查宣傳動員方面的事項,具體參與協助的有中央宣傳部負責協調;涉及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名錄方面的事項,由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稅務總局負責協調;涉及機關和事業單位名錄方面的事項,由中央編辦負責協調;涉及社團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名錄方面的事項,由民政部負責協調;涉及組織機構代碼方面的事項,由國家質量監督總局負責協調。

  • 地方各級政府設立相應的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負責本地區普查工作的組織和實施。

基本規範

[編輯]
  • 普查登記的地域原則:普查原則上按行政區域組織實施。法人單位在其主要經營活動所在地進行普查登記,但建築企業在法人單位註冊地進行普查登記。
  • 按法人類別填報普查表的問題:<

企業法人按主要業務活動所屬的行業類別確定應填報的普查表種類。 機關法人社團法人社區居委會村委會,填報行政事業單位普查表。 事業單位法人、其他法人(除社區居委會和村委會)中,執行行政會計事業會計制度的填報行政事業單位普查表,其餘單位填報相應的企業普查表。 實際從事建築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電信業、住宿餐飲業等活動的事業單位,雖然執行事業會計制度,但應填報相應的企業普查表。

  • 單產業法人單位和多產業法人單位填報普查表問題:

單產業法人單位(無下屬產業活動單位的法人單位)填報法人單位普查表,免填《產業活動單位基本情況》及《產業活動單位基本情況附表》。 多產業法人單位(具有多個產業活動單位的法人單位)填報法人單位普查表,填報的各項指標應包括其全部產業活動單位(包括跨縣的產業活動單位)的數據;法人單位本部及下屬產業活動單位還要分別填報《產業活動單位基本情況》,其中:批發零售及住宿餐飲業以外的法人單位附營的批發零售或住宿餐飲業產業活動單位,還要填報《產業活動單位基本情況附表》;批發零售業法人單位附營的住宿餐飲業產業活動單位填報《產業活動單位基本情況附表》中的住宿餐飲業部分;住宿餐飲業法人單位附營的批發零售業產業活動單位填報《產業活動單位基本情況附表》中的批發零售業部分。

  • 跨地區(縣、市、區)產業活動單位填報問題,跨地區(縣、市、區)產業活動單位採取「雙重報送」原則。

一方面向法人單位報送產業活動單位普查表; 另一方面,按產業活動所在地普查機構的要求向當地報送產業活動單位普查表,但不上報上級普查機構。地方普查機構對本地法人在外地的產業活動單位以及外地法人在本地的產業活動單位應分別進行匯總,以滿足地方統計的需要。

  • 含有第二、三產業活動單位的第一產業法人單位的填報問題:

含有第二、三產業活動單位的第一產業法人單位,負責向法人單位所在地普查機構報送《法人單位基本情況》表、下屬的第二、三產業活動單位的《產業活動單位基本情況》及《產業活動單位基本情況附表》。

  • 個體經營戶普查的有關問題:

個體經營戶的戶數、活動類別、從業人數應全面調查,其他經濟活動指標的調查方法由各自治區直轄市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自定。

單位與產業劃分特別處理

[編輯]
  • 企業集團或大型聯合企業等下屬的多級法人單位,應分別單獨填報法人單位普查表,其各項指標只包括本級法人及其所屬的產業活動單位的數據。
  • 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網通中國聯通中國鐵通中國衛通公司的省、地(市)級分支機構視同法人單位,向當地普查機構報送法人單位普查表;縣(市)級及以下分支機構作為產業活動單位,向當地普查機構報送產業活動單位普查表。
  •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郵政局系統的省、地(市)級分支機構視同法人單位,分別向主管部門經濟普查機構及地方同級經濟普查機構報送部門方案規定的財務狀況表,並填報當地普查機構佈置的法人單位基本情況表;上述法人(含視同法人)單位附屬的產業活動單位填報當地普查機構佈置的產業活動單位普查表;上述系統的縣(市)級及以下分支機構作為產業活動單位,填報當地普查機構佈置的產業活動單位普查表。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系統的證券業法人單位,向證券業經濟普查機構和地方同級普查機構報送證券業普查方案規定的財務狀況表,並填報當地普查機構佈置的法人單位基本情況表,其附屬的產業活動單位填報當地普查機構佈置的產業活動單位普查表。
  •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下屬的原為法人企業但重組後不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仍視為法人企業,在其所在地填報法人企業普查表;公司總部作為法人填報普查表時,不應包括下屬視同法人的企業的有關數據。
  • 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發電廠、省級電力(供電)分公司視同法人單位,填報法人單位普查表;地(市)級、縣(市)級供電局作為產業活動單位,向所在地普查機構報送產業活動單位普查表。
  • 城鎮街道辦事處視同法人單位填報普查表。
  • 縣級行政機關下屬的各類站(所)、中心小學衛生院等,凡符合法人單位條件的,作為單獨的法人單位;不符合法人單位條件的,作為縣級行政機關的產業活動單位。
  • 單位內部食堂幼兒園浴室等,如主要為本單位提供服務,即使有部分對外經營活動,也不作為產業活動單位。

成果

[編輯]

這次普查,將原有的工業普查、第三產業普查和基本單位普查合併,並將建築業納入普查範圍。查實了GDP總量(國內生產總值註釋一和三次產業(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這次經濟普查資料初步測算,中國大陸2004年GDP現價總量為159878億元,比年快報核算數增多2.3萬億元,增加16.8%。其中,第一產業農業)不在這次普查範圍之內,仍採用年報核算數,其增加值為20,956億元,佔GDP的比重為13.1%,比2004年快報核算數所佔比重的15.2%降低2.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3,904億元,比年快報核算數增加1517億元,佔GDP的比重由52.9%降為46.2%,降低6.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為65,018億元,比年快報核算數增加21297億元,佔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提高8.8個百分點。在GDP總量多出的2.3萬億元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加2.13萬億元,佔93%。

2004年GDP總量,2004年度公報初步核算值為136,515億元人民幣(折合16,494億美元),2005年中國統計年鑑第1次修訂為136,876億元(折合16,493億美元),這次普查調整為159,878億元(折合19,316億美元)。GDP人均值按人民幣算,年度公報為10,533元(折合1,273美元),2005年中國統計年鑑第1次修訂為10,561元(折合1,276美元),這次普查調整為12,335元(折合1,490美元)。

經濟普查GDP總量修訂對比 (人民幣現價)
 項目 GDP總量 一產業 二產業 三產業 人均GDP(元)
總量 折合美元[1] 總量 其中: 金額 折合美元
工業 建築業
經濟普查後
修訂數據
GDP(億元) 159,878.30 19,316.44 21,412.73 73,904.31 65,210.03 8,694.28 64,561.29 12,335.6 1490.4
比重(%) 100 13.39 46.23 40.79 5.44 40.38
增幅(%) 10.1 6.3 11.1 11.5 8.1 10.1 9.4
經濟普查前
數據
GDP(億元) 136,875.90 16,537.30 20,768.07 72,387.19 62,815.13 9,572.06 43,720.61 10,561.0 1276.0
比重(%) 100 15.17 52.89 45.89 6.99 31.94
增幅(%) 9.5 6.3 11.1 11.5 8.1 8.3 8.8
[2]統計公報
初步核算數
GDP(億元) 136,515 16,493.69 20,744 72,387 62,815 8,572 4,3384 10533.2 1272.6 
比重(%) 100 15.20 53.12 46.01 6.28 31.78  
增幅(%) 9.5 6.3 11.1 11.5 8.1 8.3 8.8  

各年份GDP修正

[編輯]
經濟普查GDP比重結構修訂對比[3](人民幣現價;單位:億元)
年份 項目 經濟普查後修訂數據 經濟普查前數據
GDP總量 一產業 二產業 三產業 人均GDP
(元)
GDP總量 一產業 二產業 三產業 人均GDP
(元)
總量 工業 建築業 總量 工業 建築業
1993 總量(億元) 35,333.92 6,963.76 16,454.43 14,187.97 2,266.46 11,915.73 2,998.4 34,634.40 6,882.1 16,428.50 14,143.80 2,284.70 11,323.80 2939.0
比例(%) 100 19.71 46.57 40.15 6.41 33.72 100 19.9 47.4 40.8 6.6 32.7
增幅(%) 14 4.7 19.9 20.1 18 12.2 12.7 13.5 4.7 19.9 20.1 18 10.7 12.2
1994 總量(億元) 48,197.86 9,572.69 22,445.40 19,480.71 2,964.69 16,179.76 4,044.00 46,759.40 9,457.2 22,372.20 19,359.60 3,012.60 14,930.00 3,923.0
比例(%) 100 19.76 46.57 40.42 6.15 33.57 100 20.2 47.9 41.4 6.5 31.9
增幅(%) 13.1 4.0 18.4 18.9 13.7 11.1 11.8 12.6 4 18.4 18.9 13.7 9.6 11.4
1995 總量(億元) 60,793.73 12,135.81 28,679.46 24,950.61 3,728.85 19,978.46 5,045.7 5,8478.10 11,993 28,537.90 24,718.30 3,819.60 17,947.20 4,854.0
比例(%) 100 19.86 47.18 41.04 6.13 32.86 100 20.5 48.8 42.3 6.5 30.7
增幅(%) 10.9 5.0 13.9 14.0 12.4 9.8 9.7 10.5 5 13.9 14 12.4 8.4 9.3
1996 總量(億元) 71,176.59 14,015.39 33,834.96 29,447.61 4,387.35 23,326.24 5,845.9 67,884.60 13,844.2 33,612.90 29,082.60 4,530.50 2,0427.50 5,576.0
比例(%) 100 19.69 47.54 41.37 6.16 32.77 100 20.4 49.5 42.8 6.7 30.1
增幅(%) 10 5.1 12.1 12.5 8.5 9.4 8.9 9.6 5.1 12.1 12.5 8.5 7.9 8.4
1997 總量(億元) 78,973.03 14,441.89 37,543.00 32,921.39 4,621.61 26,988.15 6,420.2 74,462.60 14,211.2 37,222.70 32,412.10 4,810.60 23,028.70 6,054.0
比例(%) 100 18.29 47.54 41.69 5.85 34.17 100 19.1 50 43.5 6.5 30.9
增幅(%) 9.3 3.5 10.5 11.3 2.6 10.7 8.2 8.8 3.5 10.5 11.3 2.6 9.1 7.7
1998 總量(億元) 84,402.28 14817.63 39,004.19 34,018.43 4,985.76 30,580.47 6,796.0 78,345.20 14,552.4 38,619.30 33,387.90 5,231.40 25,173.50 6,308.0
比例(%) 100 17.56 46.21 40.31 5.91 36.23 100 18.57 49.29 42.62 6.68 32.13
增幅(%) 7.8 3.5 8.9 8.9 9 8.4 6.8 7.8 3.5 8.9 8.9 9 8.3 6.8
1999 總量(億元) 89,677.05 14,770.03 41,033.58 35,861.48 5,172.10 33,873.44 7,158.5 82,067.46 14,471.96 40,557.81 35,087.21 5,470.6 27,037.69 6,551.0
比例(%) 100 16.47 45.76 39.99 5.77 37.67 100 17.63 49.42 42.8 6.6 33.0
增幅(%) 7.6 2.8 8.1 8.5 4.3 9.3 6.7 7.1 2.8 8.1 8.5 4.3 7.7 6.2
2000 總量(億元) 99,214.55 14,944.72 45,555.88 40,033.59 5,522.29 38,713.95 7,857.7 89,468.10 14,628.20 44,935.30 39,047.30 5,888 29,904.60 7,085.7
比例(%) 100 15.06 45.92 40.35 5.57 39.02 100 16.4 50.22 43.64 6.58 33.42
增幅(%) 8.4 2.4 9.4 9.8 5.7 9.7 7.6 8 2.4 9.4 9.8 5.7 8.1 7.1
2001 總量(億元) 109,655.20 15,781.27 49,512.29 43,580.62 5,931.67 44,361.61 8,621.7 97,314.80 15,411.80 48,750.00 42,374.60 6,375.40 33,153.00 7,651.4
比例(%) 100 14.39 45.05 39.74 5.41 40.46 100 15.8 50.1 43.54 6.55 34.07
增幅(%) 8.3 2.8 8.4 8.7 6.8 10.3 7.5 7.5 2.8 8.4 8.7 6.8 8.4 6.7
2002 總量(億元) 120,332.70 16,537.02 53,896.77 47,431.31 6,465.46 49,898.90 9,398.1 105,172.30 16,117.30 52,980.19 45,975.15 7,005.04 36,074.75 8,214.0
比例(%) 100 13.74 44.79 39.42 5.37 41.47 100 15.32 50.37 43.71 6.66 34.3
增幅(%) 9.1 2.9 9.8 10.0 8.8 10.4 8.4 8.3 2.9 9.8 10 8.8 8.7 7.6
2003 總量(億元) 135,822.80 17,381.72 62,436.31 54,945.53 7,490.78 56,004.73 10,542.0 117,390.20 16,928.10 61,274.12 53,092.87 8,181.20 39,187.95 9,111.0
比例(%) 100 12.8 45.97 40.45 5.52 41.23 100 14.4 52.2 45.2 7.0 33.4
增幅(%) 10 2.5 12.7 12.8 12.1 9.5 9.3 9.5 2.5 12.7 12.8 12.1 7.8 8.8
2004 總量(億元) 159,878.30 21,412.73 73,904.31 65,210.03 8,694.28 64,561.29 12,335.6 136,875.90 20,768.07 72,387.19 62,815.13 9,572.06 43,720.61 10,561.0
比例(%) 100 13.39 46.23 40.79 5.44 40.38 100 15.2 52.9 45.9 7 31.9
增幅(%) 10.1 6.3 11.1 11.5 8.1 10.1 9.4 9.5 6.3 11.1 11.5 8.1 8.3 8.8

各省份2004年GDP總量修訂

[編輯]
2004年省級行政區GDP指標修訂結果對比
(「紅色」表示修訂後調高,「藍色」表示修訂後數據調低)
地區 修訂後數據 修訂前數據
GDP
(億元)
GDP
位次
GDP增長率
(%)
人均GDP
(元)
人均GDP
位次
GDP
(億元)
GDP
位次
GDP增長率
(%)
人均GDP
(元)
人均GDP
位次
北京 6,060.28 10 14.1 41,099 2 4,283.31 15 13.2 37,058 2
天津 3,110.97 21 15.8 30,575 3 2,931.88 21 15.7 31,550 3
河北 8,477.63 6 12.9 12,487 11 8,768.79 6 12.5 12,918 11
山西 3,571.37 16 15.2 10,742 15 3,042.41 18 14.1 9,150 19
內蒙 3,041.07 23 20.5 12,767 10 2,712.08 23 19.4 11,305 12
遼寧 6,672.01 8 12.8 15,835 9 6,872.65 8 12.8 16,297 9
吉林 3,122.01 20 12.2 11,537 13 2,958.21 20 12.2 10,932 14
黑龍江 4,750.60 15 11.7 12,449 12 5,303.00 13 11.7 13,897 10
上海 8,072.83 7 14.2 46,338 1 7,450.27 7 13.6 55,307 1
江蘇 15,003.60 3 14.8 20,223 6 15,403.16 3 14.9 20,705 5
浙江 11,648.70 4 14.5 24,352 4 11,243.00 4 14.3 23,942 4
安徽 4,759.32 14 13.3 7,682 27 4,812.68 14 12.5 7,768 26
福建 5,763.35 11 11.8 16,469 7 6,053.14 11 12.1 17,218 7
江西 3,456.70 17 13.2 8,097 25 3,495.94 16 13.2 8,189 22
山東 15,021.84 2 15.4 16,413 8 15,490.73 2 15.3 16,925 8
河南 8,553.79 5 13.7 9,201 19 8,815.09 5 13.7 9,470 17
湖北 5,633.11 13 11.2 9,898 16 6,309.92 10 11.3 10,500 15
湖南 5,641.92 12 12.1 9,165 21 5,612.26 12 12.0 9,117 20
廣東 18,864.62 1 14.8 20,870 5 16,039.46 1 14.2 19,707 6
廣西 3,433.50 18 11.8 7,461 28 3,320.10 17 11.8 7,196 28
海南 798.90 28 10.7 9,812 17 769.36 28 10.4 9,450 18
重慶 2,692.81 24 12.2 9,624 18 2,665.39 24 12.2 9,608 16
四川 6,379.63 9 12.7 7,895 26 6,556.01 9 12.7 8,113 23
貴州 1,677.80 27 11.4 4,317 31 1,591.90 26 11.4 4,215 31
雲南 3,081.91 22 11.3 7,012 29 2,959.48 19 11.5 6,733 29
西藏 220.34 31 12.1 8,103 24 211.54 31 12.2 7,779 25
陝西 3,175.58 19 12.9 8,587 23 2,883.51 22 12.9 7,757 27
甘肅 1,688.49 26 11.5 6,566 30 1,558.93 27 10.9 5,970 30
青海 466.10 30 12.3 8,693 22 465.73 29 12.3 8,606 21
寧夏 537.11 29 11.2 9,199 20 460.35 30 11.0 7,880 24
新疆 2,209.09 25 11.4 11,337 14 2,200.15 25 11.1 11,199 13

參見

[編輯]

第一次經濟普查相關信息

[編輯]

註釋

[編輯]
  •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綜合性的全國經濟普查,根據規定的時間點(2004年12月31日),全部材料系2004年度資料,所引數據為2004年12月31日即常用的統計時間概念「年底」或「年末」。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匯率按1美元8.2768元人民幣折算,數據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鑑200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 主要GDP指標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 修訂前的數據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鑑2005》,修訂後的數據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鑑2008》

網頁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