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劉鎮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劉鎮發
Lau Chun-fat
出生1957年4月(67歲)
 英屬香港元朗八鄉橫台山梁屋村
母校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方言學音韻學漢語史社會語言學生命科學
機構

劉鎮發(1957年4月)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惠陽縣淡水鎮客家人方言學家。

他早年的專業為生物學,曾在多地從事生命科學研究,後改研習語言學至今。在語言學領域(包括客家語等),發表過多篇論文和研究成果。語言學家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會長。是研究香港客家話香港圍頭話香港語言史變遷的代表學者[1]。2010年代香港媒體報導上述三個本土化議題,劉鎮發時以專家身分受訪。[2]

劉鎮發在語言學界和客家族群中支持、反對者均眾。因為他以客家話母語者、跟自己子女講客家話的客家人、[3]遺傳學者三重身份,批評學界對於客家人的主流看法一直沿用學界泰斗羅香林在1930年提出的「先秦、東晉等朝從中原六次移民」論調。他在《客家——誤會的歷史、歷史的誤會》考證客家人是源於清朝粵西土客械鬥引起的認同感,在清朝械鬥前並無「客家人」一說,指出「先秦、東晉等朝從從中原六次移民」論調在1930年代未經科學驗證,卻一直把客家話方言學界誤導至1980年代,遠離了與人類學界對客家人的成果。[4]

1988年柏林自由大學生物及遺傳學博士,2000年香港理工大學漢語語言學博士;2006-2012年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5]

早年、學術生涯

[編輯]

劉鎮發是香港客家人,生於香港新界元朗八鄉橫台山梁屋村。

學歷

[編輯]

早年研習生物學,香港中文大學理學士、碩士,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科學博士。曾在德國、台灣、香港從事生命科學研究。1994年10月起改習語言學,在香港理工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等學位資格。

學術興趣或特長

[編輯]

通曉標準德語柏林方言與日語。在柏林自由大學唸生物及遺傳學博士,以老鼠研究基因胚胎成長的關係。[6]1988-95年在哥廷根、台北、香港科研機構任分子生物學研究員。2012年至今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專任導師。專攻瀕危方言研究、社會語言學。中國全國方言學會會員、音韻學會會員[7]

研究範圍包括方言學、音韻學、漢語史、社會語言學。

少數以客家話母語的香港語言學家,子女亦罕有通曉客家話,家裏以客家話溝通。主攻廣東-廣西粵語差異、客家話-贛語關係、閩語-浙南吳語關係。

專業領域

[編輯]

開課課程

[編輯]

漢語方言學、社會語言學、漢語語音史、歷史語言學、漢語語言學研究方法論、專業英語、語言與社會、世界的語言和文字(短)、廣州話入門(短)。

教育局有關方言地位的爭議

[編輯]

劉鎮發時以專家身份接受香港媒體專題報導香港客家話香港圍頭話香港語言史變遷等本土化議題

2014年2月,香港教育局官方網站發文指廣東話「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引起香港平面和網上媒體廣泛反響,多個傳媒訪問劉鎮發,劉鎮發回答「現代白話文基本上是根據北方話的詞序,北方話與廣東話詞序系統不同,在考試時寫『我大過你』是錯的,應寫『我比你大』,而當一種語言未發展出一套獨立的規範化文字,稱為方言也沒有錯,在語言學上方言一詞本身亦沒有貶義。」劉鎮發這一番點評亦引起熱議。[8]後來教育局為「廣東話不是法定語言」這一部份公開道歉,撤回文章。

研究成果

[編輯]

專著

[編輯]
  1. 《客語拼音字彙》,中文大學出版 (Hakka Pinyin Dictionary, CUHK Press) 1997,210pp
  2. 《客家:誤會的歷史,歷史的誤會》,學術研究雜誌社 (Hakka: Misunderstanding History and Historical Misunderstanding, Xueshu Yanjiu Journal), 2001,176頁
  3. The Decline of the General Hong Kong Hakka Accent in Hong Kong, LINCOM EUROPA 2001, 260pp.
  4. 《香港原居民客語:一個消失中的聲音》,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Hakka Dialect of Indigenous Inhabitants in Hong Kong – A Vanishing Voice, Published by the Chinese Language Society of Hong Kong) 2004, 236pp.
  5. 《從方言比較看官話的形成與演變》,香港靄明出版社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ndarin Dialects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Hong Kong Oi Ming Publishers) 2004, 180pp

論文集

[編輯]
  1. 《香港客語及粵語研究》,暨南大學出版(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Hakka and Cantonese Dialects in Hong Kong, Jinan University Press, Guangzhou), 2001
  2. 《方言與方言史論集》,香港靄明出版社 (Studies on Dialect and Dialect History, Hong Kong Oi Ming Publishers), 2004 , 228pp

過去五年論文

期刊論文

[編輯]
  1. 劉鎮發 (2002) 〈漢語方言的分類標準與『客家話』在漢語方言分類上的問題〉,《中 國語言學報》,30(1), 82-96.
  2. 劉鎮發﹑劉藝 (2002) 〈山東榮成縣平聲濁聲母字不送氣的現象〉,《聲韻論叢》,12: 217-228
  3. 劉鎮發 (2002) 〈客家認同與粵北土話的系屬〉,《新亞論叢》,4: 242-249
  4. 莊初升、劉鎮發 (2002) 〈巴色教會與客家方言研究〉,《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06: 1-8
  5. 劉鎮發 (2003) 〈嘉應客語和粵西南粵語[y]韻消失的歷史〉, 《中國語文研究》,15: 46-52
  6. 劉鎮發 (2003) 〈從方言比較再探討粵語濁上清化的模式〉,《中國語文》,296: 432-438
  7. 李如龍、劉鎮發 (2003) 〈中西學術的融合與創新-論20世紀的漢語音韻學與漢語方言學〉,《語言科學》, 2(5):36-45
  8. 劉鎮發、李如龍 (2003) 〈漢語方言學在漢語語言學上的意義〉,《深圳大學學報》,2:104-109
  9. 劉鎮發 (2004) 〈陳曉錦着《馬來西亞的三個漢語方言》評介〉,《語文建設通訊》, 77:73-74
  10. 劉鎮發 (2004) 〈北京話入派三聲的規律與北方官話間的關係〉,《語言研究》,24(1): 106-112
  11. 劉鎮發 (2004) 〈百年來漢語方言分區平議〉,《學術研究》,233:125-130
  12. 詹伯慧﹑劉鎮發 (2004) 〈廣東饒平上饒客家話的兩字連讀變調〉,《方言》2004年第三期,2004(3), 195-199
  13. Lau Chun-fat (2005) A dialect murders another dialect – The case of Hakka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73:23-35.
  14. 劉鎮發 (2005) 〈香港粵語的貶義借詞〉,《語文建設通訊》(香港) 81:55-58
  15. 劉鎮發、蘇詠昌 (2005) 〈從方言雜處到廣府話為主——1949 – 1971年間香港社會語言轉型的初步探討〉,《中國社會語言學》5: 89-104
  16. 劉鎮發 (2006) 〈溫州方言在過去一百年間的元音轉移〉,《語言研究》26(2): 32-35

論文集收錄

[編輯]
  1. 劉鎮發﹑許惠玲 (2002) 〈潮州話和廣州話﹑客家話的方言共同詞〉,《第六屆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73-180
  2. 劉鎮發 (2002) 〈客家的歷史與客家話的定義〉,《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19-33
  3. Lau Chun-Fat (2003) Labovian Principles revisited - The short vowel shift in New Zealand English and Southern Chines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2001: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Melbourne, 13-17 August 2001,Edited by Barry J. Blake, Kate Burridge.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 J. Benjamins Pub. Co., 293-301
  4. 劉鎮發 (2003) 〈粵語和客語在文白異讀上的比較〉,《第六屆國際粵方言學研討會論文集》,澳門中國語文學會(鄧景濱主編), 171-179
  5. 劉鎮發、張群顯 (2003) 〈清初的粵語音系 ─ 《分韻撮要》的聲韻系統〉,《第八屆國際粵方言學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6-223
  6. 劉鎮發 (2004) 〈東南、西北邊陲方言無莊組說〉,《漢語音韻學第七次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齊魯書社 , 499-515
  7. 劉鎮發 (2004) 〈香港兩百年來的語言生活演變〉,《台灣與東南亞華人地區語文生活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靄明出版社,128-143
  8. 劉鎮發 (2004) 〈從廣州話到香港粵語—香港粵語的形成〉,《台灣與東南亞華人地區語文生活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靄明出版社,144-165
  9. 劉鎮發﹑周柏勝 (2004) 〈母語教學與香港中文〉,《台灣與東南亞華人地區語文生活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靄明出版社 ,166-179
  10. 劉鎮發 (2004) 〈從廣州話和客家話與元明韻書比較看兩種方言跟古音的關係〉,《劉叔新先生70華誕紀念文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88-99
  11. 劉鎮發 (2005) 〈香港客家人的源流〉,《香港客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8-52
  12. 劉鎮發 (2005) 〈香港的客家話〉,《香港客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9-125
  13. 劉鎮發 (Lau, 2005) 〈介音[r]的崩潰與中古二三等韻的產生〉,《南開語言學刊》, 25-36
  14. 劉鎮發 (2006)〈漢語濁聲母清化新探〉,《漢語與應用語言學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331-355
  15. 劉鎮發 (2006) 〈再論惠州話群的歸屬問題〉,《漢語與應用語言學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 356-371

曾獲獎項

[編輯]

在1999年在澳洲墨兒本獲國際漢語語言學會頒發「青年學者獎」。

註釋

[編輯]
  1. ^ 50年前 廣東話人口不過半淘汰多種方言成主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蘋果日報》2014年2月17日。
  2. ^ 客家文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m730》報,2015年1月22日。
  3. ^ 劉鎮發. 我為甚麼還講客家話. 《客家月刊》60期. 1995年6月 [2020-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9).  其後全文轉載於为什么我还要讲客家话—— 一個不甘被『淘汰』者的自白(劉鎮發). 客家風情. 2003-04-04 [2020-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8). 
  4. ^ 劉鎮發 2001,第第4章第3節"客家認同與二十世紀末的第二輪「客家熱」頁.
  5. ^ 劉鎮發 (B. Sc, M. Phil., Dr. rer. nat. (Biology), M. A.,Ph. D.(Chinese Linguistic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 職員名錄(2013)年。
  6. ^ They Can't Kill Us All 劉鎮發. 《壹週刊》 (第1252期「非常人語」欄目). 2014-03-06 [2015-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7. ^ 劉鎮發[永久失效連結]廈門大學中文系。
  8. ^ 學者:方言一詞無貶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蘋果日報》,2014年2月17日。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書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