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屋出租
《吉屋出租》(Rent)這部搖滾音樂劇在1996年1月,紐約市的New York Theatre Workshop首演,1996年4月29日之後轉往百老匯,在41街的Nederlander Theatre繼續演出,並在2006年的3月1日成為百老匯史上第七長壽的劇碼。《吉屋出租》同時獲得東尼獎及普立茲獎的肯定。這齣音樂劇改編自普契尼的歌劇《波希米亞人》,劇情着重於一群窮困的藝術家和音樂家,即使在愛滋病的陰影下(在「波希米亞人」中是肺結核)仍在紐約的字母城掙扎努力生存。
這齣音樂劇的原聲帶是美國音樂劇界近三十年來最成功的錄音,計有一套雙碟的完整版,包含一首由史提夫·汪達演唱的混音版「Seasons of Love」,還有一套僅單張的精選輯。
《吉屋出租》是百老匯音樂劇中,率先把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等議題搬上舞台的,之前只要是觸及這些議題的製作,都被歸類至外百老匯(僅《一籠傻鳥》例外)。
製作過程
[編輯]最初的主意是劇作家Billy Aronson想出來的,在1988年,Aronson突然想做一部現代的《波希米亞人》,並且是一齣「改編自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但是用紐約的粗俗和噪音取代普契尼甜美燦爛的世界。1989年,強納生·拉森,一個29歲的作曲家,開始跟Aronson合作交流想法,拉森想出了劇名,並建議把場景從上西區搬到拉森自己住的鬧區。1991年,拉森問Aronson是否可以將這個他們同心協力原創的概念當成拉森一個人的。他們也協議如果《吉屋出租》在百老匯搬演,Aronson可以分享營業額。
接下來的好幾年,拉森都像是為了《吉屋出租》而活,他不停改寫更動,並為這齣劇寫了上百首的歌——當中的44首成為最後的版本。儘管這齣劇是如此的特殊小眾,但也證明了它可以同樣受歡迎。不幸的,拉森沒辦法活着見到這齣戲的成功。1996年1月25號的清晨,就在紐約劇院工作室最後一次着裝整排結束後的幾個小時,拉森死於一種難以診斷的主動脈夾層(一般相信是由馬凡氏症候群所引起)。而那天正是首演日。
應拉森父母的要求,儘管拉森已在當天稍早去世,表演仍在紐約劇院工作室展開首演。根據演員和觀眾的描述,首演僅是以簡單的表演方式開始,但是到了「La Vie Boheme A」這首歌,演員們開始完整的表演。觀眾為表演深深感動,在表演結束後整整三十秒內,像著了魔一般坐在位子上一動也不動,直到有一個人說了:「謝謝你,強納生·拉森。」咒語才解除。這齣戲在外百老匯演出了一段時間,可是因為實在太受歡迎,於是自然而然地轉往百老匯演出。1996年4月29號,吉屋出租在被人遺忘一陣子的Nederlander劇院首演。
參考資料∕靈感來源
[編輯]強納生參考了多方資料而創作出《吉屋出租》。大部分的角色與劇情元素都是直接從歌劇《波希米亞人》而來。有些場景是幾乎是逐句翻譯,只是很巧妙地將場景從1840年代的巴黎左岸搬到1980年代紐約字母市。劇中政治因素是以字母市所發生的真實事件為根據,而劇中那場暴動是以1980年代一場發生在字母市湯普金斯廣場公園(Tompkins Square Park)的暴動為根據。
強納生也從他的生活經驗汲取靈感。他跟他的室友曾一起住在一棟破公寓,並非法保有一個火爐。跟劇中一樣,他的公寓並沒有門房,所以他必須把鑰匙丟下樓給訪客。他也和一位舞者在一起長達四年。這名舞者在這其間有時會為了其他男人而離開他,而最終為了一個女人離去。最後,他染上愛滋病,並有許多朋友死於愛滋。(他在大合唱Life Support裏安排了一些角色,向這些朋友致意。
Sarah Schulman在她1998年出版的《Stagestruck: Theater, AIDS, and the Marketing of Gay America》中,宣稱《吉屋出租》中的許多情節是從她1990年出版的《People In Trouble》抄襲的。在一場訪問中,她說:「《吉屋出租》中的同志情節基本上都是我小說中的橋段。」Schulman指稱強納生讀過她的小說後,剽竊她的想法並且為了商業利益,將它改動得更商業化與更親近同志。但劇中許多場景都是直接改寫自《La Boheme》,所以這項指控並不十分妥當。
劇情介紹
[編輯]這齣音樂劇紀錄了一群紐約客一整年的生活,看他們如何在人際關係、失去、生命的意義、住所、以及愛滋病之間奮戰。
角色包括Roger,一個身染愛滋並且正從海洛英毒癮中恢復的音樂家; Mark,一個掙扎的製片者, Maureen,雙性戀的表演藝術者,Mark的前女友; Tom Collins,同樣身染愛滋的老師,任教於紐約大學,是Roger跟Mark的朋友,也是他們的前室友;Angel,Collins的愛人,是變裝皇后,街頭打擊樂者(音樂家),同樣也患有愛滋病;Benny,Mark和Roger的老朋友,也是他們的前室友,後來變成他們的房東;Mimi,患有愛滋和海洛英毒癮的舞者。
劇場演出
[編輯]《吉屋出租》的首演卡司於1996年四月16日百老匯演出,並持續搬演了好幾個月,甚至有些演員持續演出了近一年。而參與錄音的卡司如下:
- Taye Diggs - Benjamin "Benny" Coffin III
- Wilson Jermaine Heredia - Angel Dumott Schunard
- Jesse L. Martin - Tom Collins
- Idina Menzel - Maureen Johnson
- Adam Pascal - Roger Davis
- Anthony Rapp - Mark Cohen
- Daphne Rubin-Vega - Mimi Marquez
- Fredi Walker - Joanne Jefferson
- Gilles Chiasson - Steve and others, Mark and Roger understudy
- Rodney Hicks - Paul and others, Benny understudy
- Kristen Lee Kelly - Mark's mom and others, Maureen understudy
- Aiko Nakasone - Alexi Darling and others
- Timothy Britten Parker - Gordon and others
- Gwen Stewart - Mrs. Jefferson and others
- Byron Utley - Mr. Jefferson and others, Collins understudy
- Yassmin Alers (Maureen and Mimi understudy)
- Darius de Haas (Angel, Collins, and Benny understudy)
- Shelley Dickinson (Joanne understudy)
- David Driver (Mark and Roger understudy)
- Mark Setlock (Angel understudy)
- Simone (Joanne and Mimi understudy) - swings
《吉屋出租》在百老匯上演時大受歡迎,但在最初的倫敦演出並不像後來那樣成功。
在美國有三場非常成功的巡迴,包括二個百老匯演出後的「Angel Tour」、「Benny Tour」以及一個不用工會演員的巡迴。另外還有一個加拿大的巡迴演出,通常被稱作「Collins Tour」。《吉屋出租》在國際上也有多場演出,演出地點包括澳洲、愛爾蘭、意大利、芬蘭、德國、日本、台灣、玻利維亞、韓國、菲律賓和英國。
為了提供那些無法負擔票價的人看戲的機會,無論在百老匯或巡迴演出,前二排的位子都予以保留,在演出前二小時採先搶先贏或抽籤的方式,用20美金的價格出售。
《吉屋出租》的創意控制(Creative control)及各式巡迴與衛星轉播(satellite shows),都是由Larson的家人負責。他們並擁有電影裏創意決定(creative decision)的最後決定權。
2006年四月24日,整個首演卡司為了慶祝演出十週年而在紐約重新聚集。即使受到觀眾熱烈反應,且網絡上的演出片段深受歡迎,Anthony Rapp仍表示,由於版權問題,演出不會以DVD的形式發行。
2006年五月19日,《吉屋出租》在威斯康辛州的Shorewood中學的第一齣非專業演出,又被稱為學校版《吉屋出租》。目前並不清楚Larson的家人是否會繼續進行學校版的演出,此版本中一些場景和對話,包括「Contact」這一場跟它的歌,都被刪掉。
得獎紀錄
[編輯]1996年,《吉屋出租》贏得東尼獎(the Tony Awards)最佳音樂劇、最佳音樂劇編劇、與最佳原創音樂等三個獎項。飾演Angel一角的演員Wilson Jermaine Heredia也贏得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男配角獎。
除此之外,演員Adam Pascal(飾演Roger)、Daphne Rubin-Vega(飾演Mimi)、以及Idina Menzel(飾演Maureen)也分別獲得音樂劇類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與最佳女配角等獎項的提名。Adam Pascal同時獲得一項劇評人獎(Drama Desk)的提名,並以Roger一角贏得歐比獎(the Obie Award)和劇場世界獎(Theatre World Award)。本劇也因燈光設計(Blake Burba)、舞蹈編排(Marlies Yearby)、導演(Michael Greiif)等方面的表現在東尼獎中囊括多項提名。
《吉屋出租》同時也贏得1996年普立茲戲劇獎。
文化上的影響
[編輯]音樂劇《吉屋出租》在流行文化的其他範疇中也常被提及。其中包含(但不僅限於)卡通《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居家男人》(Family Guy)、布偶音樂劇《Q大街》(Avenue Q)、外百老匯充滿諷刺意味的評論《外百老匯的反擊》(Forbidden Broadway Strikes Back)、以及電視影集《六人行》(Friends)與《霹靂警探》(NYPD Blue)。
多年以來,《吉屋出租》一劇累積了廣大的支持群眾(廣受觀眾喜愛),還有極端狂熱的劇迷將自己稱作是「吉屋出租狂」(RENT-heads)。這個名字原先是用來指那些在外漏夜排隊,準備在開演前買一張美金20元優惠票的瘋狂劇迷。
2001年的電影《搖滾芭比》(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中,Yitzhak這個角色就穿着《吉屋出租》的襯衫,他在片中稍後也表示他想參與波利尼西亞版的《吉屋出租》演出,飾演Angel一角。2004年的電影《美國戰隊:世界警察》(Team America: World Police)中也仿效《吉屋出租》的劇名,虛構出一部名為《租約》(Lease)的音樂劇。在電影中所使用的那首名為「人人有愛滋」的誇張歌曲,即是該劇的一部分。這首歌搭配上「波希米亞生活」(La Vie Boheme)的鋼琴低音,戲謔地傳達出整部電影的訊息。
《吉屋出租》電影版
[編輯]《吉屋出租》的電影版,在三藩市、紐約、洛杉磯、以及聖大菲等地拍攝外景,並在2005年11月23日上映。電影由Chris Columbus執導,劇本由Stephen Chbosky編寫,並由Diggs、Heredia、Martin、Menzel、Pascal、Rapp等人重新詮釋各自在音樂劇中的角色。新加進來的演員有Rosario Dawson以及Tracie Thoms,分別飾演Mimi和Joanne。至於原先飾演這兩個角色的Daphne Rubin-Vega以及Fredi Walker,則沒有在電影中演出。Rubin-Vega在選角時正好懷孕。Walker則表示她看起來太老了,不適合演出Joanne這個角色。雖然電影的票房表現差強人意,但在DVD發行之後,卻逐漸受到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