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遺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遺忘記憶中的一個特殊功能。人類的感覺器官接收到的信息非常多。而遺忘使得人只保留重要的、相關的信息,減輕大腦空間壓力,有積極意義。一個事件會否被遺忘,跟與其聯繫之事件的數目、它所喚起情感時間,還有和身體狀態有關。但普遍認為,相對於記憶是主動,遺忘是被動的。就是說,人能夠主動選擇記住某件事,而不能選擇去忘記某件事。為了避免將重要的信息被遺忘,人們通常的做法是:複習。在保羅康納頓的研究中,他認為有七種不同的遺忘形式,分別是:強制消除性遺忘,指向性遺忘,製造新身份性遺忘,結構失憶性遺忘,廢止性遺忘,計劃忘卻性遺忘和受辱性遺忘。[1]

遺忘的生理學機制

[編輯]

根據目前大腦研究對解釋記憶的生理基礎所提出的理論,人在記憶的時候,神經元之間建立新的特異的突觸聯繫。當人要記憶多件事物的時候,這些單個的突觸聯繫就會成為「網絡」。網絡帶來的好處是,當信息需要被讀取的時候,過程的切入點並不一定要是該信息本身,還可以是該網絡上的其它節點。再遵循這個切入節點與所需信息的節點之間的連接(該過程被稱為聯想),大腦就可以同樣得到需要的記憶信息,並且將它裝載到「內存」中。這也解釋了某單一的事件與其他事件建立的聯繫越多,就越不容易被遺忘。相反,孤立的單個事件容易被遺忘。

遺忘從此有兩種:第一種是記憶突觸聯繫的消失。第二種則是記憶突觸暫時失活。兩者的結果都是一樣,就是大腦讀取該信息的嘗試失敗。但第二種解釋更能說明,為什麼人對「有印象」的事物,能更快的再次去接受或是再記憶。這也是預習被提倡的原因。而複習,則是大腦不斷重複讀取某信息,一方面重新激活那些失活了的記憶突觸,另一方面則可以建立更多節點與該信息相連接,以達到下一次更快讀取該信息的目的。

遺忘與時間的關係

[編輯]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遺忘的速度跟記憶的時間有關。這方面有一個有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理論。這是由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1885年出版的《關於記憶》一書中提到的。認為遺忘的速度在記憶緊接着的過後最快,然後慢慢放緩,直到遺忘的停止。但此時記憶的內容不到原先的30%。也是因為這個發現,所以有人提出學習的「四次複習法」。

遺忘與情感的關係

[編輯]

遺忘是有選擇性的。根據所謂的Peters原則,人們所忘記的事情與情感因素有關。人會很快忘記漠不關心的事,相反,那些能引起強烈情緒反應的事情則難以被忘懷。能引起正面情緒(愉快)的事情會較長久被保留,而引起負面情緒的(不愉快)事情則不然。往日的時光因此多是美好的時光,因為這種選擇性會將負面以及一般的事情剔除,而保留正面的內容。

不同的理論都有基本相同的共識,就是遺忘是信息處理的一個重要功能。遺忘是記憶內容的整理,使其系統化結構化。通過這個過程,重要的信息會以簡明的、容易讀取的方式貯存。R. Dreistadt從這種認識出發,去解釋日常生活中「靈光一閃」的現象。

有一種名叫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又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心理疾病。病人會不斷的讀取以前不愉快甚至是可怕的回憶。這種心理疾患見於美國的越戰老兵。被認為可能是遺忘的過程出現障礙所致。對於這一類遺忘,佛洛伊德稱之為「動機性遺忘」。

遺忘與身體狀態

[編輯]

與上述的遺忘不同,在醫學上有各種病態的遺忘,即痴呆。有名的例子是阿茲海默病。這種疾病會慢性的發展,隨着年齡的增加而惡化。若是由於事故和意外導致,例如休克腦震盪等引起的遺忘,則被稱為失憶。還有癔病病人的針對特定時間段的失憶,會伴有身份識別障礙。

相關條目:

其它

[編輯]

這裏有一個有爭議的的概念「trace decay」(痕跡磨滅),這種過程不但可發生在短時記憶,也可以發生在長時記憶中,但在前者更常見。這種理論有一個很難解釋的現象,就是說,只要是很好的騎過自行車,即使過上十年沒有自行車的生活後再次去騎自行車,也不會有問題。所以就有人認為有些記憶會隨時間而消退,但有些則不會。但有一樣是肯定的:記憶過程進行後去睡覺,雖然並不能徹底避免「trace decay」,但卻可以減弱它。所以有人提倡睡前進行少量學習。

自閉學者,如電影《雨人》中的萊蒙,其原型是金·匹克,被認為是「不會遺忘」的人。在電影中,他能記住所看過的書和電話本,瞬間數出散落在地上牙籤的數目。

連接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Paul Connerton. (2008) "Seven Types of Forgetting".pg. 5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