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臨湘縣 (北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臨湘縣,中國舊縣名,設於北宋,是今湖南省臨湘市的前身。

臨湘春秋戰國長沙郡地,西漢長沙國下雋縣地,巴陵縣地。五代後唐清泰年間,馬希範析巴陵縣東北部,在陸城王朝場,以便輸納和集散湘北、鄂南一帶的茶葉。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升為王朝縣至道二年(996年)改王朝縣為臨湘縣,由該縣地濱三湘而得名[註 1][1],隸屬於荊湖北路岳州元朝隸屬於湖廣行省岳州路明朝隸屬於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岳州府清朝隸屬於湖南省岳州府元史對臨湘縣評價為中[2]清史稿對臨湘縣評價為沖、繁[3]

中華民國成立後,臨湘縣隸屬於湖南省武陵道(後劃給湘江道)。民國6年(1917年),粵漢鐵路長安驛車站,民國19年(1930年)縣治由潞城搬遷至此。民國26年(1937年),劃入第一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兵團解放臨湘,這是南下解放軍在湖南解放的第一座縣城[4]。後隸屬於湖南省長沙專區(1952年改稱湘潭專區),1964年劃入岳陽專區(1970年改稱岳陽地區)。1983年2月8日,國務院批覆《國務院關於同意湖南省改革地市體制調整行政區劃給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批覆》((83)國函字12號),撤銷岳陽地區,臨湘縣劃歸新設立的地級岳陽市管轄[5],同年國務院批覆《國務院關於同意湖南省地市合併調整行政區劃新方案給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批覆》((83)國函字137號),恢復岳陽地區,臨湘縣劃歸岳陽地區管轄[6]。1984年4月6日,國務院批覆《國務院關於同意湖南省調整部分市縣行政區域界線給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批覆》((84)國函字58號),將臨湘縣部分行政區域劃給岳陽市市區[註 2][7]。1986年1月27日,國務院批覆《國務院關於同意湖南省撤銷岳陽、邵陽地區實行市管縣給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批覆》(國函〔1986〕18號),再次撤銷岳陽地區,臨湘縣再次劃歸岳陽市管轄[8]

1989年10月1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民政部上報《關於撤銷臨湘縣建立臨湘市的請示》。1992年9月1日,民政部以民行批〔1992〕96號文批覆同意,撤銷臨湘縣,設立縣級臨湘市,以原臨湘縣的行政區域為臨湘市的行政區域,由湖南省直轄,岳陽市代管[9]

註釋

[編輯]
  1. ^ 灕湘、瀟湘、蒸湘三水匯合於湘江,湘江注入洞庭湖,在城陵磯匯入長江。岳州開埠後,臨近湘江的城陵磯地區才被劃給巴陵縣。
  2. ^ 具體為:臨湘縣的岳化、長煉兩廠廠區,雲溪、路口兩鎮,雲溪、陸城、文橋三個公社,路口公社的路口、南嶽、牌樓、江戶、梘沖、南太、南山、新華、省塘九個大隊,新合大隊的李家、沈家、馬形、陀鶴四個生產大隊,松陽湖農場、白泥湖、芭蕉湖。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历史沿革. 臨湘市人民政府網. 2021-01-22 [2021-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3). 
  2. ^ 元史·志第十五·地理六》:「臨湘,中……」
  3. ^ 清史稿·志四十三·地理十五》:「臨湘沖,繁。府東北九十里。東:黃皋。西南,微落。東南:大雲。又龍窖山,跨湖北通城、蒲圻諸縣,微水所出,迤西逕土城,左納馬港,西南入巴陵。大江在縣西,自巴陵入,東北過彭城山,松陽湖水自東南來注之。又東北與白泥湖水合,過鴨欄磯,入湖北嘉魚。黃蓋湖在東北,縣東諸水皆匯焉,北注清江口,入大江。東南有桃林、長安巡司,城陵磯,乾隆二十六年徙長安鎮,更名,尋復故。雲溪、長安二驛。鴨欄磯、長安二鎮。」
  4. ^ 历史上的今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入湘,首先解放临湘县. 新浪網. 2018-07-05 [2021-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3).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83年第3号 (PDF). 中國政府網. 1983-03-31 [2021-08-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1-25).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83年第17号 (PDF). 中國政府網. 1983-09-25 [2021-08-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1-25).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84年第10号 (PDF). 中國政府網. 1984-05-20 [2021-08-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1-25).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86年第3号 (PDF). 中國政府網. 1986-02-20 [2021-08-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1-25).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92年第32号 (PDF). 中國政府網. 1993-02-05 [2021-08-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