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九一式105mm榴彈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九一式105mm榴彈炮
類型榴彈炮
原產地 法國
 大日本帝國
服役記錄
使用方 大日本帝國陸軍
參與戰爭/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
生產歷史
研發者法國施耐德
研發日期1924年至1930年
製造數量1100門左右
100門左右(機動)
基本規格
重量1500kg
1750kg(機動)
槍管長度2090mm

炮彈破甲榴彈
十四年式鋼性銑榴彈
九一式鋼性銑榴彈
九一式榴彈
九五式榴霰彈
九五式燃燒彈
射擊仰角-5 ~ +45度
迴旋角度左右20度
槍口初速454公尺/秒
最大射程10800米
供彈方式手動裝彈

九一式105mm榴彈炮(日語:九一式十糎榴弾砲きゅういちしきじっせんちりゅうだんほう)是日本陸軍在1930年代初期使用的榴彈炮。並在二戰期間使用的主力輕榴彈炮。主要由野砲兵連隊(軍隊符號:A)使用,即師團炮兵。

概述

[編輯]

一戰期間的歐洲戰線,除了常規的75mm野戰炮外,各國還將100mm輕型榴彈炮合併為師屬炮兵彰顯威力。日本認為有必要研製一種師炮用的100毫米輕型榴彈炮,該榴彈炮可以像野戰炮一樣由6匹戰馬拖曳。1920年「參第398號」兵器研究方針確定了新榴彈炮的規格。1924年,陸軍要求法國施耐德製造,若結果良好,日本將購買300門炮。

試製炮於1930年完成,同年年底至次年年初從法國運來5支。經測試後普遍認為性能良好,1931年訂購了300門炮。於1933年3月制式並國產化。

閉鎖機是標準的水平鎖栓式,使用可變式分離藥筒,按火藥量順序排列:1號、2號和3號。它採用開腿式炮架,前部炮架變得更輕,為同代設計中操作重量最輕的炮種之一。因為直接採用法國設計,以當時日軍的體格來說過於沉重[1],也有人指出各部分都缺乏人體工學[2]

1936年,開始全面部署,並作為炮兵的主要武器,但是1940年後,野戰炮和山炮的生產極為簡陋。原本效仿德國陸軍的體制,使炮兵的炮由九一式和九六式15厘米榴彈炮組成,但由於戰爭局勢的變化,導致太平洋戰爭時大部分的師級火炮都是庫存的野戰炮[a]

該炮也被用作一式十釐米自走砲的主炮,一種基於九七式中戰車底盤改造的自走炮

穿甲能力

[編輯]

以穿甲彈為例,九一式在1500米可穿透63毫米,1000米為70毫米,500米為76毫米,在100米為83毫米。根據1945年美國戰爭部的資料,繳獲該炮時使用穿甲彈測試,在命中90度角的情況下,射擊距離為750yd(約685.8米)/2.7in(約穿透69mm)、500yd(約457.2米)/2.8in(約穿透71mm)、250yd(約228.6米)/2.95in(約穿透75毫米)[3]。(根據1945年呂宋島的作戰報告,「無論打到哪裏,近距離都有效」[4]。使用的彈藥類型未知。)

若使用3型穿甲高爆彈,在1000米距離可穿透120毫米,在500米則可穿透80毫米[5] 。大阪兵工廠枚方工廠製造了大約9000枚3型穿甲高爆彈[6]

機動化

[編輯]
機動九一式105mm榴彈炮

1933年開始將此炮作為坦克師機動火炮的牽引車,1935年,機動91式105mm榴彈炮正式制式化。但因延遲成立機動炮兵連隊,實際生產到1941年才開始。

射擊性能與常規的九一式榴彈炮相同,但配備了板簧懸吊系統和無刺輪胎,最大速度為40公里/小時。炮車的重量增加了約250千克,但因牽引時不連接前車,因此實際操作重量更輕。

註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佐山二郎「大砲入門 陸軍兵器徹底研究」p250。
  2. ^ 山本七平『ある異常體験者の偏見』文藝春秋 (1988/08) 文春文庫
  3. ^ "Japanese Tank and AntiTank Warfare" http://usacac.army.mil/cac2/cgsc/carl/wwIIspec/number34.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 白井明雄『日本陸軍「戦訓」の研究』芙蓉書房出版、91ページ。
  5. ^ 佐山二郎「日本陸軍の火砲 野砲 山砲」p301。
  6. ^ 佐山二郎「日本陸軍の火砲 野砲 山砲」p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