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M7槍榴彈發射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M7槍榴彈發射器
M7 grenade launcher
M1加蘭德步槍(上)、裝填了M9反坦克槍榴彈的M7A3槍榴彈發射器(中)
類型槍榴彈發射件
原產地 美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43—1957年
使用方
參與戰爭/衝突
生產歷史
研發者美國軍械委員會
生產商國營兵工廠
生產日期1943—1952年
衍生型參見改進型號
基本規格
長度190.5毫米(7.5

子彈22毫米榴彈
槍機前裝式
發射模式單發
瞄具M15輔助瞄準具

M7槍榴彈發射器(英語:M7 grenade launcher;原來英語稱呼:Rifle grenade launcher, M7)是一款由美國M1加蘭德步槍而研製、生產及發配的22毫米槍榴彈發射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當中得到廣泛使用。

M7是一種管狀裝置,一端伸到步槍的槍管以上,並且固定在刺刀以上,另一端將槍榴彈固定在適當位置。發射前,將空包彈藥裝入步槍。發射時,由子彈所產生的高壓燃氣以相當大的力量將槍榴彈向前推進。M7可將槍榴彈發射遠至200米(218.72碼,656.17呎),這要比手榴彈最遠的投擲英語Throwing距離30米(32.81碼,98.43呎)要遠得多。

M7槍榴彈發射器可發射反裝甲彈(M9)、破片彈(M17)和煙霧彈(M22)。

研發歷史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並沒有自己的槍榴彈系統,他們採用了法國製VB式手榴彈,適配於M1903「春田」栓式步槍。1928年,該系統被宣佈淘汰。但是更換並非同時進行的,因為一部份軍方負責人質疑將來是否再度需要槍榴彈。

1941年底,當美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所有步兵都配有Mk 2破片手榴彈。但由於其本身用於徒手投擲的特性,它的射程只有35碼(32米,105呎),而且無法用以對付裝甲目標。為了減輕重量,它只能填充少量炸藥,導致致命半徑範圍僅為6碼(5.49米,18呎)。為了延長其射程以彌補這劣勢,有兩款槍榴彈附件分別可用於M1903「春田」(M1槍榴彈發射器)和M1917「恩飛」(M2槍榴彈發射器)以上。當時,這些步槍都是限量的標準裝備,但到1943年時幾乎全部被新型的M1「加蘭德」所取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軍械委員會為M1「加蘭德」設計了新型的發射器附件,並且命名為M7,可用以發射更重型的槍榴彈,最大射程可達250碼(228.6米,750呎)。與M7兼容的破片槍榴彈的致命半徑亦增為11碼(10.06米,33呎)。[2][3]1943年,它投入生產並且隨即服役。[2]

設計細節和用途

[編輯]
一名美軍官兵使用連接了M7槍榴彈發射器M1加蘭德步槍示範將一枚接有金屬絲或繩索、模擬M9反坦克槍榴彈22毫米練習用途槍榴彈裝在以上發射的方法。

M7槍榴彈發射器是一款管狀設備,總長度(包括架接支架)為7.5吋(190.5毫米)。一端裝在M1「加蘭德」步槍的槍管以上以包覆槍口,並且以步槍以上的刺刀座固定在適當的位置。另一端是附有一個小夾子的圓柱體,通過摩擦將槍榴彈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上。為了發射槍榴彈,需要將一發專用於這樣用途的特製高膛壓空包彈藥.30-06春田M3槍榴彈推動用途彈藥)裝入步槍膛室。利用刻在設備以上的標記來確定所需的射程以後,將槍榴彈滑入發射器以上。發射時,產生的膨脹氣體會根據槍榴彈的類型、步槍的垂直角度以及將槍榴彈定位在發射器以上的距離,從而將槍榴彈推進至相當遠的距離。由於該設備中止了該步槍的半自動英語Semi-automatic firearm功能,以防止實彈射穿槍榴彈而損壞槍械,因此,當安裝M7槍榴彈發射器時,該步槍無法正常射擊;可在緊急情況下,可以通過栓式復進槍機,充當連發步槍以維持開火。

除了可以發射破片彈、反坦克彈和煙霧彈以及煙火信號彈,亦可發射加裝了適配器以後的手榴彈[2]適配器以適配管為主體,其內徑略大於槍口的直徑。適配管的一端焊接了附有數枚尾翼的環狀穩定器,另一端則固定了三枚彎曲板。這些彎曲板其實是緊夾保持器。將手榴彈插入緊夾保持器之間,並且固定其中。在那之後,解除安全裝置並且如常擊發即可發射。

根據時期,每個步槍都獲發配一至三具M7槍榴彈發射器。它也發配給支援和總部單位。[4]

M7系列槍榴彈發射器亦有着其隨附附件。M15輔助瞄準器安裝在槍托的左側,並且配有模板,以使得其能夠正確裝置在槍托以上。水平儀可讓使用者弄清楚該武器的弧度,以協助槍榴彈的瞄準。另可在M1「加蘭德」的槍托以上裝上一塊橡膠製緩沖保護套(部件編號:B200968),以減緩發射時的後座力

裝在M1「加蘭德」步槍左側的M15輔助瞄準具。

除此以外,還可將M7槍榴彈輔助彈藥(M7 Auxiliary Grenade Cartridge)助推裝藥(又稱:維生素藥丸)插入M7槍榴彈發射器的槍口,以將射程增加100—150碼(91.44—137.16米,300—450呎)。[5]這枚助推裝藥是由削減後的.45長曲特英語.45 Colt左輪手槍彈藥所製成,彈殼底板以上鑽有一個小孔,彈殼以內、裝藥以上有一塊紅色硬紙板[5]裝藥需要像散彈槍的藥筒一樣裝在發射器的槍口當中(由凸緣保持在原位),而槍榴彈滑到其上方。擊發空包彈彈藥時,其膨脹氣體將沿着步槍的槍管向上行進,點燃助推裝藥,並將助推彈藥推入槍榴彈的底部。[5]助推彈藥將在飛行中從槍榴彈的尾翼部件當中掉出來。[5]

1944年,與之類似的M8槍榴彈發射器也被研發出來。其結構與M7槍榴彈發射器幾乎相同,不同之處在於它設計為安裝在M1卡賓槍以上,並且使用.30卡賓槍彈當中的M6槍榴彈發射用途空包彈彈藥。M8的使用者需要小心地將M1卡賓槍的槍托托側向撐開才發射,以免發射槍榴彈時的後座力導致槍托破裂或被破壞的風險。即使在不破壞槍托的情況下,M8槍榴彈發射器也不能使用M7助推裝藥以延長射程。這使得其性質是緊急發配武器。

參與硫磺島戰役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留意他使用的M1卡賓槍裝上了M8槍榴彈發射器

改進型號

[編輯]
  • M7A1春田兵工廠T95)[1945年7月—1951年]:M7槍榴彈發射器的主要問題是在連接時,它會使導氣室鎖保持閉鎖狀態,導致導氣室漏氣。這意味着使用者將不得不拉動武器槍機柄以取出發射過的子彈,然後從整個漏夾中裝填下一發的子彈。而M7A1裝有彈簧支撐的活塞,設計為在裝土十月金時保持導氣室關閉,直到發射槍榴彈以後,將導氣室開於以實現正常的半自動英語Semi-automatic firearm功能。彈簧支撐的發射器亦會在發射時緩沖,以防止步槍損壞。相應的,M1「加蘭德」的設計也進行了修改,以使用被稱為「平邊鎖」(軍械零件編號:7265959)的硬化導氣室鎖(標有「 H」以表示「硬化」,即「Hardened」)。這樣可以長時間使用新型的發射器系統。
  • M7A2[1951年7月—1952年]:M7A1的少數問題是,發射器有時會在發射時被緊緊卡住,或是導氣室鎖會斷裂。這會導致步槍和發射器都無法使用,需要裝甲人員使用特殊工具進行修理。卡塞問題通過在發射器以上使用較重的彈簧支撐活塞所解決,並且導入了重新設計的槍榴彈保持彈簧。然後亦M1「加蘭德」進行了相應的改裝,採用了獨特、被稱為「高駝峰鎖」(軍械零件編號:7265871)的雙重導氣室鎖(標有「 M」以表示「改裝」,即「Modified」)。發射器以內裝有加工的安裝架,以裝上擬議但卻從未採用過的標尺型瞄準具。
  • M7A3(軍械零件編號:7266167)[1952年9月—1961年]:在韓戰初期,美軍發現他們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採用的M9反坦克槍榴彈T-34中型坦克的正面裝甲無效。這使得從1950年到1960年間,美國啓動了緊急反制措施,採用梅卡爾公司英語Mecar研製的新型高初速反坦克槍榴彈ENERGA的自行生產版本(在美軍中被命名為M28槍榴彈)。M28最初是由梅卡爾公司英語Mecar所專有的T119(改進自M1「加蘭德」)和T120(改進自M1卡賓槍)兩款發射器所發射的。但是,該槍榴彈發射器與原始型M7發射器存在相同的問題,而且M28槍榴彈從M7A2發射時並不准確。因而對M7A2發射器進行了簡單的重新設計,採用了更長的發射管以發射經改進的槍榴彈,並且可與「平邊」或「高駝峰」鎖配合使用。1952年9月改進完成以後,M7A3很快就把T119取代。戰爭結束以後(從1956年初到1959年底),它可以安裝有經過校準以與M28配合使用的標尺型瞄準具。M7A3套件(軍械零件編號:5750089)由M7A3發射器所組成,發射器裝有「高駝峰」導氣鎖,可讓槍榴彈兵將早期型M1「加蘭德」型號升級到新型規格。韓戰結束以後,M7A3停產,但仍服役了一段時間,直到越戰起與M31反坦克槍榴彈一同被M72輕型反裝甲武器所取代。

參見

[編輯]

資料來源

[編輯]
  1. ^ Zabecki, David T. Grenade Launchers. Tucker, Spencer C. (編).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Vietnam War: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2: 430. May 2011 [2019-11-20]. ISBN 978-1-85109-9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4). 
  2. ^ 2.0 2.1 2.2 Green, Michael. Weapons of Patton's Armies. Zenith Imprint. 2000: 35–36. ISBN 0-7603-0821-7. 
  3. ^ Green, Michael; Stewart, Greg. Weapons of the Modern Marines. Zenith Imprint. 2004: 25–26. ISBN 0-7603-1697-X. 
  4. ^ Sayen, John; Anderson, Duncan. US Army Infantry Divisions 1944-45. Osprey Publishing. 2007: 10. ISBN 1-84603-119-2. 
  5. ^ 5.0 5.1 5.2 5.3 WAR DEPARTMENT, INFANTRY FIELD MANUAL § WEAPON AND AMMUNITION TECHNICAL MANUAL, INFANTRY REGIMENT, PARACHUTE, June 1944, Page 41 & 42

外部連結

[編輯]